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古代酒器,指的是我國古代用於盛酒、温酒、飲酒的各類器具的總稱。其包括尊、壺、爵、角、觥、彝、卣、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關於這些酒器,大部分都有精美的圖案和各有特色的形狀。除了盛酒之外,當然還有其它功能。那麼,就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民族文化中一起了解一下吧。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1、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釐米,其邊長几乎接近器身58.3釐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着於尊腹部及圈足上。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着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

方尊頸部飾由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與帶狀饕餮紋,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有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範處均設計成長稜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範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既掩蓋了合範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由於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羣”。四羊方尊便是“寧鄉青銅器羣”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銅器。

文化寓意: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羊成為青銅重器着力表現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後世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範;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聖的秉性,傳説的始祖皋陶敬羊,《詩經·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説法。

羊最通俗或民間化的象徵意義便是“吉祥”,至少從漢代開始,羊就與吉祥聯繫在一起,漢代瓦當、銅鏡等銘刻中多見“宜侯王大吉羊(祥)”銘文,吉祥有時直接寫成“吉羊”。

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着力表現羊的青銅器,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後世關於羊的種種觀念。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2張

2、罍
  罍,古代漢族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於彝,《詩經·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古文中與篚連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

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滿飾花紋,常見紋飾有饕餮紋、龍紋與蕉葉紋等。其衍生式樣有:方體小口圓肩平底式、方體小口圓肩圈足式、方體高頸狹圓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頸廣肩低體平底式等。繁縟的花紋配以厚重的胎體,顯得深邃神祕,凝重大方。

罍有泥質灰陶、白陶、印紋硬陶、原始青瓷及瓷製品,商、周至兩漢時期的遊行器。陶製品以小口短頸,圓肩,深腹圓鼓,平底形為常見。商代後期至西周前期器物肩部有雙鼻,西周後期多無鼻。原始瓷製品在商代以斂口中,深腹圓底為常見,在西周則以低領折肩或帶器鼻、圈足為常見。

根據目前的資料考證,罍是從商代晚期出現,流行於西周和春秋。《詩經》中經常提到罍,在《詩·周南·卷耳》中有這樣的記載:“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銅罍,這句話的意思是説:“我姑且斟滿那酒罍”。罍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脱殷商神祕繁縟的美術傳統,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歷史階段。

從器型上來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為矮粗形,肩部豐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到了一個比商罍更加穩定的造型。在紋飾方面,浮雕都比較低,沒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聳出器表的鋭角巨目;器物多處以夔龍、蟠龍和獸面作為裝飾,但變形非常厲害,除目紋外其他細節都蜕化了,成為一種裝飾意味很強的圖案。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3張

3、斝
  古書中也稱為“散”,其形狀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圓口雙柱,平底之下有三個尖足;也有侈口、下腹扁圓,三足中空,或呈稜形或呈圓柱形的;還有四尖足、帶蓋、呈方形而圓其四角的。斝可温酒和飲酒,類似現在的大酒杯。

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下有長足。斝的形制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狀、鼓腹狀及下腹作分檔袋狀幾種;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獸頭裝飾;底有平底、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

一般來説,商早期斝多為平底、空錐形足或較瘦的袋狀足,胎體輕薄,紋飾簡單,一般只有一層花紋。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為圓底或肥圓的袋狀腹,柱形足,器體厚重,花紋繁緝,常用蕉葉紋、饕餮紋、雲雷紋等紋樣裝飾,有的以雲雷紋做地,其上飾有多層花紋。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4張

斝是中國古代先民用於温酒的小型容酒器,行裸禮時所用,或兼作温酒器。源於同形陶器。《詩經·大雅·行葦》曰:“或獻或酢,洗爵奠斝”。斝初見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斝的侈口較同類的爵要寬。口沿有柱,一側置鋬,長足,有蓋和無蓋的形制並存。通常有青銅鑄造,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形狀似爵而大,然無流無尾,僅在口緣上有兩柱。腹有圓形而平底的,有腹部分襠,袋足似鬲的,也有少數體方而四角圓,四足,帶蓋的。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時期。

