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化底藴之街巷地名

杭州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古城,擁有着人間天堂的美譽,傳承了幾千年的城市文化,在這其中最能體現的便是分佈於杭州街頭巷尾的街巷地名了,每一條路,每一條街的命名都有着屬於自己的歷史故事。

杭州文化底藴之街巷地名

杭州地處錢塘江下游北岸、西湖之濱。水居江海交會,陸介兩浙之間,襟江帶湖,風景秀麗,交通便捷,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秦置錢唐縣,南朝梁、陳相繼置臨江郡、錢唐郡,隋置杭州,五代吳越、南宋先後兩次在此建都,元后又歷為省會。

自古被譽為“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耐得翁在《都城紀勝·坊巷》中寫道:“城之南西北三處,各數十里,人煙生聚,市井坊陌,數日經行不盡,各可比外路一小小州郡,足見行都繁盛。”生動地反映了當年杭城繁華的景象。

杭城的街巷裏弄,隨着城市的繁榮,形成和發展。杭城的綺麗風光,因地名之意藴,愈顯嫵媚。

(一)山嶺地名
  (1)以山命名
  吳山,鍾靈毓秀、人文薈萃。天竺山,它的命名與佛寺在西湖的興起直接有關。月輪山,形圓如月。孤山路,東起平湖秋月,接白堤西,過西泠橋,接北山路。孤山後山路,沿線有魯迅銅像、紀念創辦求是書院的清末杭州知府林啟的林社、紀念隱居孤山的宋代詩人林和靖的放鶴亭,還有嶺南金石書畫家許炳的生壙、近代傑出文學家蘇曼殊墓遺址、中國印學博物館等。

(2)以嶺命名
  葛嶺,相傳東晉葛洪曾在此煉丹,故名。棲霞嶺,舊多桃花,燦如凝霞。白塔嶺路,以嶺名路。萬松嶺路,夾道多巨鬆,慈雲嶺古道,吳越王錢鏐鑿山修築。

(二)水文地名
  (1)江河地名
  路因附近的溪河而得名:九溪路、西溪路、浣紗路、中河路、上塘路、錢江路,水溝巷、池塘巷、古河巷,沈塘灣,小河直街,荷花池頭,橫河橋,小河下、大河下。也有以本省的江河名命名的,比如姚江路、甬江路、衢江路。還有以古蹟命名的清水潭巷、珠兒潭巷

(2)井泉地名
  唐刺史李泌鑿六井引西湖淡水以供民用。嗣後歷代地方官也都重視鑿井,於是水井遍佈,出現了一些以井命名的街巷,如百井坊巷,舊為祥符寺北界,吳越王錢鏐在此一帶鑿井九十九眼,號稱百井,由此名巷,稱百井坊巷。姚思勤《開井》詩云:“勿幕佔元吉,開寧三日遲。銀瓶齊曉落,玉鏡愛春窺。百井得名地,千家受福時。吹蕭間有女,童子爾何知?”

此外虎跑路、龍井路、玉泉路,袁井巷、大井巷、小井巷、柳翠井巷、建北井巷、直飲馬井巷、義井巷、八丈井巷、四眼井以及方井弄、水弄,均以井泉得名。

(三)寺觀地名
  杭州素有“東南佛國”之稱,佛道諸教興盛不絕,寺觀祠庵遍佈,給杭城地名以深刻的影響。

以寺廟名街巷的如潮鳴寺巷,此外金剛寺巷、上水陸寺巷、姚園寺巷、長明寺巷、靈壽寺巷、覺苑寺巷、華藏寺巷、七寶寺巷、戒壇寺巷、香積寺巷、太廟巷、九刀廟巷、大王廟巷、祖廟巷、比勝廟巷、助聖廟巷、梵天寺路、彌陀寺路等等均是其例。以觀名街巷的如清泰街道的佑聖觀路,小營巷街道的紫金觀巷,武林街道的觀巷等等。

以祠名街巷的當推清波街道的祠堂巷和錢王祠路。前者宋名南新街,明時兵部尚書于謙建宅於此,弘治初敕建其宅為憐忠祠,故改祠堂巷。後者祀奉吳越錢鏐、錢元鏐、錢弘佐、錢弘倧、錢弘俶五王。祠在“柳浪聞鶯”公園,民國時於祠旁闢路,遂以祠名路。

以庵名街巷如三昧庵巷,庵祀岳飛部將楊再興。再如白雲庵路、木庵等等,均以庵得名。耶穌堂弄,則是受傳入的基督教文化影響而命名的。

(四)橋樑地名
  杭州自古多橋樑,是杭城舊多河道,人煙稠密,經濟繁榮的標誌。橋多建於交通要津,兩端聯繫街巷,許多街巷就以橋名之。所以這類地名成為杭州地名的重要特色之一。

