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名刀 誰與爭鋒

從原始社會開始,原始人利用石塊、骨頭、木頭等物品經過加工變成勞動工具,為生活提供便捷。再至冷兵器時代、劍、槍、弓箭等武器不斷的改進和製造,不再單單是勞動工具的角色,而是為了戰爭的勝利、統治階級的便利,隨着時代在發展,刀具也是極具特色的,今天,就讓民族文化帶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十大名刀的風采。

世界十大名刀 誰與爭鋒

大馬士革刀

簡介:
  大馬士革刀原產地印度,大馬士革刀用烏茲鋼錠製造,擁有鑄造型花紋,通常為彎刀,其最大的特點是刀身佈滿各種花紋,如行雲似流水,美妙異常。這種花紋是在鑄造中形成的。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馬士革刀獨特的冶煉技術和鍛造方式一直是波斯人的技術祕密,不為外界所知。

由於印度的烏茲鐵礦在17世紀末被開採殆盡,所以鑄造型花紋鋼也消失了,大馬士革刀的製作就此失傳。20世紀,不斷有人想利用現代的科學來分析和複製大馬士革刀,但是都失敗了,而今大馬士革已經成為花紋鋼的代名詞了,現代的大馬士革鋼只是焊接型的花紋鋼了,而且這種花紋是為了美觀而製作的沒有實際的意義。

歷史:
  大馬士革刀以伊朗為代表。伊朗古代鐵兵極為着名,當時的蒙古、印度、土耳其以及東方各國王室均聘用波斯良匠鑄兵,但是各國的兵器形狀不同,而制刃者又未留銘文,隨着年代的推移,人們已無法辨認這是波斯人造的,因此只能用伊朗境內自用兵器為代表。從比較而言,波斯出產的熔冶花紋鋼刃,其脈絡猶如絲綢織紋,光澤奪目;印度出產的花紋鋼刃,其橫行脈絡常呈數十層雲梯形,即所謂穆罕默德梯,奇巧名貴;土耳其刀的花紋呈翻卷形,其脈絡猶如瑪瑙形。
  其實大馬士革刀是歐洲人的叫法,這種鋼在鑄造成刀劍時表面會有一種特殊的花紋——穆罕默德紋,所以它是屬於花紋鋼中的鑄造型花紋鋼,區別與摺疊鍛打形成的焊接型花紋鋼(包括中國劍、馬來刀等等)或者淬火型花紋鋼(日本刀),當然,幾乎所有古代的花紋鋼都是用來製作武器的,因為花紋能夠使刀刃在微觀上形成鋸齒(肉眼無法分辨),使得刀劍更加鋒利。大馬士革刀上的魔性的花紋簡直就是鋒利和珍貴的象徵。

鋒利原因:
  大馬士革刀極其鋒利,既可在戰場上將對手騎士連盔帶甲一劈兩半,也可凌空斬斷手帕甚至蠶絲,和其他刀類對砍時罕逢敵手。大馬士革彎刀之所以如此鋒利,主要是因為其鍛造方法與眾不同。現代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大馬士革彎刀獨特的花紋竟然是由無數肉眼難看到的小鋸齒組成得,正是這些小鋸齒增加了大馬士革彎刀得威力。大馬士革刀上的花紋簡直是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因動人的傳説和自身的優異性能,大馬士革鋼製成的刀具,成為刀具收藏界的極品。
  近年來有一些公司採用鍍錫工藝模仿大馬士革鋼的花紋,真正的大馬士革鋼又稱為結晶花紋鋼,是古代粉末冶金和鍛造技術完美的結合,大馬士革刀上的花紋基本上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材料,亮的地方是純的雪明炭鐵,硬度比玻璃還大,暗的地方的結構是屬於沃斯田鐵和波來鐵,整體含炭量大約是在1.5~2.0%之間,在韌性高的波來鐵裏均勻散佈着比玻璃還硬的雪明炭鐵,使得大馬士革刀上可以具有非常鋒利的刀鋒,而且也非常堅韌而不會折斷的刀身。
  大馬士革鋼的花紋和摺疊鋼有明顯的差別,大馬士革鋼花紋比較細緻看起來比較自然黑白的對比也比較大,在古代由於有在刃上喂毒的情形。很多大馬士革鋼的刀刃呈現黑色的現象,在黑色的刀刃上分佈着亮晶晶的雪明炭鐵,古代波斯人把它形容成像夜空中的繁星一樣漂亮,此外大馬士革鋼比起摺疊鋼來是很不容易生鏽,幾百年下來不用像日本刀一樣的費心保養卻也能光亮如新不生鏽。

