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窮也最富,廣東最窮的城市

廣東省有21個地級市,廣東省的總產值基本都是名列前茅,沿着海岸線是廣東天生佔有的優勢,廣闊的資源和外貿空間,使得最富的城市也基本都有廣東的席位,但廣東也最窮的城市,讓我們隨着城市文化來了解下吧。

最窮也最富,廣東最窮的城市

揭陽市:年GDP1890.01億元;揭陽人均GDP31315.41元
  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890.01億元,增長(同比,下同)8.0%。“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8.46億元,增長4.1%,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0%;第二產業增加值1144.31億元,增長7.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8.8%;第三產業增加值577.24億元,增長10.6%,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7.2%。三次產業結構由2014年的8.8:61.7:29.5調整8.9∶60.6∶30.5,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5.5%,住宿和餐飲業增長9.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13.1%,金融業增長10.0%,房地產業增長4.9%,其他服務業增長14.2%。民營經濟增加值1493.96億元,增長7.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31255元,增長7.4%。

揭陽市現轄榕城區、揭東區、惠來縣、揭西縣,代管普寧市,並在市區設立藍城區管理委員會(揭東區管轄)、空港經濟區管理委員會(榕城區管轄)、普寧華僑管理區(即普僑區,普寧市管轄)和大南山華僑管理區(惠來縣管轄),賦予部分縣級管理職能。揭陽市基層設置61個鎮、2個鄉、23個街道辦事處。

揭陽,別稱“榕城”,廣東省省轄市,潮汕三市之一地級市地,處廣東省東部,榕江從市區穿梭而過,東鄰汕頭市、潮州市,西接汕尾市,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市。享有地方立法權。

揭陽是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1785億元,總量居粵東五市之首。

揭陽素有“海濱鄒魯”、“國畫之鄉”、“小戲之鄉”、“龍舟之鄉”、“華僑之鄉”之美稱,是潮汕文化的發祥地,粵東古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着名僑鄉,有華僑320多萬人,遍居世界各地,還有歸僑、僑眷180萬人。

揭陽音樂噴泉是目前中國國內最高、最長的江上音樂噴泉。揭陽陽美玉都是中國最大最集中的翡翠玉器加工基地,有“亞洲玉都”和“中國五金基地市”之稱。

最窮也最富,廣東最窮的城市 第2張

肇慶市:肇慶年GDP1970.01億元;肇慶人均GDP48813.37元
  初步核算,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970.01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8.76億元,增長4.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1%;第二產業增加值969.09億元,增長8.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3.7%;第三產業增加值712.16億元,增長9.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9.2%。三次產業的結構為14.7︰49.2︰36.1。在現代產業中,高技術製造業完成增加值62.39億元,同比增長6.7%;先進製造業完成增加值294.66億元,同比增長6.8%;裝備製造業完成增加值203.44億元,增長3.8%;現代服務業增加值321.90億元,增長9.3%。按常住人口計算,201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8670元,增長7.7%。分區域看,東南板塊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市比重為69.7%,山區板塊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市比重為30.2%。

2014年,肇慶市下轄3個市轄區(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4個縣(廣寧縣、懷集縣、封開縣、德慶縣),代管1個縣級市(四會市)。另設肇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政府派出機構,駐大旺區,享有地市一級的經濟管理權和行政審批權)。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東部和東南部與佛山市、江門市接壤,西南與雲浮市相連,西及西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和賀州市交界,北部和東北部與清遠市相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境域內設置的四會縣,是廣東省4個最早建制縣之一。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高要縣;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置端州;宋元符三年(1100年)改端州為興慶軍,重和元年(1118年)易名肇慶府,意為“開始吉慶”。1988年1月設立地級市。享有地方立法權。

肇慶是遠古嶺南土着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1萬年左右,這裏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製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着特徵。從漢代到清代,肇慶多次成為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中國傳統文明與西方文明交匯較早的地區之一。

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的樓閣式的磚砌寶塔德慶三元塔被當今古建築界列為中國“古塔四絕”之—。江濱公園北迴歸線標誌塔為中國大陸第一座北迴歸線標誌塔。

