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巴厘島的印度教文化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的宗教之一,它的傳播非常的廣。但是除了印度本土,世界上沒有一處地方有着這樣濃郁的印度教文化情結了。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印尼巴厘島的印度教文化吧!

印尼巴厘島的印度教文化

在當今世界上除了印度本土外,很難找到一個地方,像印尼巴厘島那樣具有濃郁的印度教文化情結。巴厘島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神廟多。全島的面積5560平方公里,人口28萬,卻有印度教神廟1250座。當你乘車由機場到它的首府登巴沙(Denpasar),你會驚奇地發現,這個島上都是低矮的建築,其高度一律不準超過路旁的棕櫚樹,這是當地政府做出的硬性規定。既沒有城市的繁華與喧囂,也分不清哪兒是城市,哪兒是農村。街道相交的十字路口,經常聳立着一些石雕神像,有印度教崇拜的正神,也有邪惡的精靈,這些神靈的造型具有強烈的性格特徵,想象力十分豐富,既是雕刻藝術的精品,又營造出一種宗教氛圍。

巴厘島的歷史,就是一部完整的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在印度尼西亞傳播的歷史。

婆羅門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發源於印度,沒有創教人。它崇拜的三尊主神是大梵天王婆羅摩、大自在天王濕婆和遍照天王毗濕奴。理論上的依據是稱為吠陀的四部經典:即《梨俱吠陀》、《耶柔吠陀》、《沙摩吠陀》和《阿闥婆吠陀》。

因此,公元前2000年至前1200年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代。公元前1200年至前800年被稱為婆羅門時代。這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裏婆羅門教士的地位空前提高,成為專職祭司和神人之間的媒介,並有可能由人變成神。公元前700年婆羅門教開始衰落,至157年結束了優婆尼沙曇時代,婆羅門教逐漸發展為印度教。印度教和婆羅門教沒有本質區別,都堅持森嚴的等級制度。不同的是印度教比婆羅門教更為大量地吸收佛教的一些教義,相信靈魂,相信生死輪迴,相信業和因果報應。

早在公元前2世紀婆羅門教就已經傳入東南亞地區。東南亞地處中國和印度兩大文明的交匯之處,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印兩種文化的影響。有的國家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比較大,如越南、新加坡等,形成中國文化圈;有的國家受印度文化的影響比較大,如柬埔寨、泰國、印尼等,形成印度文化圈。

跟印度一樣,整個印度尼西亞乃至巴厘島,古代幾乎沒有可以信賴的文字記載的歷史,有的是傳説和神話。它們的歷史,全靠從中國古籍中的一些零星記載中拼湊出一個大致的輪廓:7世紀蘇門答臘島上存在兩個國家,一是末羅瑜,在現今的佔碑;一是室利佛逝,在巨港。爪哇島上有三國,西端多羅摩國;中部訶陵國;東部泗水之南還有一個王國。東晉僧人法顯在其着作《法顯傳》中記載説印度教在那裏十分盛行:“乃到一國,名耶婆提。其國外道婆羅門興盛,佛法不足言。”

印尼巴厘島的印度教文化 第2張

爪哇島的印度化進程深刻地影響着與它比鄰的巴厘島。大約在1001年巴厘島上出現了一個愛兒楞加王國,其國王愛兒楞加是巴釐國王和爪哇王后所生之子,由此開啟了巴釐與爪哇之間政治文化上的親密接觸,這種情況維持了3個多世紀。1515年爪哇的滿者伯夷王朝被信奉伊斯蘭教的馬打藍王朝所滅亡,大批信奉佛教、印度教的爪哇人逃往巴厘島,巴釐成了躲避伊斯蘭征服者的“天堂島”。從此,伊斯蘭教化的爪哇和印度教化的巴釐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敵,隔着一條几裏寬的海峽,兩個島對峙了幾個世紀。

16世紀,荷蘭人來到了印尼,他們將巴釐命名為“小荷蘭”,陰謀將它置於荷蘭的殖民統治之下。殖民者與反殖民者的鬥爭演繹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如今,巴厘島的首府登巴沙市中心、有一個很大的廣場,稱作普普坦廣場,是為了紀念和表彰巴釐人民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不惜以“普普坦”(自殺)的方式來抵抗荷蘭殖民者的英雄業績。舉行普普坦的儀式帶着一些宗教色彩,但更多的是表現出巴釐人為國家民族而犧牲的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場面壯觀感人。