使用護理:
  不要長期的將大馬士革刀具放在皮鞘中存儲,因為皮鞘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也不要使用其它刀鞘存儲刀具,每把大馬士革刀都擁有特別定製的刀鞘,這種極具柔韌性的皮革組件經過特殊處理,具有一定的防潮性,也能保障刀具不會在抽拔的過程中出現磨損。
  另外,大馬士革刀具也需要採取一定的護理,最好的方法是定期對刀具進行温柔的研磨拋光並使用文藝復興時期的蠟塗層,然後用柔軟的棉布磨光。另一種方法就是使用煮熟的亞麻籽油,約10分鐘後將刀身塗抹一遍然後用乾淨的無絨棉布將多餘的油擦掉,然後晾乾至少48小時,就能在刀身上形成一層保護膜。

世界十大名刀 誰與爭鋒 第2張

日本武士刀

簡介:
  日本武士刀鋒利而輕便,極適合日本人矮小的體型,招式單間明瞭,一學即會,卻又凌厲辛辣,講求一刀必殺,長度也明顯短於太刀,實戰中動如潑風,形同鬼魅,令人防不勝防,雖屬一路,卻也是兵中神器。日本軍人在執行任務失敗時還經常喜歡用稍短的武士刀來切腹自盡,以謝罪。

歷史:
  早在中國唐代時期,中國的冶煉鍛造技術和經濟得到空前發展,造價高昂的唐刀傳入本已經得到漢刀冶煉技藝的日本,但是當日本天皇看到性能優越做工精湛唐刀時,也驚歎地説:只有中原才能鑄出如此精良的刀劍。日本隨即學習唐刀的鍛造之法,並加以改進,就成為了今天所見到的世界名刀之一的日本刀。而到唐代之後,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逐漸失傳。而日本刀以其優良的性能在世界冷兵器中佔有一席之地並享有良好的口碑和名譽。

鍛造:
  武士刀用的是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分為邊花、腹花、小暗斑、粗暗斑等名目。刺刀由冶鐵、制刃、淬火等過程組成。冶鐵日本人用自鍊鋼料,在熔爐中煉出鋼、生鐵、熟鐵等不同品種。這樣鑄出的鋼材送到刀工手中,還不能直接制刃,還要入爐進行脱碳或滲碳處理,並熔鑄為條形。制刃將條形鋼加熱進行錘鍛,反覆折迭,將原料中雜物析出,並使鋼質勻稱,花紋也在這時顯出。
  冶鍛過程中師傅執鉗並觀察火候,另一手用小錘指點應錘打之處,徒弟用大錘奮力錘訂,往往一天揮錘2000次。這種錘法並不是次數多就好,因鋼的合碳量在生熟鐵之間,捶過頭就成熟鐵了。古代沒有現代測試設備,故是否成鋼全憑經驗與感覺。這樣錘過的鋼已減少到原重的三分之一。這種鋼已經可以制刃了,但日本人還要將鋼料與熟鐵組合為刀體。因為鋼雖堅硬,但服而易折,必須用柔軟的熟鐵輔護,叫複合刃。這一工藝也是與羅馬焊紋鋼的區別所在。
  淬火刀劍淬火先要加熱,因為日本刃是不同性質鋼鐵組合而成,所以加熱技術極為複雜。須在不同質地上合蓋不同質地的土、這種敷土技術因各家流派不同而呈現不同花紋。在夜色中,鑄刃師凝視炎炎爐火,當刃體燒到所需赤熱度時,他迅速抽出刃體,除去刃上敷土,投入水中振動數次,經此淬火後,刃體硬化完成。淬火滷水温是很有講究的。淬火後還要回火,即將刀在火上燒至水滴上去如圓珠轉動的程度,再慢慢冷卻。這樣可提高韌性。
  磨礪刀劍淬火後,由煅冶工用礪石開出鋒刃,鋒刃的厚薄與使用需要有關。鋒刃開出後,由專門的研磨師研磨,再將刀裝上試驗柄進行試刀和鞘之類裝飾由專門的鞘師完成。