關於斝的用途,有種説法認為它是温酒用具,但在禮制方面,據《禮記》、《左傳》等書所載,斝主要是用來行祼禮的酒器。斝為酒器,當然也能作為茶具。如《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寶釵的茶杯上鐫着‘〈分瓜〉瓟斝(bānbójiǎ)’三個隸字。明清以後,因已發明了蒸溜酒,酒精度數提高,酒具也相應地變小了,斝做為酒器,徹底地消失了。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5張

4、鳳柱斝
  斝是(jia)是青銅禮器的一種,盛行於商周時期,一般為盛酒行裸禮(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禮)之器,兼可温酒。

鳳柱斝鑄於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釐米,口徑19、5釐米,重2、9公斤,器侈口,口沿上飾有一對鳳鳥形柱。器的頸部稍長,頸腹間飾作平肩。腹為分檔下有三隻袋足,袋是為錐形足。雙柱後器頸間有一鋬,上飾獸首。鋬上獸首裝飾為殷墟文化晚期所流行。腹下分檔,三袋足,形式很像分檔鼎或鬲的形式。1973年出土於陝西省歧山縣賀家村,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同墓葬出土青銅器共35件,鳳柱斝是其中最為精美的。該斝侈口,口沿立雙柱,三個三稜錐足,器底略向外鼓,兩柱項端各置一圓雕高冠的鳳鳥。鳥作站立狀,冠聳立,圓目鼓睛,正在舉目遠眺,那嬌美健壯的身軀和姿態,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和藝術造型。腹部紋飾分上下兩段,均為雲雷紋組成的饕餮紋。這種分段式的斝,足的斷面呈丁字形,與殷墟第二期同類器物相似,惟紋飾略有變化。

鳳是鳥中之王,向來被人們當作祥瑞幸福的象徵和愛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們理想化,並賦予種種神祕的色彩。

鳳鳥作為青銅器紋飾很多,這些紋飾變化多樣,神態各異,顯示出鳳鳥不凡的風姿。但這些紋飾多為線雕,而鳳柱斝雙柱上的鳳鳥則是圓雕,在這類酒器中頗為罕見,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青銅造型藝術的高深造詣。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6張

5、尊
  尊,今作樽,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青銅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尊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後期已經少見。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商周至戰國時期,還有另外一類形制特殊的盛酒器—彝。彝通常呈鳥獸狀,有羊、虎、象、豕、牛、馬、鳥、雁、鳳等形象。

尊的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等幾類。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初始當與陶質或原始青瓷的大口尊有關,基本式樣如下:

大口寬折肩式,上口侈大,口徑與肩寬接近,頸較高,下部收縮,呈大喇叭狀,肩甚寬而微鼓,上飾三犧首,自肩下折為腹,呈弧形收斂作園底狀;大口圓肩式,上口侈大,口徑超過肩的直徑,肩廣,凸起豐圓,上飾三犧首,下承圈足較低;高體大口折肩式,形體近於大口圓肩式,而圈足和頸部特別高;甚高體大口式,整體造型甚高,頸高,口徑收小近於肩徑;低體大口折肩式,仍保持大喇叭口,但頸、腹及圈足都較低;低體大口寬肩方體式,頸與圈足皆不高,與器腹三段接近均衡狀。

其形制為敞口,粗頸、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形體高大精美,頗為富麗。宋以後瓷尊盛行,用於盛酒或做宮廷陳設用器,如汝窯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鎮窯產品豐富,有蘋果尊、魚簍尊、石榴尊、太白尊、馬蹄尊、絡子尊、百尊、蘿蔔尊、觀音尊、牛頭尊等等。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7張

 6、罍
  罍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於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

