瑞士伯爾尼 時鐘塔

機械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早在北宋時期就出現了以齒輪運轉來模仿日月星辰週期的機械鐘。對於現在的中國鐘樓已經不在是報時的作用了,而是在逢年過節做為祈福被敲響。反觀歐美國家城市中的鐘樓往往做為該城市的標誌,有的甚至名揚天下,人盡皆知。接下來小編整理了一下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時鐘塔樓,隨小編在城市文化中看看都有哪些吧!

瑞士伯爾尼   時鐘塔

16世紀,人們將天文鐘安放在一座中世紀古塔之上,給伯爾尼帶來一道獨特的風景。時鐘塔上的銅質鍾鈴重達3000磅,共有兩個鐘面,以及一個稍小的、既能展示天象又能計時的天文鐘。時鐘塔的前身是一座監獄。如今,塔身上仍保存着中世紀時期通向密閉的內城的小門。鐘樓是老伯爾尼城的一部分,如今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伯爾尼的時鐘塔(Zeitglockenturm,瑞士德語Zytglogge)乃是中世紀老城的象徵之一,建於1191年,其內部磚石結構仍為肇建時之原物。

時鐘塔的尖形穹頂增建於十五世紀初,之後時鐘塔又歷經多次改建,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次是1770至1771年間對鐘樓所進行的巴洛克風格的改建。

時鐘塔上的八音鍾建於1530年左右,且基本存留至今,甚為珍貴,近旁的天文鐘也是在這個時候被安裝於鐘塔上的。

伯爾尼的時鐘塔原為古城的西城門,後因城市向西擴建,遂逐漸位居古城之中。

穿越時鐘塔門洞的大街兩側延伸着長達六公里的羅馬式拱廊,堪稱世界上最長之購物長廊,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老城有又一大個性所在。

中國江南水鄉西塘、南潯等地亦有類似的長廊,雖然江南長廊“木構沿河”,而伯爾尼的拱廊“石砌臨街”,且前者由沿河民居向外搭建而成,是為民居向街道的延伸,而後者則是沿街店鋪底層向內縮進所致,可謂街道對臨街建築之滲透,但其確有異曲同工之妙,意即免去了風雨烈日對於步行者之意趣的攪擾。東西方建築雖體系不同,技藝亦各有千秋,但冥冥之中自也有默契巧合之處,實令人稱奇!

因中世紀城市防禦所需,時鐘塔門洞狹小,無法通行現代交通工具。想來是為了儘可能原汁原味地留存這中世紀的鐘樓,避免對其進行改建,且兼顧老城區內的公共交通,因而無軌電車的線路皆從時鐘塔以北曲折通過,而有軌電車的線路則不通過老城的核心地區,在時鐘塔西側分別折向南北,繞過老城。整個老城的核心區內,除了公共交通以外,基本以步行、自行車等低速交通為主。老街舊巷尺度宜人,古風如昔,置身其中,頗有“忽然中世紀”之感,此番情趣,確也唯有徐徐緩行,方可體驗經歷

將老城區整體闢為以步行為主的街區,這是歐洲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共性,以此化解現代交通之通達與歷史城區之維繫間的矛盾,確是可資借鑑的。中國古城的面積普遍要大於歐洲古城,且如今要實行整體保護已然錯過時機,為時已晚,但這種方法仍有其用武之地,特別是對於國內不少城市內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保護而言,闢為步行街區,限制乃至儘可能避免大流量的交通幹道穿越,不失為一可行之法。留不住整座古城,留住幾片最具代表的歷史街區,也總算是在現有之條件下,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住城市的歷史脈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