世界十大名刀 誰與爭鋒 第3張

中國唐刀

簡介:
  大唐帝國通過開明的政治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從唐初的統一之戰到盛唐時期所有的對內對外戰爭,都出現在冷兵器歷史上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武器——唐刀。在當時的世界上是與阿拉伯大馬士革刀着稱於世的兩種名刀,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均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可以説是我國刀劍史上的巔峯。在唐朝的多次對外戰爭中(如對突厥和日本),唐刀所向披靡,許多兵刃和它一碰即折,造就了一段“唐刀無敵”的神話。

歷史:
  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至114釐米不等,並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製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剛直不阿是一種美德,寧折不彎是一種氣質,勇往直前是一種精神,開拓進取是一種功績。而正是唐刀,將這四者以實物的形式盡情地展露出來,為中華民族書寫了一段佳話。
  而名刀日本武士刀,也是脱胎於唐刀,不過,到了宋朝以後,由於統治者禁止民間鍛造武器,唐刀這樣具有殺傷力的武器當然放在第一位禁止,導致中國刀文化落後很多!今天,不少人想盡一切辦法,試圖恢復唐刀昔日的風采,然而效果卻總是不理想,莫非當初縱橫天下,所向無敵的一代名刀,已成為人們心目中一張永逝的紅顏?
  “唐刀”一詞是我國隋、唐代四種刀制式的總稱,一般指唐橫刀。現代俗稱的“唐刀”,其狹直刀身,小鐔,長柄(可雙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是日本正倉院藏品,千年前自唐朝進口之“金銀鈿裝唐大刀”。唐刀的刀型源自漢代環首刀,前期大部分軍用唐刀均保留着環首,同時也擁有筆直的刀身。

特點:
  唐刀為軍隊戰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戰,其製作工藝嚴格,並且還要考慮到戰鬥時的另一個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則需要硬度,並且刃口窄,耐用則需要韌性,所以唐刀採用了最先進的包鋼工藝。以熟鐵為外皮,中間夾百鍊鋼,部分刃口採用局部淬火技術,即覆土燒刃。刃口堅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時刀身韌性不變形、耐用。這也是和日本刀最大的區別。

鍛造:
  唐刀在漢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採用漢刀的“百鍊鋼”的鍛造工藝,並且改善了在鍛造時對鋼材裏雜質的處理方法,並運用了“包鋼”的技術,使唐刀外硬內軟,擁有極強的韌性。在改善鍛造工藝的同時,唐刀的外觀上也有很大的改進。唐刀去掉了漢刀刀首的扁環,讓刀身加寬,並且延長刀柄,使唐刀可以雙手持握。
  以上的改進,使得唐刀比漢刀有了質的飛躍,不僅從外觀上更富觀賞性,並且真正提高了實戰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開任何盔甲器械。歷史上的唐朝時期,只有刀而無劍的,在當時名為劍的,實際上也就是唐刀。
  真正的唐刀工藝使得唐刀的成本太過昂貴,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這樣精良的兵器,有許多當時的名人,都只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下盡血本。而到唐代之後,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逐漸失傳,就算以現代工藝,也無法複製一件真正的唐刀了。

世界十大名刀 誰與爭鋒 第4張

尼泊爾廓爾喀彎刀

簡介:
  廓爾喀彎刀,是尼泊爾的國刀,並且是庫爾喀士兵的榮譽象徵,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符合力學原理的反曲刀!這種彎刀能一刀砍下一顆人頭,並在戰爭中創造了數不盡的傳奇故事。廓爾喀彎刀作為尼泊爾的國刀,不僅是尼泊爾文化的代表,並且是廓爾喀士兵的榮譽象徵,獲得戰功的士兵將被賜予在廓爾喀彎刀鐫刻上他的名字。

鍛造:
  廓爾喀彎刀完全由手工製成,4個工人1整天才能完成一把鋒刃。在刀身底部會有小小的V形凹痕,可以將拔出後的鮮血導引,以免沾污刀柄;而且刀套背面有兩把小刀,開口的是用來削東西去皮的,未開口的是用來磨刀的,因外形很像一條狗腿因此又得名狗腿刀,為英軍下屬的廓爾喀山地兵團所裝備。此刀頭重腳輕,前寬後窄,背厚刃薄,掄砍時力量集中在刀的前部具有斧子的殺傷力,非常適合肉搏砍殺和在從林中行進時開路。

