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説唱藝術特色:板嗦哩

朝鮮族文化豐富多彩,這和朝鮮族濃郁的文化氣氛有着很大的關係。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能欣賞藝術。

朝鮮族的文化大多來源於人們日常的生活以及各種風俗,他們除了跳舞,還會把民間故事融入曲調中來歌唱。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朝鮮族説唱藝術特色:板嗦哩吧。

朝鮮族説唱藝術特色:板嗦哩

板嗦哩的原意是“在遊藝場上演唱的歌曲”,實際上它是一種獨特的説唱。它是將音樂、文學、表演融為一體,採用唱、白、表情動作作為表現手段的藝術,是一種看來簡單的演唱形式,卻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和精湛演技的藝術。

板嗦哩通常由一人演唱,另一人用鼓伴奏。這種形式大約在18世紀中朝鮮王朝後期開始出現,19世紀末是它的黃金時代。關於它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它是18世紀的遊浪藝人根據某種戲劇創造的,另一種則認為是來源於薩滿教儀式中的歌曲。板嗦哩的故鄉是韓國全羅北道的南原,至今那裏仍盛行這種演唱。

板嗦哩演唱的是長篇的、情節曲折的戲劇故事。據史書中的記載曾有12部板嗦哩,但現存的只有5部,即《春香傳》、《沈清傳》、《兔子傳》、《赤壁傳》、《興甫傳》。由於故事長,一次往往唱不完,每次只唱其中的一折。但有一位着名的藝人樸東鎮,曾經一口氣連續演唱五個小時的《興甫傳》和八小時的《春香傳》,中間沒有一點休息,可以説是世界罕見的。

為什麼他能做到這一點?這要從學習演唱板嗦哩的過程説起。這種學習是很艱苦的,開始後不久聲音變得嘶啞,喉嚨充血,但仍要堅持練,甚至喉嚨出血,也不能停,最後嗓音再次爆破,適合板嗦哩唱腔的朗朗之聲在瞬間獲得。其發音粗獷而濃濁,但十分洪亮,音色變化豐富,可以唱出各種高音和低音,自由地表現各種人物的性格

朝鮮族説唱藝術特色:板嗦哩 第2張

為了能徹底掌握板嗦哩的發聲和唱法,人們常常深入洞穴,瀑布、海灘下練嗓子。開始時歌聲常被瀑布聲所掩蓋,自己都難以聽到。但經過一個月,二個月甚至半年的苦練後,他的聲音可以超過瀑布響聲,並能聽到自己的歌聲。據説,有的人甚至要練上十年方能成功。因此,比起一般人都能演唱的民謠、時調來,板嗦哩的確是一種歷盡磨鍊、痛苦而又具有特殊風格的唱法。

高水平的板嗦哩是多種藝術的綜合、演唱的藝人僅用自己的歌聲、説白、身體動作和作為道具的一把扇子便能描繪世界萬物的衝突與和解,善與惡,美與醜的關係。它既能用動人的曲調來演唱韻文體的詩歌,揭示故事中各種人物的性格,也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對事物、環境進行描述。

藝人手中的扇子也是多功能的,時而當刀劍,時而為手杖。此外,為歌手伴奏的鼓手不僅是伴奏,而且還扮演一個重要角色,除了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掌握節奏、速度外,他還在歌手演唱某些段落時突然歡呼或喊叫以鼓勵歌手。

在推動板嗦哩藝術的發展提高和培養傳人方面,韓國全羅北道高敞縣的崔在孝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生於19世紀初期,曾邀集了喜愛板嗦哩的人聚在一起,校正發音,剔除歌詞中不合理的內容和可能使觀眾難堪的惡言穢語,使文體更為優雅,將之發展成為上自君主,下至平民都能欣賞的藝術。

經過崔在孝等高超文筆改編過的板嗦哩,其內容更以詼諧、現實而着名,填補了口傳板嗦哩的空白。現在高敞縣崔在孝的住宅旁,已修建了一所“桐理國樂堂”,成為繼承和傳授板嗦哩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