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有多快 快如閃電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大家應該十分的熟悉吧。古代的交通沒有像我們現代那麼的發達,有些重要的情報都是靠人騎着馬來傳遞的,我們在影視作品中也能經常看到快馬加鞭的場景。本期的民間故事,講講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古代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有多快 快如閃電

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精彩描寫: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赫然!

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裏他把驛騎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180裏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裏。

最快的要求則為日馳500裏。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就達到每天500裏。

據載,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陽招搖過市,親自乘御驛馬,日行300裏。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500裏,那無疑用的馬是御馬級別,難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古代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有多快 快如閃電 第2張

那個時期傳遞消息,主要靠的是驛站,每隔20裏一個驛站,傳遞消息時,每個驛站都使用快馬,就這樣換馬不換人的交互傳遞,這在沒有信鴿和通訊設備的古代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據大唐六典記載,最鼎盛的事情,整個唐朝有1639個驛站,工作人員兩萬多名,驛兵一萬七千人,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

在各種驛裏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驛丁、驛夫,或稱驛卒、驛隸。從名稱來看,他們的身份比較低下。陸路上的驛丁,也同樣受到煎熬。他們在烈日之下,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在傾盆大雨之中,都毫無例外地要身背文書袋,匆匆奔馳在驛路上。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喜食荔枝,玄宗就讓驛站用八百里加急遞送長安,到長安時荔枝上的水還沒幹,可見當時驛傳之快,安史之亂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玄宗在臨潼華清池,兩地相隔三千里,六日內玄宗就得到了消息,這就是日行五百里。唐代的—尺合現在0.303m,一里合454.2m,就是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看起來和現在的快遞差了一點兒,可在當時已經是飛速了。

有人問:“執行八百里加急這樣的重要任務,被敵人或強盜半道劫去了怎麼辦?”從這樣嚴厲的法律看,一般強盜不會去動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的拼命剿殺。而在交戰時,應早料到敵方或會打埋伏攔截情報,至少會多途徑多人攜帶文書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