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祖祖輩輩流傳下的仡佬族寶王祭祖

務川仡佬族寶王祭拜是仡佬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從古至今有,仡佬族的寶王祭拜已經傳承了多年,而務川仡佬族寶王祭拜也是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在仡佬族文化中,仡佬族寶王祭祖是什麼?有什麼習俗?

仡佬族祖祖輩輩流傳下的仡佬族寶王祭祖

務川仡佬族寶王祭拜,是仡佬族丹砂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仡佬族祖先神崇拜和俗神崇拜的文化表現。主要流傳在貴州省務川自治縣大坪鎮三坑、板場、豐樂鎮官壩、紅絲鄉太壩等地區。

基本信息
  務川盛產丹砂,兩漢時期因丹砂開採,使這裏具有了城鎮的規模。丹砂給當地帶來發展,因而首先發現砂礦的人輩受尊崇,被封為“寶王”,尊為菩薩。後世人為紀念他,在盛產硃砂的地方建起了“寶王廟”,塑起“寶王菩薩”像,凡下坑取砂、打巖子煉水銀都要點香燃燭供奉酒肉,祭奠於他,祈求保佑平安,大有收穫。這一習俗對研究仡佬族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佈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祭拜寶王菩薩,有三種形式:小祭、大祭、年祭。
  小祭,採砂人祈求打發槽子的一種日常祭拜。這種祭拜隨時可以進行,地點一般在採砂人的礦洞前舉行,祭品主要是豬頭。擺放豬頭時,豬頭要正對採砂人所開礦洞方向。香兩爐,插在豬鼻孔裏。酒三盅,紙錢數串。

採砂人面向自己所開礦洞,虔誠禱唸:天爐神、地爐神,家壇香火不安寧……,然後焚燒紙錢,敬酒三杯,繼續禱唸:許您豬頭十八斤,美酒三杯,長錢十二束,闆闆銀錢幾十萬。祭拜完畢,主人家把豬頭清湯煮熟,招待開礦的夥計一同享用。拜祭時,採砂人一定要心誠,他們相信,寶王菩薩顯靈是用託夢的形式來告訴發槽子所在的。

大祭,一種還願的祭拜,是採砂人在採砂前就為寶王菩薩許下了願:“寶王菩薩保佑我打發槽子,打了發槽子,大點給你砍個豬腦殼”等之類的許願,也有許下用整豬拜祭的。

民間傳説,寶王是有靈的,你許得起他就要得起,因此還願時的祭品就必須是所許的物品,還願祭拜的地點在寶王廟,祭祀時要邀請寨內人家共同參加,一同分享寶王菩薩帶來的硃砂好運,其它內容無異。

仡佬族祖祖輩輩流傳下的仡佬族寶王祭祖 第2張

年祭,即過年過節的祭拜,形式要簡單得多,如同祭拜祖先一樣,在年三十夜、大年十四、月半等節日,到寶王廟燒幾張香紙、上幾柱香就可以了,不用豬頭。沒有寶王廟的,到山上選一處石頭多的地方或一塊大石頭也行。

寶王祭拜是仡佬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對於神靈的一種崇拜、依賴和精神寄託,在長期開山闢礦中形成的別具特色的一種文化形式,承載着仡佬族許多重大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傳遞着仡佬族非常重要的古國信息,集中展示了仡佬族源遠流長的丹砂文化。

在大坪鎮江濱一代,還發現近10萬平方米的漢墓羣,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西漢時期的提樑鼎、提樑壺,戰國時期的蒜頭壺、甬鍾等國家一、二級文物,也有先秦時期的半兩錢、西漢時期的五株錢、銅箭鏃、銅釜、銅洗、雙面銅印等文物。因此,據專家推斷,在很久以前,江濱是一個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商貿往來頻繁的古國都城。

隨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仡佬族採礦鍊汞已經被取締,仡佬族人的經濟活動有了較大改變,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不再依賴於單純的丹砂生產,仡佬族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急劇變化,使得擁有悠久歷史的仡佬族丹砂文化處於表現載體缺失的狀況,寶王祭拜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日益縮小,這一古老的仡佬族民間文化活動面臨着逐漸消亡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