歷史:
  在有記載的戰爭歷史當中,廓爾喀彎刀第一次被世人熟知是在1814年駐守印度的英軍士兵在尼泊爾西部與廓爾喀士兵的戰鬥中。英軍廓爾喀山地兵團以寡敵眾,最後彈盡援絕,雙方進行殊死肉博戰,非洲部落以長矛、毒箭與刀棍棒斧對抗廓爾喀山地兵團的廓爾喀彎刀,廓爾喀山地兵團以超過1比13以上的人數劣勢力敵不降,狗腿刀也在此役發揮了驚人的戰鬥力,雖戰到最後,一個七百多個人的團只剩下個位數的勇士存活,而集合了十數個部落的非洲戰士也傷亡殆盡,從此之後,廓爾喀彎刀的威名揚名於世。
  誠實、鋒利、優美的的刀刃,促成了幾百年傳奇、驕傲和刀客的自豪。現在,世界各國的愛刀之人無不以擁有一把真正的廓爾喀刀為榮!在廓爾喀人的手中,這個看上去造型怪異的彎刀變成了一把把令人聞風喪膽的收割利器,在數次的戰鬥中讓敵人吃盡苦頭,廓爾喀人正是用它樹立了英勇頑強的威名。無論廓爾喀士兵到哪裏,他們手中的彎刀自然會表明他們的身份。

世界十大名刀 誰與爭鋒 第5張

緬刀

簡介:
  此刀乃馳名世界的緬鐵經過千錘百煉,取其“鐵筋”打造而成,其特點是軟,薄,輕,它一般沒有刀鞘,而是隨身藏在衣下甚至纏在腰間,真正做到了“百鍊鋼化作繞指柔”。

特點:
  此刀可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妖刀”。一般使刀者,刀尖,刀刃,刀背,刀鍔,刀柄都可傷人,甚至刀衣在高手手中施展開來,也是武器的一部分。可緬刀本身沒有刀衣,它殺傷性最強的地方,是刀尖和刀刃兩處,刀尖刺,捅,扎,刀刃砍,劈,削。要的是出刀如電,在幾個照面中便要傷人於刀下。由於此刀不利久戰。因此走的是陰狠毒辣的路數,最讓人防不勝防的,便是緬刀是軟的,角度極為刁鑽。不過使刀者必須要具備相當的腕力和巧力,否則不僅傷不了敵人,反而還會自己弄傷自己。

世界十大名刀 誰與爭鋒 第6張

哥薩克騎兵刀

簡介:
  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戰刀很多,但是稱的上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戰刀很多“鷹之利爪”的只有哥薩克騎兵刀!他是屬於勇士的戰刀!傳統的哥薩克騎兵刀長約90釐米,採用中亞鐵礦石冶煉出的精鋼打製。厚背寬刃,橡樹葉狀刀尖,佔據整體寬度2/3的深弧血槽,刀身擁有優美卻又兇悍的弧度,鷹頭般的包銅手柄,重心靠後。硬木製作的刀鞘以銅片包邊夾緊,通常為黑色。刀入鞘後整體樸實的讓人不會多看第2眼。

歷史:
  在俄羅斯歷史上,穿着黑色披風,揮舞哥薩克騎兵刀衝鋒的哥薩克騎士被成為“頓河流域的雄鷹”,他們揮舞的令對手膽寒的哥薩克騎兵刀,就是鷹之利爪。刀出鞘,任何人揮舞起來,其自身弧度帶來的劈砍威力可以輕易砍斷小樹,闢開木樁,這種威力體現在哥薩克騎士中流行的一句俗語“像劈田菜一樣的砍掉對手的頭!”。
  當你躍然馬背,手持哥薩克騎兵刀迎風揮舞的時候你可體會到“如雄鷹展翅,衝向獵物”的感受。薩克騎兵刀和騎着戰馬飛奔的歌薩克騎兵一直是俄國的象徵,這種刀上世紀50年代中期還是蘇聯的閲兵武器,雖然現在已經退役,但各地的收藏熱卻經久不衰!

