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落盛於什麼朝代,蓮花落的歷史

蓮花在歷史上是一種高尚的花,更是有着“濯清漣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質。蓮花落在歷史上是戲曲中的一種傳統曲藝,更是在北京等地非常流行。本期太原文化一起了解一下蓮花落盛於什麼朝代。

蓮花落盛於什麼朝代,蓮花落的歷史

新干“蓮花落”從清末開始廣為流傳,出現了專門從事唱戲文的敍事性“蓮花落”的職業盲藝人,演唱民間故事。其形式也在原來單曲清唱或兩人對唱的基礎上,變走唱為坐唱,由“耍花棍”發展成有胡琴、板鼓伴奏,兼容“説書”的一種演藝形式。

這些盲藝人不僅走村穿巷,而且步入了縣城的茶樓、酒樓賣藝演唱,並逐步形成了盲人曲藝組織——“行會”。以“八仙掛圖”作為祖師供奉,訂規立矩,收徒傳藝,相繼出現了金川鎮水磨上朝村帥有輝、瓦橋翠湖村張道龍(小名張生根仔)、神政橋鄉羅家坊易坑村熊繼生和界埠鄉黃家村黃寶蓀等“名角”。

此外,神政橋鄉松溪村陳連添(又名陳蠢子)等20多個主要盲藝人也十分活躍,演技甚佳。新干“蓮花落”以“曲藝本調”、“曲藝哭調”為主要曲牌,同時吸收了民間小調,採茶戲音樂,唱腔婉轉、流暢,善於敍事,宜於抒情。

且用方言説唱,加之拍擊胸、肚、臂、腿,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引人入勝,特別受到廣大羣眾的喜愛。其傳統曲目有《天寶圖》、《絲帶記》、《羅帕寶》等。建國後創作並演唱的主要曲目有《老虎村》、《劉二娃》、《血淚仇》等。

表演形式:
  蓮花落,是一種説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説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於兩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執兩片大竹板,左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説唱之詞則隨着板眼節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此為“七件子”。

至於蓮花落的説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表演之時,先扣大竹板,間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後,開始説唱,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説,抑揚頓挫,尾音稍長,頗合當地人的口胃。太原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地人熟悉的民間傳説。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格水》等等。

時下的蓮花落,不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發展到絃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主要樂器有三絃、揚琴、二胡、木魚等。當年的蓮花落極不注重表演,僅是邊説邊唱。這是因其早年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決定。自從解放搬上舞台後,已經注重於身段和動作的表演,與昔日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