最窮也最富,廣東最窮的城市 第3張

清遠市:清遠年GDP1285億元;清遠人均GDP33646.67元
  初步核實,201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1277.9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2.5億元,增長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2%;第二產業增加值484.8億元,增長6.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5.8%;第三產業增加值600.5億元,增長11.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7.0%。三次產業結構為15.1:37.9:47.0。全市人均GDP3.34萬元,增長7.6%。

清遠市轄2個縣、2個自治縣、2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有80個鄉鎮,5個街道,1022個村委會,178個社區居委會。

清遠,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1988年1月7日經國家批准設立,位於中國廣東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北面和東北面與韶關市為鄰,東南和南面接廣州市,南與佛山市接壤,西與肇慶市相連,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享有地方立法權。

現轄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陽山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並代管英德市、連州市兩個縣級市,共2區2市4縣,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2010年户籍人口約402萬。

清遠旅遊資源豐富,五大類資源各具特色,分佈在各景區內的點達58處之多,是廣東省旅遊資源大市之一,素有“中國温泉之鄉”、“中國龍舟之鄉”、“中國漂流之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宜居城市”等美譽。

最窮也最富,廣東最窮的城市 第4張

陽江市:陽江年GDP1256億元;陽江人均GDP50360.87元
  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50.01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5%、9.9%和8.6%。三大產業比例由上年同期的16.5:48.0:35.5調整為16.4:47.3:36.3。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6.1%、60.0%和33.9%,分別拉動全市GDP增長0.5個百分點、5.1個百分點和2.9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4%,其中,服務項目價格指數上漲1.1%,消費品價格指數上漲1.4%。從八大類別看,食品類上漲3.6%,居住類下降1.5%,煙酒類上漲1.6%,交通和通訊類下降1.3%,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與上年持平,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1.9%,衣着類上漲1.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3%。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4.25萬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6.2%,轉移農村勞動力5.0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42%。

陽江,廣東省省轄市,是1988年2月經國家批准設立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西南沿海,緊鄰珠三角,扼粵西要衝。東與恩平市、台山市交界,北同羅定市、新興縣及信宜市接壤,西接高州市、電白區,南臨南海。享有地方立法權。

陽江市是中國着名的旅遊濱海城市,有平安城市、最佳生態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風箏之鄉等榮譽,素有北有濰坊南有陽江的南國風箏之鄉稱謂。

陽江海資源物產豐富,陽江盛產魚、蝦、蟹、貝、三鳥、水稻、甘蔗、橡膠、海鹽等。海鮮有魚、蝦、蟹、貝、藻類等,並盛產對蝦、龍蝦、鯧魚、馬鮫、石斑、海蔘、鮑魚等名貴海鮮。陽江土特產以“陽江三寶”和“陽春三寶”最為着名,“陽江三寶”是指陽江豆豉、陽江小刀和陽江漆器;“陽春三寶”指陽春產的春砂仁酒、蛇鞭蛤蚧酒和三蛇酒。另外,東平蝦醬、大八益智、陽春馬水桔也是出名的特產。

陽江於1988年2月經國家批准,撤陽江縣,建立陽江市,為地級市建制,轄江城、陽東、陽西縣,代管陽春市,設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和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2年全市共有9個街道辦事處,38個鎮,113個居民委員會和709個村民委員會。

最窮也最富,廣東最窮的城市 第5張

韶關市:韶關年GDP1149.98億元;韶關人均GDP39533.16元
  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保持了平穩發展。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1150.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6.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9.5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429.3億元,增長2.3%;第三產業增加值571.2億元,增長10.3%。三次產業結構為13∶37.3∶49.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39380元,增長5.5%,按平均匯率折算為6323美元。分區域看:韶關市區生產總值550.8億元、增長4.5%,佔全市生產總值的47.9%,人均GDP為5.38萬元;縣域生產總值632.6億元、增長8.5%,佔全市的52.1%,人均GDP為3.34萬元。現代產業中,先進製造業增加值106.5億元、增長3.3%,現代服務業增加值231.0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增長9.2%,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8.9%,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0.9%。民營經濟增加值589.5億元,增長6.6%,佔全市生產總值的51.3%。

韶關,簡稱“韶”,古稱韶州,得名于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東衡州為韶州,之後歷朝沿襲。元鼎六年設曲江縣時,便以韶關為縣治。韶州得名韶關始於明清之際,在今韶關市區先後設立水陸三個税關收税,俗稱韶關。