菜市橋,因其地適宜種植蔬菜,闢有菜市而得名。鹽橋,外來鹽船多泊於此,鹽船待榷,裝卸繁忙。賣魚橋,舊時魚市所在。江漲橋,傳説舊時錢塘江潮水可漲至此,故名。此外還有天水橋、龍翔橋、眾安橋、井亭橋、寶善橋、拱宸橋、南星橋等,有些地名至今仍起着地段中心點的作用。同時還產生了以橋為中心的系列街巷地名,如新橋四周有新橋直街、新橋橫街、新橋西河下、新橋河下、新橋弄等。

(五)景觀地名
  這類地名是指古代有此景點,後來景點廢除而沿用為當地的街巷名。這一類地名在杭城雖不多,卻反映出杭州作為風景旅遊城市的特色,為尋幽訪古提供線索。

如秋濤路,原為觀潮勝地。半道紅,相傳舊時夾道栽桃花。雙輝弄,據傳農曆十五、十六,此弄有日月同照奇觀,故名雙輝。綠楊新村,原為湧金門外臨湖之地,楊柳廣植,民國建村時,遂名。桃花弄,舊時多桃花,因以名弄。“東園巷”,則以園名巷。

九里鬆,史載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杭州刺史袁仁敬,在行春橋(今洪春橋)至靈隱、天竺一帶種植松樹,長達九里,其地名因稱“九里鬆”。與之齊名的還有“萬松嶺”,夾道多巨鬆。夾城巷,地值二城之間,故曰夾城。

杭州文化底藴之街巷地名 第2張

(六)建築地名
  作為一個風景城市,杭州有悠久的歷史,它的許多地名都以亭、台、樓、閣等建築命名,如鼓樓、雄鎮樓、環翠樓、石牌樓、楊家牌樓、水星閣、大梵閣弄、三裏亭、萬壽亭、瑞石亭、四宜亭、二涼亭。

(七)城門地名
  南宋以前,杭州有旱門十三個,水門五個。自元、明、清以來,杭州城已固定為十個城門。隨着杭州城池的不斷變遷,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門均已湮沒,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門遺址的石碑。著名的杭州十門:武林門、艮山門、鳳山門、清泰門、望江門、候潮門、清波門、湧金門、錢塘門、慶春門。

(八)特徵地名
  某些街巷有地理上、建築上、功能上的鮮明特徵。

如高地下,因其巷地勢高於四周。昇平弄,因其弄自南向北步步上升。九曲巷、十三彎巷,因巷多曲折。水溝巷,原有溝水在巷中石板下流經,終日不斷。環翠樓,因其地夾道植樹,翠綠如林。石板巷、長板巷,都是因原巷(弄)內路面由石板鋪成。勞工巷,因昔為人力車工人聚居處。如此還有城頭巷、大樹下、斷河頭、石塔兒頭、大塔兒巷、小塔兒巷等等。

(九)人名地名
  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它的歷史可以用一連串的歷史名人來表達。這些歷史名人的姓名、封號等,大都以街巷之名活在今人的記憶中。如中山路、東坡路、嶽王路、錢王祠路、白傅路、蘄王路、惠興路、李博士橋弄、崔家巷等。

(2)姓氏地名
  陸家河頭,因古代居此者以陸姓為多而名。沈家弄,有沈姓三户始居而命名。岳家灣,相傳岳飛昭雪後他的子孫居此。金郎中巷,是因明清時有世代行醫金姓居此。陸官弄,相傳明有陸姓軍官居此。嚴家弄,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夏衍誕生於此。蔡觀官巷“中國第一才女”的林徽因出生長大於此。此外還有祝家弄、章家壩路等等。

(十)移用地名
  也稱借用地名。即移用外地縣市名來命名。如延安路,原名延齡路,1966年改名。泰和村,原為浙江大學宿舍,抗戰中浙大曾內遷江西泰和縣,勝利後遂名泰和以紀念。

借用省內縣市名為街巷名則更多,大都集中在武林街道:如開化路、龍遊路、安吉路、昌化路、建德路、臨安路等。

借用地市級政區名的則多集中在拱宸橋街道:如寧波路、台州路、舟山路、麗水路、金華路、温州路、湖州路、嘉興路等。

杭州文化底藴之街巷地名 第3張

(十一)紀念地名
  近世出現的一些杭州地名帶有明顯的時代色彩,如解放路,為紀念杭州解放改中正街而來。建國路、凱旋路,均是在194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而命名。光復路,原為小河,日軍侵杭期間河道淤塞,1945年光復後填河築路,遂以光復名路。復興街,原來分段稱呼,抗戰勝利後,以中華復興之義,統名復興路。

