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老腔的文化傳承現狀與發展問題

華陰老腔,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會出現危機。如果沒有以好的方式去解決的話,那麼問題只會更加嚴重。畢竟民間藝術的侷限性很大。那麼,直到現在,華陰老腔的現狀和發展都是什麼樣的呢?或許,要傳承下去有困難嗎?

華陰老腔的文化傳承現狀與發展問題

華陰老腔的現狀於發展問題:
  華陰老腔傳承上的“封閉性”,在保證了唱腔“純正”的同時,也客觀限制了其傳播範圍。據史料記載,在最為興盛的歷史時期,老腔的傳播也僅限於陝西周邊的河南、寧夏等地,與當前紅遍大江南北,影響波及海外的盛況不可同日而語。而到了20時機,老腔也瀕臨危機。

為挽救危機重重的老腔,華陰市曾兩次舉辦培訓班,共計招收學員77名,其中有五名學員,頗具潛力。王振中近年已較少演出,專心開門授徒,整理劇本,全國各地慕名前來求教者絡繹不絕,其中亦不乏有發展潛力者。而張氏一脈的傳承人張喜民則早已打破傳內不傳外的陳規,面向全國公開授徒。老腔的傳承人,已為數不少,但要成長為像王振中、張喜民這樣的藝術家,若無數十年的人生歷練和藝術積累,恐怕難以成就,也不可急於求成。

已閒置的雙泉村小學,即將成為華陰市老腔藝術保護中心主管的“華陰老腔博物館及傳承基地”,為有志於老腔藝術傳承者,提供一穩定的學習場所。也有研究機構和出版單位有意協助張喜民、王振中整理出版老腔劇本。相較於20世紀末的蕭條狀態,老腔可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如何處理“傳承”與“創新”的兩難,是困擾諸多非遺劇種、劇團的重要問題。華陰老腔持續多年與其他藝術形式合作的嘗試,無疑走在全國地方戲曲的前列,其經驗可資參照。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王振中即為電影《桃花滿天紅》《活着》等作品配樂。一曲《人面桃花》,道盡人世的滄桑、悽然與無奈,聞之者無不動容,也使影響僅限於華陰一隅的老腔初步為世人所知。

2001年,華陰文化幹部黨安華大幅度促進“老腔皮影戲”的改革,將“老腔”與“皮影戲”分開,讓老腔藝人從幕後(“亮子”)走向前台。此一“革命性”變化在四年後得到了導演林兆華的首肯,得以參演話劇《白鹿原》,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取得了轟動性效應。

老腔“那種發自久遠時空的絕響”,“飽含着關中大地深厚的神韻,把當代人潛存在心靈底層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種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沒的神經撞響了”,在對演出效果作出如上評述之後,陳忠實還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如果早日接觸老腔,讓其氣勢磅礴、粗獷豪放、慷慨激昂、雄奇剛健的旋律在心底不時響動,《白鹿原》的色調和質地或可呈現出另一種樣貌。

華陰老腔的文化傳承現狀與發展問題 第2張

無論是《給你一點顏色》,還是央視猴年春晚廣受矚目的《華陰老腔一聲喊》,均因核心唱詞與老腔自身特點的契合而較少“違和感”。也就是説,與譚維維合作的成功,前提是保持老腔自身的藝術特質,而非一味遷就現代搖滾的藝術程式而失其本色。

地方戲曲“傳承保護的首要任務是保護戲曲個性,保護劇種個性,保護地域文化特色”,而非“一味迎合時尚觀眾”,使“地方戲曲劇種全然‘現代化’、時尚化、繼而同質化”,戲劇家陳彥的如上觀點,足以為地方戲曲傳承過程中一味“求新”“求變”而罔顧劇種自身藝術特質者戒。這也是華陰老腔探索新的發展可能性十餘年來的經驗所在。

歷史地看,如老腔這般興起於民間,影響長期侷限於較為狹窄的範圍,且在傳承上存在着相當的“封閉性”的地方戲曲小劇種,在發展過程中的興起與衰微,背後均有極為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原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

華陰老腔的傳承:
  2006年6月1日起,在林兆華導演的《白鹿原》中,融入了華陰老腔的表演。一演就是30場,震動京城。同年6月5日,華陰老腔進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3月1日,它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台,因而引來了幾位美國和意大利觀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舉薦下,外國友人準備於5月9日到陝西去看華陰老腔,隨後為這支團體安排去美國和意大利的演出行程。據悉,這支鬆散的農民演出團體,暫名“華陰市老腔藝術團”。黨安華作為主管羣文工作的文化館幹部,以及該團導演,已經帶領他們參加了106場演出,其中69場為商演。

這些團員的年紀在49歲至72歲之間。最大的王振中,人稱“白毛”,還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着》中老腔的配唱者。若是遇到農忙與演出有衝突,這些農民演員還要猶豫一番,是下地還是上台……雖然,當地文化局已經開始尋思辦個培訓班,不過這段再現説唱藝術走向戲曲的過渡階段的表演形式,早已面臨嚴峻的傳承難題。

最近華陰老腔專場演出在華山客棧每天晚上20:30演出,票價100,受到遊客的普遍稱讚!為華山旅遊添上了更多特色。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華陰老腔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陝西省華陰市雙泉村走出來的13位農民,昨晚登上了上海音樂廳的舞台,在“世界音樂周”最後一場演出中,彈奏着自制的六角月琴和鍾鈴,吼出了已流傳2000多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這一實在是很小的戲曲曲種,濃縮了黃河文明的原生態,也讓觀眾備感震撼——一般職業演員身上渾然不見如此蓬勃的生命力。

作為一種謀生手段,老腔皮影一貫是家族傳承的方式。諸多清規戒律讓它僅限於華陰張姓家族中留傳。除非至親,一般人不準入班。既已入班,不準再搭其他班社。劇本絕不外傳。這無疑大大限制了它的傳播範圍。所以時至今日,它依舊僅保留在華陰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