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劇的來源與藝術特點

蘇劇是由花鼓灘簧與南詞、崑曲合流而成的漢族戲曲劇種,流行於江蘇省蘇南浙北城鄉。蘇劇的前身蘇灘原名對白南詞,俗稱“打山頭”,是一種圍坐清唱的漢族曲藝形式。蘇劇是蘇州文化特有的一部分,一起來了解它吧。

蘇劇的來源與藝術特點

起源
  蘇劇的前身起源於江蘇蘇州地區的曲藝蘇灘(又名對白南詞,俗稱“打山頭”)。蘇灘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在江浙一帶盛行,並流行到江西、福建等地。在這些地區,它被吸收到當地的劇種裏面,如浙江的婺劇、和劇及江西的贛劇中都保留着對白南詞的劇目,稱為“南詞”或“灘簧”。

據《清稗類鈔·音樂》載:“灘簧者,以彈唱為營業之一種也。集同業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淨、丑角色,唯不化粧,素衣圍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板鼓。所唱戲文,唯另編七字句,每本五六出,間以諧謔。”所以,灘簧是一種所唱內容不拘一格,唱腔也不嚴格要求像崑曲那樣“字正、腔圓、板準”,具有濃厚地方氣息及輕柔委婉、圓潤幽妙的藝術風格的漢族民間花鼓小戲。

音樂唱腔
  蘇劇音樂唱腔的來源主要是三部分:一是崑曲曲牌,二是南詞,三是灘簧曲調。因深受崑腔的影響,所以蘇劇的音樂風格婉轉清麗,細膩動人,具有濃厚的江南風味。伴奏以二胡為主樂器,兼用江南絲竹。

常用的傳統曲調有太平調、絃索調、費家調、柴調、迷魂調、銀絞絲、流水板、二犯調、挑袍調等數十種,其中太平調使用最多,又有慢板、快板、散板等各種板式。另外還有源自崑曲的[曲頭]、[一江風]、[點絳脣]、[朝元歌]、[鎖南枝]、[六麼令]、[羽調排歌]等,一些蘇州一帶流傳的民歌小曲如[春調]、[劈破玉]、[大九連環]、[小九連環]、[五更十送]、[知心客]等也常作插曲使用。

舞台表演
  在表演上,蘇劇學習崑劇,把崑劇表演藝術作為一個整體來吸收融化,第一代演員如朱國樑、龔祥甫、張嫻等,同時也都是崑劇演員,第一個蘇劇團國風蘇劇團由蘇劇、崑劇藝人組成,歷年來演出的一部分劇目,如《佔花魁·醉歸》、《白兔記·送子》等均按崑劇風格表演。今江蘇省蘇崑劇團的“繼”、“承”等輩蘇劇演員,都在學藝之初以崑劇打基礎,併兼演崑劇。

角色行當
  蘇劇的角色行當與崑劇基本相同,但分行不如崑劇嚴格,班社中以丑角為第一主角,旦角為第二主角,實際演唱時只有五或七名演員圍坐桌旁,分任各行角色,自拉自唱,有老生、小生、旦、老旦、醜五行。

老生扮演年老的官員、員外、寒儒、老僕等角色。副末、老外,均由老生演員應行,如《白兔記》的劉智遠,《朱買臣休妻》的朱買臣,《王十朋》的錢流行等。

蘇劇沒有專工淨角的演員,為數很少的淨角戲,包括大面、白麪、邋遢白麪角色,均由老生演員兼演,如《秦香蓮》的包拯,《貂蟬與呂布》的董卓,《竇公送子》的竇公等。

小生扮演年輕的文人雅士、落魄書生,或年輕得官者,或清秀勇猛者,分冠生、巾生、鞋皮生、翎子生,均由小生演員應行,如《王魁負桂英》的王魁,《唐伯虎智圓梅花夢》的唐伯虎,《連升店》的王明芳,《貂蟬與呂布》的呂布等。

旦行扮演閨閣千金、侍妾丫鬟、小家碧玉或中年婦女,包括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均由旦角演員應行,如《白兔記·出獵》的李三娘,《尋親記》的周瑞隆,《漁家樂·刺樑》的鄔飛霞,《春香鬧學》的杜麗娘和春香等。

老旦扮演各類老年婦女,如《西廂記》的崔夫人,《王十朋》的王母,《醉歸》的鴇母等。丑旦通常亦由老旦演員兼飾。

醜行扮演狡詐陰險的文人、公子、賭徒、惡棍,或詼諧滑稽、心地善良小人物等。相當於崑劇的二面、小面,均由丑角演員應行,如《十五貫》的婁阿鼠,《尋親記》的茶博士,以及後灘戲《賣橄欖》的張老三,《馬浪蕩》的馬浪蕩,《蕩湖船》的李君甫等。

蘇劇現有老外、老生、副末、冠生、巾生、雉尾生、窮生、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淨、副、醜等。演員往往一人兼幾行,如老生兼演老外、副末,副兼演醜,正旦兼演作旦、四旦、五旦、六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