再如閘口街道的反映政治形勢的地名,當以清泰街道的民權路、民生路最為典型。又如湧金街道的國貨路,清稱施水坊巷,民國後稱泗水路。其他勞動路、新華路、立新路等,均帶有鮮明的時代氣息。紀念形勢地名與政治關係密切,大多為政府頒發,而且還往往隨着政治形勢的改變而改變。

(十二)諧音地名
  在杭州的街巷地名中,由於方言語音相同或相近,出現同音不同義的諧音地名,久而久之,原生地名卻被遺忘,次生的諧音地名卻成為通用地名。

有兩種不同情況:一是同音轉訛,二是原有地名不吉或不雅,有意識地同音雅化,從而符合人們趨吉避凶的社會心態。

(十三)官署、軍營地名
  杭州自隋即為州治,吳越、南宋又為都城,元后又為省會,官署、軍營眾多,許多街巷地名源出於此。

紫陽街道的六部橋直街、六部橋弄和六部橋河下,皆以南宋六部得名,而六部橋附近是南宋中央官署三省六部所在地,名實由此。清波街道的三衙前,是南宋南、北、東三通判衙門故址。東廊下、西廊下是因布政使署門外百獅池的東廊、西廊而得名;西公廨以使署二門內有經歷、照磨公廨而名。今河坊街西段以北,元后是省、府、縣三級官署集中地,故官署地名也多見於清波街道。

有關經濟機構方面的地名,則較分散,如城站街道的什物庫巷。通江街道的牛羊司巷。清波街道的紅門局,是因明代曾於此建織造局,其門紅色,故名。湧金街道的火藥局弄,則以明設之火藥局而得名。紫陽街道的抽分廠路,是因明代在此設關抽分商木之税而名。

軍營地名如小營巷街道的銀槍班巷,是宋禁軍銀槍班駐地;天水街道的後營弄也是宋後軍步軍駐地;長慶街道的大營盤為清初軍營盤所在;草營巷,則傳説和南宋高宗遷都有關,據《杭州市地名志》記載:“相傳南宋遷都臨安,兵馬紮營於此,故有草營之名。”

此外,還有太廟巷(南宋皇帝帝王宗廟)、軍督司巷(軍頭司,專司從各州、府、縣押解犯人進京師受審之事)、新宮橋(南宋度宗之宗陽宮),以及察院前、行宮前、貢院前、鍛局司弄;宋以後的有藩司前、舊藩署、府前街,以及宮門口、落馬營、教場路等等。

(十四)富含吉祥意味的地名
  祈求安居樂業,美滿幸福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永遠追求。在給自己降居之地命名時,這一心理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出來。比如大家嚮往生活過得稱心如意,便取名如意裏;希望長生不老,便取名長生路、不老裏。讚美執法嚴明,則取名為美政路。

拱宸橋街道的裕興街,兩側多小店,盼生意興隆,故以裕興名之。潮鳴街道的下興隆巷,巷西清時為東河碼頭,貨運起卸繁忙,故名興隆。武林街道的廣興巷,地處眾安橋鬧市區,巷內高牆深院,古代多富商巨賈聚居,希望廣開財路,生意興隆,故稱廣興。長慶街道的青雲街,地近貢院,取“青雲直上”之義,故名。

這類吉祥地名更多見於新建的住宅,如武林街道的永和裏,因建於抗戰勝利後,祈求永久和平,遂名。拱宸橋街道的永寧街、永興裏,民國初這一帶毀於火,重建後希望永遠安寧,永遠興盛,遂以永寧、永興名街、裏。該街道的兩宜裏,民國初兩人合資建房,取兩相適宜而名。

此外還有福緣巷、信義巷、太平坊巷、積善坊巷、五福弄、保佑坊、廣福路、善賢路、保安橋等。

(十五)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地名
  錢塘自古繁華,杭州始興於唐代,經五代吳越國的迅速發展,至南宋達到極盛。城內商業發達,五行雜處。許許多多的同一行業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店多隆市的城面。工商業的繁榮給杭州地名帶來深刻的烙印。

比如打銅巷,因巷內多銅作響器店。布市巷,《西湖遊覽志》卷十三載:“宋時為貿布之所,東通望仙橋。”故名。扇子巷,因巷內多制扇作坊。竹竿巷,相傳杭州人用來編籬插花的細竹在此有售,故稱其“竹竿巷”。高銀巷,宋時為珠子市場,貿易日以萬計,故名高銀。皮市巷,南宋時巷內多硝皮坊。賣魚橋,因其地為舊時魚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