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畲族古村,畲族人的文化傳承所在

畲族的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許多豐富而且珍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些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成為了畲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些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去傳承下去。

江西畲族古村,畲族人的文化傳承所在

  上饒市境內的鉛山縣是江西畲族居民主要的集居地,人口3000多人,畲民能歌善舞,不僅在嫁娶喜事逢年過節時唱,而且日常生產勞動、接待客人、閒暇休息、談情説愛,甚至喪葬時也唱。新婚之夜,男男女女聚集在溪邊、林中、坪地,通宵達旦盤歌。

  婚娶時,男方要委派一位最好的歌手充任“親家伯”,挑着禮物上女方家,女方的朋友“羣起而攻之”,與親家伯盤歌,親家伯只有大獲全勝,男方才能如願以償娶回新娘。新娘臨出嫁前,必須由母親或嫂嫂為她梳“鳳凰頭”,戴上梯形“鳳冠”,冠上再覆一條“鳳雷巾”和象徵盤、藍、雷、鍾四祖的白銀製的四個方塊裝飾品。

  畲族非物質文化傳承
  畲族民生活在山區,重視體能鍛鍊,酷愛體育活動。武術、舞刀、摔跤、打火球、爬竹竿、扳手勁、擠手力、爬山崖等,都是畲族民間流傳十分有趣、別具一格的體育活動。練拳習武之風盛行,經千百年傳承,已形成獨特的民間武術。畲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

  山歌和民間口頭文學是畲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畲民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1000多首,四、五萬行。在長篇敍事詩歌中,最着名的就是《高皇歌》,又稱《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一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敍述了畲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鍾四姓子孫的傳説。畲民還用彩筆把這一傳説的40多個畫像連環式地繪在在一幅十來丈長的布帛上世代珍藏。

  畲民一年四季都有祈福的習俗,希望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二月初一,做“春福”,表示春耕開始,希望禾苗茁壯成長。立夏,做“立夏福”,家家做立夏果。白露時節,做“白露福”。秋收時節,做“秋福”,慶豐收。冬至,做“冬福”,吃麻餈果。除夕過年做“年滿福”,吃長命飯,祝歲歲平安。

  畲族服飾
  畲民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髮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髮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着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豔麗奪目。

  節慶活動
  元宵節
  每年的的元宵節前後,在玉山、婺源、上饒縣等一帶的農村都有舞板龍燈的習俗。即用竹骨彩紙紮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長條形板凳,上扎二至五個花燈為龍身。各節花燈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接組成。元宵之夜,穿行於村鎮小道,燈光映天,如巨龍遊走。引來萬人空巷,場面非常壯觀。

  端午節
  賽龍舟每年的端午前後,上饒市的信州區和濱湖地區的波陽、餘干等縣都會舉辦各種規模的龍舟賽。在信江流域,在鄱陽湖上,彩旗招展,鼓聲陣陣,各式龍船爭先恐後,吸引了兩岸大批民眾加油喝彩,一時道路為之堵塞。

  三月三
  每年三月三,畲民家家户户蒸糯米飯祭祖,並以此饋贈親友。三月三糯米飯節來個來歷,相傳畲族英雄雷萬興被官府抓去,鄉人為了讓他在牢中吃上飯。便把糯米飯用樹葉汁染黑,獄卒見糯米飯烏烏黑黑,以為骯髒,不敢扣留。雷萬興出獄後,於農歷三月初三帶領大家下山復仇,勝利後又蒸烏糯米飯慶賀,於是三月三吃糯米飯成了一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