韶關地處廣東省北部,北江上游,湞江、武江、北江三水交會處,與湖南省、江西省交界,毗鄰廣西,素有“三省通衢”之稱,韶關是粵北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也是廣東省規劃發展的粵北區域中心城市。

韶關是粵湘贛交界地區商品集散中心,粵港澳輻射內陸腹地的“黃金通道”。韶關是國家規劃發展的一級鐵路樞紐和公路運輸樞紐城市。

韶關人均擁有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居全省地級以上市第一位,被譽為華南生物基因庫。韶關擁有“嶺南名郡”,“中國鋅都”,“有色金屬之鄉”,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

2016年12月,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最窮也最富,廣東最窮的城市 第6張

梅州市:梅州年GDP955.09億元;梅州人均GDP22091.69元
  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55.09億元,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7.69億元,增長4.2%,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350.86億元,增長8.2%,拉動GDP增長3.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286.92億元,增長8.3%,拉動GDP增長3.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416.54億元,增長11.0%,拉動GDP增長4.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由2014年的19.72:37.31:42.97調整到2015年的19.65:36.74:43.61。民營經濟增加值595.57億元,增長7.6%。梅州市人均生產總值22047元,增長8.2%。縣域地區生產總值580.48億元,佔全市比重為60.8%,增長9.7%。

梅州,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部與福建省龍巖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與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毗鄰,西部與河源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市相連。

梅州是粵閩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廣東文化旅遊特色區,也是廣東省的重要電力基地之一。梅州地勢北高南低,兼有台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面積15876.06平方公里,下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2015年末户籍人口為543.79萬人。
  同時也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700多萬。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而台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2013年10月1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國內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縣區鬆口鎮正式落成。同時,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開館迎客。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自駕遊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客家菜之鄉”之稱,同時還享有“廣東漢劇之鄉、廣東漢樂之鄉、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温泉之鄉、長壽之鄉”等美稱。

最窮也最富,廣東最窮的城市 第7張

潮州市:潮州年GDP910.1億元;潮州人均GDP33454.64元
  201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10.1億元,增長8.3%,增速比全省高0.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66億元、488.3億元和35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7.5%和10.1%。三次產業比例關係為7.3:53.6:39.1。人均生產總值33953元,比上年增長9.7%。工業是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實現增加值458億元,增長7.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48%,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5%。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6.7%,住宿餐飲業增長4.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8.5%,金融業增長10.9%,房地產業增長6.2%。

潮州,廣東省下轄地級市,潮汕三市之一地級市,位於韓江中下游,東與福建省的詔安縣、平和縣交界,西與廣東省揭陽市的揭東區接壤,北連梅州市的豐順縣、大埔縣,南臨南海並通汕頭市。

潮州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成員城市之一,對外開放旅遊城市,閩、粵、贛邊韓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全市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佔全市總面積的65%,主要分佈在饒平縣和潮安區北部。全市總面積3679平方公里,下轄潮安區(含楓溪功能區)、湘橋區和饒平縣。2014年末户籍人口為268.8萬人。

潮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同時是粵東地區文化中心。歷史上相繼為郡、州、路、府治所。也曾是及海外貿易的始發地。享有“南國邦郡”、“嶺海名邦”、“海濱鄒魯”、“文化櫥窗”、“華僑之鄉”、“國家園林城市”、“潮州菜之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不鏽鋼製品之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

2016年12月,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最窮也最富,廣東最窮的城市 第8張

河源市:河源年GDP810.08億元;河源人均GDP26445.55元
  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10.08億元,比上年增長8.1%,增速分別比全國(6.9%)、全省(8.0%)快1.2和0.1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93.71億元,增長4.3%,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拉動GDP增長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370.72億元,增長8.5%,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5.8%,拉動GDP增長4.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345.65億元,增長8.6%,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8.9%,拉動GDP增長3.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4:47.1:41.5調整為11.5:45.8:42.7,其中第三產業佔比提高了1.2個百分點。2015年,河源人均GDP為26401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49351元)的53.5%、全省(67503元)的39.1%,按平均匯率折算為4239美元。

河源,別稱槎城,為廣東省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惠州市,北與江西省贛州市交界。全市面積1.58萬平方公里。