罍的器身一般都滿飾花紋,常見紋飾有饕餮紋、龍紋與蕉葉紋等。其衍生式樣有:方體小口圓肩平底式、方體小口圓肩圈足式、方體高頸狹圓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頸廣肩低體平底式等。繁縟的花紋配以厚重的胎體,顯得深邃神祕,凝重大方。

罍有泥質灰陶、白陶、印紋硬陶、原始青瓷及瓷製品,商、周至兩漢時期的遊行器。陶製品以小口短頸,圓肩,深腹圓鼓,平底形為常見。商代後期至西周前期器物肩部有雙鼻,西周後期多無鼻。原始瓷製品在商代以斂口中,深腹圓底為常見,在西周則以低領折肩或帶器鼻、圈足為常見。

罍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脱殷商神祕繁縟的美術傳統,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歷史階段。從器型上來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為矮粗形,肩部豐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到了一個比商罍更加穩定的造型。在紋飾方面,浮雕都比較低,沒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聳出器表的鋭角巨目;器物多處以夔龍、蟠龍和獸面作為裝飾,但變形非常厲害,除目紋外其他細節都蜕化了,成為一種裝飾意味很強的圖案。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8張

 7、銅冰鑑
  銅冰鑑是戰國時期的一件冰酒器,原器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造型和紋飾在繼承商周以來的中原青銅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新。

銅冰鑑便是曾侯乙墓青銅器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現了曾侯乙墓青銅器新穎、奇特、精美的特徵。

銅冰鑑的四足是四隻動感很強,穩健有力的龍首獸身的怪獸。四個龍頭向外伸張,獸身則以後肢蹬地作匍匐狀。整個獸形看起來好象正在努力向上支撐銅冰鑑的全部重量。鑑身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個龍耳,作拱曲攀伏狀。這些龍的尾部都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的小花點綴其上。

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温酒,温酒不傷脾胃。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銅冰鑑是一件雙層的器皿,鑑內有一缶。夏季,鑑缶之間裝冰塊,缶內裝酒,可使酒涼。所以説銅冰鑑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最原始的“冰箱”。當然亦可以在鑑腹內加入温水,使缶內的美酒迅速增温,成為冬天時飲用的温酒。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9張

8、晨肇寧角
  角是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大量出現於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其用途與爵相同,亦是飲酒器。《禮記.禮器》説:“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考工記.梓人》引《韓詩》雲:“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組合,但有時以角代爵,如安陽殷墟第160號墓就是十觚與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際的大墓中也有類似現象。雖然角與爵用途相同,但其數量卻少得多,而象晨肇寧角這樣帶蓋的角就更少見了。

現在所説的角,是宋代金石學家對無流而具兩翼若尾的爵形器的習慣稱謂,其容量與爵相若。

晨肇寧角是西周早期的飲酒器,原器通高28釐米,1986年8月出土於河南省信陽縣溮河港鄉溮河灘,現藏於信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V字形口,深腹圜底,三稜錐足,獸首鋬,兩翼有扉稜。蓋頂有半環鈕和扉稜。蓋、腹飾雷紋襯底的獸面紋,鋬飾獸面紋,足外飾蕉葉蟬紋。該角構思巧妙,美觀莊重,無論在造型上或是紋飾上,與同時期同類器物相比,都堪稱佼佼者。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10張

9、天觚
  觚(gu)是流行於商代至西周初的飲酒器。整個觚體分為三段,上部器口與細頸為容體,中間的腹部為實心,考古學上稱之為“假”腹,下面為圈足。這樣的造型設計符合力學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強了器物的穩定性,顯得精巧別緻而又不失沉穩莊重。

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飲;也有與斝成組合的。其形制為圓柱形,器體較高且細,多為喇叭形,通體呈X形。商周時觚非一般飲器,有一句成語為“不能操觚自為”,即指觚的多寡與飲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關,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飲酒器,原器通高26釐米,口徑15釐米,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敞口,束頸,厚方脣,腹部不顯,高圈足。頸飾仰葉紋,有鱗紋邊飾。腹飾對稱夔紋,圈足飾卷體鈎鼻獸紋。全器自頸至圈足有四道三稜形稜脊,上飾人形幾何紋。此觚紋飾奇麗,同類器形較為少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11張