無論是在荷蘭殖民統治時期,還是在二戰期間日本人統治時期,巴釐人民都從來沒有向外國侵略者屈服過,他們把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同對宗教的義務緊密地結合起來。宗教不僅剝也們的信仰,更深人到他們的政治制度和生存方式之中。

1949年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成立,巴厘島成為聯邦之一。1956年改為印尼共和國,巴釐成為一個省。印尼中央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巴釐因保存印度教的文化和信仰而成為一個比較獨特的省份,而印尼的其他地方,由於伊斯蘭教的擴展,印度教文化的影響已經沉澱到伊斯蘭教文化影響的下面,幾乎沒有蹤跡可尋。因此,獨特的印度教文化使巴釐成為世界着名的旅遊觀光點。

外國遊客來巴釐,首先是看這裏的神廟。印度教的神廟不僅跟伊斯蘭教的清真寺迥然有異,就是跟佛教的寺廟也有很大的不同。巴釐的印度教神廟不追求高大肅穆,反而是以鄉間庭院的樣式給人予親近平和的感覺。神廟的大門稱為坎迪班塔(Candi Bentar),呈對開式,外觀像被切成兩半的塔。平民住宅的大門,機關學校的大門,也多采取這種樣式,幾乎成了巴釐的一種標識,若不仔細辨認,外來的人一時難以分清哪是神廟,哪是住宅。

印尼巴厘島的印度教文化 第3張

在進神廟參觀之前,外國遊客一定要換上當地人穿的筒裙,如果沒有,旁邊的小販會租給你一塊花布,攔腰圍上,充當筒裙。租金2萬盾,相當於人民幣20元。

邁進神廟的第一座大門,是一寬敞的庭院,其中散置着幾個用茅草蓋頂的涼亭,是準備供品的地方,亦是樂團練樂的場地。

第二重大門叫帕杜拉沙(Paduraksa),通常有兩個兇猛的石雕巨人守護在兩側。進去是第二層庭院,裏面有大殿、神龕和寶塔。大殿裏供奉着印度教的石雕神像、希林伽(男性生殖器)、珠寶、古老的手稿等,甚至連一些普通的石頭也被當作寶貝供奉起來。這些東西本身的價值無關緊要,關鍵看它是不是神賜的。就連神像本身也沒有什麼價值,只有神附身後才會變得重要起來。印度教的神龕立於大殿外,因為它是來訪神明的安坐之處,神龕前常放置着一些供品。印度教的寶塔稱為梅魯(Meru),造型奇特美觀,重疊的塔檐用稻草鋪成,漸次由大變小,直插天際。塔的層數常保持奇數,最高11層。

神廟是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場所,沒有宗教祭祀活動的時候,神廟裏冷冷清清,遇上宗教祭典,則人山人海,煞是熱鬧。

印度教的祭祀禮儀十分重要,它是信徒們向神表示忠誠的尺度和向神獻媚的手段。信徒們能否獲得預期的福報,取決於祭祀的方式和方法是否正確得當。《吠陀》經典中最實用的部分就是關於祭祀禮儀的規定,它被解釋為舉行正確祭祀的神聖法令。負責祭祀的人是婆羅門祭司,他是神和人之間的聯繫人。

舉行祭祀典禮的時候少不了音樂和舞蹈。巴釐的音樂具有不同凡響的獨特韻味,被稱為甘美朗樂。樂器的構成以銅鼓、銅鑼、木琴等打擊樂為主,很少管絃樂。樂團的核心是兩面鼓,男性的那張比女性的略小,鼓手控制樂曲的速度節奏,擊鼓的方式用手或木錘交替使用。甘美朗樂演奏的原則是,高音域樂器演奏的頻率比低音域的樂器高,鑼鼓定出樂曲的基調,其他樂器再以昂揚的樂聲加入,與之和聲共鳴。演奏的時候,樂團成員一律身着民族服飾,男人留着八字鬍鬚,頭戴一種特別的船型小帽。