世界十大名刀 誰與爭鋒 第7張

中國苗刀

簡介:
  苗刀又稱“御林刀”,它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因其刀身修長之故命名已經退役,但民間收藏熱經久不衰。中國苗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內涵豐富,結構嚴謹,技擊性強,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實戰性與鍛鍊價值。
  它刀長五尺,刀身修長,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並可單、雙手交換使用,這樣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殺傷威力極大。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在民國時期定名為苗刀。它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起源於西漢初年的環首刀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歷史:
  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它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起源於西漢初年的環首刀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創制成名於着名民族英雄戚繼光。苗刀總長五尺、刀長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既能當槍使,又能當刀用,既可單手握把,又可雙手執柄,因為單、雙手交換使用時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
  苗刀結構優良,所以在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實用價值及高,殺傷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擋,故中國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重要資料《苗刀考證》中,這樣寫道:“苗刀用以衝鋒,遠勝單刀及其它短兵”、“明戚繼光將軍,改鑄精絕,傳之於其部下,殺敵致果,斬將擎旗,賴以刀法,威震華夏。”
  倭寇成為明朝軍隊心頭大患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寇倭很重視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幾位有先見之明的將領認為,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輕盈敏捷、刀身又鋒利,在許多方面皆佔盡優勢,無往不利。抗倭名將戚繼光,在一次與倭寇的對戰中,取得了《陰流劍術》,在研究之後,改制了專門用以剋制倭刀的苗刀,並寫成了《辛酉刀法》。這是在宋朝時中國本土雙手刀刀術失傳以後,再次出現的雙手刀法新着作。

世界十大名刀 誰與爭鋒 第8張

日本大太刀

簡介:
  日本大太刀又稱野太刀。刀身一般都在3尺以上,和當時日本人的平均身高(150釐米至165釐米)對比下算是相當巨大的武器。大太刀通常都是揹負在背後,不過若是180釐米以上的人則會像一般一樣別在腰間。這種刀一般很少用於江湖搏殺,而大多用於戰場。
  在一般人的想像裏,大太刀是種能把騎士和馬一起砍成兩半的武器,因此也有人叫它斬馬刀。但大太刀在戰場上並不是這樣使用的,而是從騎士的攻擊範圍外趁機攻擊馬腳。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斬馬刀,才是真正拿來攻擊騎士與戰馬的武器。
  日本太刀和日本武士刀不同,太刀,具有較大彎曲度,刀身長3尺(1m)以上、5尺(約1.5m)不足的彎刀。其中3尺以下的稱為小太刀,5尺以上的稱為大太刀(或稱野太刀)。摺合日本的長度單位,一尺約為29公分,與中國南北朝時期相似。

刀具歷史:
  鎌倉武士們以擁有豪邁與腕力為榮,進而可以誇耀威武的武具——具有長大刀身的太刀屢屢出現在戰場上。小次郎的愛刀“長光”便是長達三尺二寸的大太刀。更長的、五尺左右的刀戰國時層出不窮。有許多誇張描述的『太平記』一書中,對超過5尺(約150cm)的太刀的記述多處可見。而在文獻上記錄的最長的太刀刀長為9尺3寸。另外,現今尚存的最長野太刀,全長7尺4寸2分(約225cm),彎曲部份長3寸1分(約9.4cm),身幅1寸2分(3.6cm)。此刀現存於新瀉県彌彥神社中,為日本的國寶之一。

傳統:
  日本人用大太刀的刀法,是刀和手臂都伸得比較直,從頭頂一刀斬下去,一直至地面再回彈起來。為此,有些大太刀根本就沒有經過熱處理,免得打在地面上時崩裂。不過由此可知,日本人是把大太刀的長度完全用盡,力度也完全用盡,將其優勢發揮出來。

生產工藝:
  關於大太刀技術,柳生家是不予公開的。根據傳承柳生家源自愛洲移香齋所創建的陰流(影流),經過改動後稱柳生新陰流。那麼別的以陰流為祖的流派的大太刀技術應該很接近。比如盛行於九州地區的景流(陰流)野太刀就是其一。長久以來,這個流派自稱師承上泉信綱的陰流技術,最早盛行於立花家,為江户時代佐賀、久留米、蓮池三藩門外不出的。主要使用刃度長於五尺的大野太刀,從大太刀到小太刀的投劍技術一應俱全。這裏特別要提一下他們獨特的納刀術,稱“人字納刀”。
  遊戲裏小次郎總是單手從背後拔刀,這是絕不可能的,因為刀身長過四尺。記得荊軻刺秦王裏“王負劍”的典故就可以理解了。所以野太刀各流派中都有自己獨特的拔刀和納刀方法,比如圓心流的大太刀要求揹負拔刀,胯部納刀。景流野太刀要求肋部拔刀,人字納刀,納刀時手不握柄而握刀背的四分之三處,刀與刀鞘之間正好組成一個“人”字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以在實戰中光有長度優勢是不夠的,所以需要附加一些輔助性技術。其實各個大太刀流派中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部分短兵器技術,比如景流野太刀的投劍。