 10、豆
  豆是中國先秦時期的食器和禮器。大汶口遺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時用於盛放黍、稷等穀物,後用於盛放醃菜、肉醬等調味品。

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

豆,漢族古代盛食器和禮器。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同名陶器,出現於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豆作為禮器常與鼎、壺配套使用,構成了一套原始禮器的基本組合,成為隨葬用的主要器類。用豆之數,常以偶數組合使用,故有“鼎俎奇而籩豆偶”的説法,但是也有使用奇數組合的。《周禮·掌客》載:“凡諸侯之禮,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但是,出土和傳世的銅豆器卻甚少。

古代漢族人民最早用於盛放黍稷,後演變為專門盛放醃菜、肉醬等調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類似高足盤,上部呈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時豆多淺腹,粗柄,無耳,無蓋。春秋戰國時豆的形制較多,有淺盤、深盤、長柄、短柄、附耳、環耳等各種形狀,上有蓋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使用時,豆也常以偶數出現,按尊卑長幼,亦有數量多少之分。《國語·周語》:“觴酒豆肉簞食。”(一觴酒一豆肉一簞飯。)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12張

11、綯索龍紋壺
  壺為古代盛酒或盛水器,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壺的形制在商代多為圓形、扁形、瓠形三類,周代以後又增加了方形、橢圓形等。戰國以後,大腹的圓壺自名為鍾,漢代時方壺自名鈁,扁壺在戰國時自名為鉀。

綯索龍紋壺是春秋晚期的盛酒器,原器通高44、6釐米,寬26、6釐米,傳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高體束頸鼓腹,頸部置一對獸形耳,口沿下飾內填一對夔龍的垂葉紋帶。頸腹部有帶狀飾五道,均以綯索紋帶為界紋。第一、三道紋飾為夔龍紋,第二道紋飾為夔鳳紋,第四道紋飾為鳥獸紋,第五道紋飾為內填夔龍的垂葉紋。圈足飾垂葉紋帶和變形龍紋帶。全器通體紋飾,極為精美。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13張

12、龍紋觥
  觥(gong)是一種盛酒或飲酒器,《詩經》屢見其名,如《七月》:“稱彼兕觥”。觥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後期逐漸消失。其形制有蓋,有流,有鋬(pan),下有方座或四足。觥的紋飾多極精美,大多有生動的動物花紋,在當時應是最貴重的器物。

龍紋觥是商後期盛酒器。原器通高19釐米,長44釐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樓桃花莊,現藏於山西省博物館。

龍紋觥體似獸角,前端龍首昂起,後端寬闊平齊。龍首雙目凸起,兩角上指,張口露齒,形象猙獰。龍首後的脊部有蓋,蓋正中有菌狀鈕,龍的軀體置於器蓋上,左右蜿蜒,尾部捲曲,與器渾然一體。下設長方形矮圈足,縱向兩側各一缺口。腹兩側鏤雕爬行的鼉和舉首、吐舌、揚尾的龍,其間點綴魚狀動物和虺。此器造型奇異,在青銅器中僅此一例,鼉紋似揚子鱷,在青銅器紋飾中也極為罕見。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14張

13、卣
  卣(讀作“有”)是中國先秦時期酒器。口橢圓形,足為圈形,有蓋和提樑,腹深,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圓筒形等。

卣常見於商朝和西周時期,通常商朝的卣多橢圓形,西周則多圓形。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15張

古代漢族盛酒器具。古文獻和銅器銘文常有“秬鬯(juchang音巨唱)一卣”的話,秬鬯是古代祭祀時用的一種香酒,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類,考古發現的數量很多。器形是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樑;腹或圓或橢或方,有也作圓筒形,作鴟鴞(chixiao音吃消,貓頭鷹一類的鳥)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