印尼巴厘島的印度教文化 第4張

和所有受印度宗教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一樣,巴釐的舞蹈從一開始就是為了酬謝神和傳達神的信息。考古發現證明,很早的時代就出現了濕婆正在跳舞的神像造型。婆羅門經典教義也説,濕婆用舞蹈節奏來控制世界和表達他的旨意。就像在祭祀典禮上離不開食物供品一樣,祭祀典禮上也少不了舞蹈表演。巴釐的舞蹈品種繁多,不同的場合跳不同的舞蹈,幾百年來演的都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印尼流傳的神話傳説,所以舞劇一開鑼,觀眾就知道劇情。

然而他們仍舊百看不厭,究其根源,觀眾的熱情來自他們的宗教情結。他們知道,舞蹈表演作為宗教祭祀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為了酬謝神和娛樂神,只要神感到滿意就好,一般人只是藉此機會自娛。他們泰然自若地欣賞着舞蹈者的表演,舞者和觀眾,舞者和神靈,神靈和觀眾,皆通過優美的舞姿和強烈的音樂節奏來進行心靈的溝通,從而達到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境界。舞蹈表演最撼人心絃的莫過於桑揚舞的表演,舞者在表演前已進人發亂的催眠狀態,隨着節奏的加快,舞者近乎瘋狂,待神靈附體,達到高潮。整個會場,沸騰起來。

祭祀的貢品,可以説是巴釐飲食文化的大展示。品種繁多的熱帶水果,是敬神的首選供品。除常見的葡萄、香蕉、楊桃、芭樂、芒果、木瓜、山竹、榴蓮外,還有我們很少有機會見到的蛇皮果、烏沙、藍布坦、希沙克、南卡等。

巴厘島上實行的是宗教曆法,宗教節日和慶典特別多。政府為了表示對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凡屬重大的宗教節日都規定為全民的公假。所以,巴釐大概是世界上放假最多的地方。加之,印度教徒除了重大的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屬於私人的祭祀活動,例如,從母親懷孕到出生、滿月、剃度、結婚等人生各階段都要舉行祭祀儀式,人死後的奠祭、火化儀式,不同種姓人的不同拜神儀式,等等。只要你在巴釐住上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宗教祭祀活動之頻繁,哪個月裏若沒有幾次宗教活動,那一定是發生了怪事。

印尼巴厘島的印度教文化 第5張

巴釐人關於死亡的祭奠儀式十分繁雜,通常在人死後第10個月的初一至十五舉行,由已故者的兒子主祭。也有的從焚屍前一天舉行,連辦10天或11天,最後一天,父母輩的親戚上下三代都要來參加儀式。以後,還要為亡靈做功德,每月一次,連做一年。也有的巴釐原住民,他們自稱巴釐阿嘎(Bali Aga),在大批爪哇移民到來之前他們就住在阿貢火山附近,他們的風俗是死後不火化,把屍體放在村外不遠的火山湖畔,依靠自然的力量來風乾。大概這裏氣候乾燥涼爽,加上受火山散發出來的硫磺氣的燻蒸,屍體長久不會腐爛。

在登巴沙市區,由於外國遊客的不斷增多,西方文化也像潮水般湧進。麥當勞店、肯德基店、酒吧、夜總會、西餐館、按摩院隨處可見,海灘上也橫七八豎地躺着許多身着比基尼的外國女郎。外來的西方文化和當地的宗教文化發生了碰撞和融合,但大多數巴釐人還是能守住他們最後的道德底線。這裏沒有黃色氾濫的情況,即使在按摩院裏,多數人也是堅持古法按摩,不搞那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宗教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着每一個虔誠的信徒。

巴厘島的伊斯蘭教信徒很少,他們和當地的主流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信徒和諧相處。

巴厘島並非與世隔絕的桃花園,有時也會發生預想不到的事故。2002年10月12日夜裏,位於庫塔海濱的薩里俱樂部發生爆炸,造成202人死亡,424人受傷。這是典型的恐怖主義襲擊,此事背後固然有文化和宗教的因素,但起決定作用的是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利益之爭。它主要的矛頭是對準西方人的,不幸的是很多巴釐人成為無辜的受害者。如今,爆炸的地方仍保存着一塊空地,空地對面修了一個小小的紀念碑,上面鐫刻着受害人的國籍和姓名。不時可以看到,有人來到這裏,獻上一朵花,或是放置幾個用棕櫚葉和芭蕉葉包裹的敬神的供品。

巴釐人以平和的心態對待所發生的一切不幸,因為宗教教會他們容忍與寬大。一切都已經過去,巴釐海濱依舊遊人如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