世界十大名刀 誰與爭鋒 第9張

藏刀

簡介:
  藏刀,又稱藏腰刀,它不僅是西藏人民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用具,而且由於它的形狀、工藝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甚至描述藏民族特徵時,總把人與刀聯繫在一起。刀面淨光。藏刀從規格尺寸上大致可分為長刀、短刀和小刀三種。長刀最長的有一米多,短刀約四十釐米左右,小刀則僅有十幾釐米長。

歷史:
  藏刀的正式名字叫“折刀”。傳説是為了紀念英雄折勒乾布命名的。在遙遠的年代,西藏草原上的牧民大都擁有藏刀。可是牧主和頭人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威逼牧民交刀。許多牧民因拒交藏刀而被抓走。消息傳到英雄折勒乾布耳中,他為了搭救自己的同胞,就躍馬提刀殺向牧主、頭人。折勒乾布只因寡不敵眾,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牧民們為了紀念他,就將藏刀改名為“折勒乾布刀”,簡稱“折刀”。
  同樣作為唐刀傳承的藏刀,由於沒有大的對外戰爭和內部的戰爭,刀劍的演化和進步基本停止了,現在的藏刀。大都用於生活、裝飾和防身。已有1000多年的生產歷史藏刀,做工講究,刀身用鋼材鍛,刀柄用牛角或硬質木料加工而成。

特色:
  藏刀不僅是實用性很強的用具,同時還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如今,藏刀就是非常緊俏的旅遊商品和饋贈禮品,深受人們的喜愛。藏刀的刀身是以鋼材鍛制而成,通過手工精心加工,刀刃鋒利,刀面淨光。藏刀從規格尺寸上大致可分為長刀、短刀和小刀三種。長刀最長的有一米多,短刀約四十釐米左右,小刀則僅有十幾釐米長。從形狀上講,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有牧區式、康巴式、後藏式等區別;用途上分,也有很多種,如林區砍樹有專門的砍樹刀、屠宰刀,甚至天葬場上用的也有專制刀具。
  藏刀的刀把多用以牛角,牛骨或木材製成,較高檔的刀把用銀絲、銅絲等纏繞,刀鞘則更為講究,除較簡單的只有木鞘或皮套外,多數是包黃銅、白銅,甚至包白銀,並且上面刻有各種精美的飛禽走獸及花草等圖案,有的還鑲嵌各種寶石、鍍金等,顯得格外華麗和富有。

用途:
  藏刀具有生產、生活、自衞、裝飾4種用途,已有1600多年的生產歷史,做工講究,刀身用汽車減震彈簧鋼鍛造,刀柄有用到水牛角、犛牛角、牛骨頭、白銅、原木等材質。
  精美的藏刀大都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由於鍛打精緻、鐫刻細膩、色彩奪目、並附有藏文,繫有五顏六色刀穗,形成別具一格的藏族工藝品。特別是朋友喬遷、結婚或喜生嬰兒時,送上藏刀會令主人感到格外高興。

製作材料:
  藏刀的主要加工材料有銀、銅(白銅、黃銅、紫銅)、鐵、鯊魚、牛角、瑪瑙、硬雜木等。

加工工藝:
  過程有冶煉熔化、模具翻鑄、敲摳大形、刻花鑲嵌、焊接組合、加固、銼磨整形、精雕細刻及鎂洗拋光等工序。

世界十大名刀 誰與爭鋒 第10張

中國大砍刀

簡介:
  這種刀作為最典型的傳統冷兵器之一,為中國所獨有,特點是刀身前部寬厚,勢大力沉,利於劈砍。

特色:
  這是一種最具中國特色的刀,稍具兵器常識的人,一眼就可看出,此刀來自中國,而不會是別的國家。儘管它沒有繁雜的工藝,沒有華麗的裝飾,樸素得就像任何一個名叫張三李四的中國人一樣,但全世界都曾領教過它的厲害:義和團的弟兄們用它砍過西洋鬼子,29軍的勇士們用它砍過東洋鬼子。
  在任何場合,它不藏不掖,光明磊落,正正堂堂,舞動起來威風八面,豪氣干雲,即便是鬼子們頗為自詡的武士刀,碰上它也要退避三舍,不敢和它硬拼硬架,一旦被它挨身,便難逃裊首厄運。它不像有的刀劍一樣,可作裝飾和擺設,它來到這世上的唯一目的這是殺敵砍仇,只有它,才把“刀”的內涵闡釋得淋漓盡致,因此,它可以算是所有刀類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