卣主要盛行於商代和西周,一般説,商代多橢圓形的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圓形的卣。西周卣承商代形制而有所變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鳥獸形卣。鳥獸形有提樑的容酒器,一般統稱為鳥獸形卣。

1994年12月,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到湖南鑑定確認一級文物,春秋動物紋提樑卣成為湖南各地、市送鑑文物中確認的第一件國寶,也是當時湖南確認的12件國寶之一,由此確立了在中國文物寶庫中的地位。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16張

14、鳥紋爵
  鳥紋爵,是西周中期的飲酒器,原器通高22釐米,口徑17.4釐米×7.5釐米,重0.88公斤,1946年入藏故宮博物院。

爵是最早出現的青銅禮器,用以飲酒,兼可温酒。《説文》:“爵,禮器也”。爵這種酒器的命名,是由於它的造型象一隻雀鳥,前面有流,好像雀緣,後面有尾,腹下有細長的足,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

鳥紋爵是西周中期的飲酒器,原器通高22釐米,口徑17.4釐米×7.5釐米,重0.88公斤,1946年入藏故宮博物院。

寬流,帽形長柱,圓鋬,中腰微收,下承三寬形刀狀足。流、腹均飾鳳紋,高冠長尾,造型舒展不拘。以鳥紋作為裝飾的爵遺存較少。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17張

15、盉
  盉是漢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

中國古代青銅器從商代晚期開始,造型特點是敦厚凝重,裝飾繁複,圖紋威嚴神祕,西周大致秉承商代舊制而略有變化。隨着王權衰落,禮崩樂壞,青銅禮器中逐漸透出一些令人輕鬆的氣息,舊有的神祕、莊重與沉悶漸漸隱去,而新的有創意的造型和紋飾,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18張

16、觚
  觚字古與“瓠”通,即是葫蘆,古人常用葫蘆殼當作飄盛水漿,當然也可以盛酒,這種酒器的名稱大概由此而來。觚是大口、底部縮入的酒器,它的容量,據《儀禮》鄭玄注:“爵,一升;觚,二升;觶(也是大口酒器),三升;角,四升。”但也有説是角可容三升的。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19張

17、鬥
  是酒器,不能和量器升之鬥相混。但它確實是容量比較大的酒器。《詩、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的詩句,京劇《珍常寨》裏李克用的唱詞也有“太保傳令換大斗”的句子。斗酒大概是平常人的適宜酒量,一斗是一大盞。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20張

18、爵
  爵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銅禮器的考古發現中是非常常見的。另外也是君主國家貴族封號,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説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是國家三級文物,為古代的青銅酒具,屬貴族階層使用,在結盟、會盟、出師、凱旋、慶功、宴會時,貴族階層就用這類酒具飲酒,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21張

19、卮
  一種扁圓形的大肚酒器。〈史記〉記載項羽在鴻門宴上賜給劉邦的武衞樊噲喝的酒就用卮,可見是一種大容量的酒器。〈史記〉説項羽給樊噲“則與鬥卮酒”,當是特別的大卮,可容一升。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22張

20、角
  一種圓形的酒器,同時也是量器。《呂氏春秋、仲秋》:“正鈞石,齊升角”意思是要校正給一量器和衡器。注説:“石、升、角、皆量器也”。依次序排列,角在升之後,顯然比升要小,後世酒肆裏賣酒用來從壇裏舀酒的長柄酒提子就是角。〈水滸〉傳裏的梁山泊好漢到酒店裏常喊酒家打幾角酒,可見宋元明時代已經如此。現行的酒店的酒提子(角)有半斤提,四兩(現製為市秤二兩半)提兩種。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23張

21、缶
  一種圓身、大腹的容器,有蓋,腹部有四個環,可用於結繩提取。缶原作汲水之用,後也常用來盛酒。

五花八門的古代酒器有哪些(圖文細説) 第24張

22、瓿
  中國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於盛醬。流行於商代中後期,當罍流行於西周後,此器消失。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