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歷史下的良渚文化消失之謎

“我們看到一個人每一天都快快樂樂的,臉上總是灑滿幸福的陽光,這説明這個人已經超越了自己,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每一天臉上都是愁容滿面,説明這個人還沒有發現真正的自己。”那麼,接下來跟隨小編來了解良渚文化消失之謎吧!

千年歷史下的良渚文化消失之謎

消失之謎
  是海侵摧毀了良渚社會嗎?
  在公元前3000年(距今6000年)前後,全球性氣候變遷,良渚文化晚期,氣候變曖,氣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太湖平原除了少數高地和丘陵外,全部淪入汪洋之中,造成了一次大規模的海侵。這次海侵對於良渚文化來説是毀滅性的,經歷了千餘年發展起來的良渚文化毀於一旦。

大部分的聚落被洪水淹沒,設施被摧毀,良渚先民賴於生存的農耕之地更是常年淹沒在水中,良渚人就這樣沒有了家園。沒有了生存之地,或遷移或死亡,輝煌一時的良渚文化也就這樣給海侵摧毀了。所以今天我們在良渚文化遺址之上還普遍發現有水災痕跡——淤泥、泥炭和沼澤層。可能一些良渚文化遺址,如今還深深地埋在太湖湖底呢!

是洪澇災害擊敗了良渚人嗎?
  良渚文化晚期,太湖地區氣候由寒冷變得温暖濕潤,平均温度比如今高攝氏2度,年降水量多200~300毫米,雨量明顯增多,加之當時的海平面高出以前2米左右,留於內陸的水宣泄不暢,勢必會造成很大的水患。

因此當山洪暴發,江河水漲,洪水氾濫,陸地被淹,黃河、長江的下游,尤其是長江三角洲之地,一片汪洋,人們只能向高處躲避或逃奔外地。原有發達的良渚文化各種設施,頃刻間被摧毀,而其農耕地更是常年淹沒,再也無法以農為生了。特大洪水災難延續了若干年,良渚人已無法生存,殘存的人們,在相當時間之內,只能勉強維持生活。

於是他們只有背井離鄉,有的南下,有的北上,被迫大規模地舉族遷徙,長途跋涉,輾轉漂流去尋求、創造第二家園。因此,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區突然消失,出現了數百年的空缺。南下的一支到達粵北(今廣東省北部)後融入了石硤文化,而其主體則渡江北上到達了中原,與中原的龍山文化先民發生了一場生存空間的生死搏鬥。

良渚人部族雖然是一個強悍的部族,可是到達中原後,受到當地部落的強烈反對,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戰爭。然而良渚人由於人力、物力、財力等因素,最終在中原部族的聯合抵抗下,被打敗了,未能在中原取得一塊立足之地重建本族的文化,最後不得不被勝利者吸收、同化和融合,因此才會有如此多良渚文化因素出現在龍山文化之中。

千年歷史下的良渚文化消失之謎 第2張

戰爭導致了良渚社會的衰竭嗎?
  良渚社會時期,在黃河、長江流域地區,類似的部落方國為數不少。隨着各古國政治的加強,擁有王權、軍權、神權於一體的統治者,對內實行着血腥的統治,對外為了聚斂更多的財富,擴大地盤和人口,同周鄰部落古國之間發生着激烈的掠奪性戰爭。

良渚部族本來在當時是最發達、最強悍的一支,但是由於貴族首領的日漸奢靡,普遍追求享樂型的社會生活,非生產性的勞動支出佔有相當大的社會比重,社會基層越來越不堪重負,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越來越不相適應,導致社會矛盾激烈,內訌和各立山頭的局面產生,危機四伏。

整個社會越來越缺乏控制力,國力日益削弱,這種情況下在頻繁的戰爭中也就逐漸失去了取勝的優勢,抵擋不了外敵的入侵,內憂外患,最終良渚文化走向了消亡。

良渚文化真的消失了嗎?
  受到海侵、洪澇災害或是戰爭重創的良渚人,除了大部分遷移外,還有部分殘存,殘存的人們,在相當時間之內,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幾百年後氣候轉為乾涼,積水消退,另外一支部族馬橋文化的人們逐漸來此定居。他們的生活也似乎過得一年比一年好,氣温在不知不覺中降低,氣候的涼爽與乾燥使河水也逐漸向下退去,原先被淹沒在水中的土地露了出來、沼澤也明顯減少。

馬橋文化的人們從殘存的良渚人那裏吸收了良渚文化的成份並想把它發揚光大,但是受到了其它文化的入侵,先後又兼容幷蓄地吸收了其他的外來文化,使得良渚文化最終沒有在馬橋文化的人們手上得到充分發展,因而馬橋時期陶器製作欠精,造型比較簡樸;而玉器不僅品種少,而且質量差、雕工粗劣簡陋,社會生產力水平遠遠不及良渚文化,所以良渚文化並沒有突然神祕失蹤,馬橋文化先民正是她的主要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