河源是京九鐵路進入廣東省的第一個城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城市;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105國道、205國道、粵贛高速構築了河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是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1988年1月7日撤縣設市,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家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2015年9月擁有地方立法權。

河源是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美譽。

河源是東江菜的主要流行地,“客家釀豆腐”、“東江鹽焗雞”、“客家釀豬紅”、“客家菜卷”、“梅菜扣肉”等名揚海外。

河源客家民間藝術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戲、舞龍、舞獅、舞春牛、舞紙馬、打功夫、雜技等。河源每個縣區都有客家歌舞團,紫金縣的客家花朝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平縣的忠信花燈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川縣的雜技團是全國首個縣級雜技團,和平縣的採茶劇團有着漢劇和採茶劇相結合的戲韻。

最窮也最富,廣東最窮的城市 第9張

汕尾市:汕尾年GDP780億元;汕尾人均GDP25942.93元
  初步核實,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62.06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04億元,增長4.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8%;第二產業增加值348.70億元,增長7.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7.1%;第三產業增加值295.32億元,增長10.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6.1%。三次產業結構為15.5:45.8:38.7。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283元(按年平均匯率摺合4059美元),增長7.4%。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蓮花山南麓,東臨惠來縣,西連惠東縣,北接梅州市和紫金縣,南瀕南海,轄內海域有93個島嶼、12個港口和3個海湖,汕尾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是全國沿海開放第一類口岸。轄區內地形內陸以山地、丘陵為主,沿海多平原、丘陵。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中國13塊革命根據地之一。

汕尾市管轄城區、海豐縣、陸豐、陸河,還有兩個汕尾市政府派出機構(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汕尾市華僑管理區)和一個廣東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深汕特別合作區。居民主要為漢族,還有疍族、畲族等23個民族。汕尾籍僑胞主要旅居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等地。

2017年1月5日深汕捷運正式開通,這是中國首個經濟特區和地級市相連接的城際鐵路。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在北緯20°27′~23°28′和東經114°54′~116°13′之間。東同揭陽市惠來縣交界;西與惠州市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紫金縣;南瀕南海,與香港隔海相望。陸域界線南北最寬處90km,東西最寬處132km,總面積5271km2,(不含東沙羣島1.8km2)佔全省總面積2.93%。大陸岸線長302km,佔全省岸線索長度9%;轄內海域有93個島嶼、10個港口和3個海湖。汕尾市沿海200m等深線內屬全市所轄海洋國土面積2.38萬平方公里,佔全省海洋國土的14%。

最窮也最富,廣東最窮的城市 第10張

雲浮市:雲浮年GDP710.07億元;雲浮人均GDP29046.47元
  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10.07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9.83億元,增長4.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9.2%;第二產業增加值310.33億元,增長9.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3.3%;第三產業增加值249.92億元,增長9.7%,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7.5%。三次產業結構為21.1:43.7:35.2。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6.0%,住宿和餐飲業增長5.8%,金融業增長12.8%,房地產業增長4.8%。民營經濟增加值503.6億元,增長8.1%。2015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8953元,增長7.8%,按平均匯率折算為4648美元。

雲浮,又名石城,為廣東省地級市,位於廣東省西部,西江南岸,西面與廣西交界。地處北迴歸線南面,介於北緯22°22′~23°19′,東經111°03′~112°31′之間。依傍西江,東接珠江三角洲。是連接廣東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樞紐。東與肇慶市、江門市、佛山市交界,南與陽江市、茂名市相鄰,西與廣西梧州接壤,北臨西江,與肇慶市的封開縣、德慶縣隔江相望。

現下轄云城區、雲安區、鬱南縣、新興縣,代管羅定市。雲浮市建成區面積50平方千米,城區人口30萬人。户籍人口286.12萬(2011年末)。全市總面積7779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佔60.5%,丘陵面積佔30.7%,是廣東省典型的山區市。

雲浮市盛產大理石(雲石),主要是加工大理石。素有“石材王國”,“硫都”和“石都”之稱;此外還有“沙糖桔之鄉”的稱譽。

截止2014年,雲浮市轄云城區,雲安區,新興縣,鬱南縣,代管羅定市,雲浮市面積777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36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