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的二月二,充滿別樣風情熱鬧

清朝一直都是滿族人所統治的朝代,更是少數民族之中我們較為了解的一個民族。滿族作為在中原生活了許多年的少數民族,也是學習了不少的漢族傳統文化,二月二龍抬頭是漢族的傳統節日。

那麼,本期一起了解滿族人的二月二。

滿族人的二月二,充滿別樣風情熱鬧

二月初二,亦稱龍抬頭的日子。在滿鄉新賓居住的滿族人十分重視這個民間節日,如同過年或過大節一般。婦女們在頭節就忙着籌備東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稱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塊、五彩絨線等。二月初一動手串龍頭、龍身、做龍尾。她們把山房草葉去掉,將秸杆剪成大則二寸有餘,小則一扁指寬的節骨,再把各色花布剪成食指指甲大小的圓布。

先將二寸來長的山房草杆,串成不超過手掌大的蓋簾,用剪刀剪成橢圓形圓簾子,這就是“龍頭”。將紅、綠、黃、藍及各色小圓布串起,每個中間串連山房草骨節,作一大一小兩個龍身。再把各色布剪成四寸或二寸長的小布條條,將各色布條串攏在一起,也作成兩條龍尾。將這兩條龍尾、龍身用五彩線串在簾子式的龍頭上,整個龍就做成了。

大龍即滿族老人講的山蒼龍,小龍標誌着蛇。大人把它戴到孩子大襟上,祈禱在夏天老天打雷天龍行雨時嚇不着孩子;上山採菜、撿木耳、採榛子、撿蘑菇,有龍崗山大蒼龍保佑。據説各色布龍身子和五色線避邪,孩子受不着災,人人健壯結實,個個平平安安。

“薩滿教”認為萬物均有神靈,依照“薩滿教”的説法,各種神仙從二月二這天起,都活躍起來了。滿族人家在二月二頭幾天就磨黃米麪,二月初一烀小豆餡,到二月二,早早起來炸油炸糕,做豆麪卷子。頭年臘月宰的豬,先留給祖先,在年三十上供,過了初六,就把豬頭放到倉房,這個豬頭一直等到二月二磕開烀着吃,此舉為“龍抬頭”。

全家人吃了豬頭就象徵着今年定會交好運,如龍抬頭步步登高。這一天滿族人還有“領龍”之俗,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彎曲如龍,稱“引龍”。然後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鬚麪”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滿族人正月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舊時民間有一種説法:人們要趕在年三十以前把頭剃了,是因為正月裏不準剃頭。為什麼呢?據説“正月剃頭死舅舅”,既然關乎孃家人的性命,則茲事體大,也就馬虎不得了。因此,在北京,進了正月,理髮館的生意是很清淡的。大家都期待着“二月二,龍抬頭”的這一天。

其實正月剪頭死舅舅是屬於誤傳。不剪頭是“思舊”,而不是“死舅”,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

滿族人的二月二,充滿別樣風情熱鬧 第2張

據瞭解,因明清兩朝髮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髮。當時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裏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説法,並一直流傳到現在。

年年剃龍頭,長大成人定會龍騰虎躍、金榜題名有出息。老滿族人崇拜各種龍,認為全家吃豬是為蒼龍祈禱,孩子們剃龍頭也是為使這條神龍早抬頭,特別是孩子們都戴着龍頭龍身龍尾嬉樂遊戲,把龍的全身都擺動起來,這是祈禱蒼龍一躍千里,龍騰高空

二月二印脾:

這天天剛亮婦女們就起來,她們在院子裏和大門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畫上各種不同的圓圈,圈內畫個十字,在八點來鍾,她們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開,讓孩子們趴在十字中間,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媽媽則在圓圈旁邊禱告着:“印脾十字中,龍盤圈裏形,帶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

這種“印脾”的舉動,是提醒婦女養育孩子,飲食有節,不知己吃生冷零食,以免孩子們得上“食積”,亦稱“食水”,即腹中有硬塊等症狀,醫生亦稱此病為“痞疾”,是消化系統病症。

二月二薰香:

二月二這天,滿族旗人起大早,在倉房的糧囤子裏上香,一個糧囤中插十二根金錠香或綠香。因為把香插在糧食中,燒到香根就自消自滅不能出現意外火災。

婦女們到處上香,房山牆垛的牆縫中插香,有縫就插,因地而宜,把過年時所剩的香頭或是半截香,插在牆縫中,就連房子基礎石縫中也插上香。她們也很注意安全,插地牆縫、石縫中的香可以不去管它,而插在窗台上、抱柱的柱縫中的香頭,一會兒一察看,直到香火燒盡只剩香灰才放心。

二月二薰香,從院子各處一直點到室內,有縫就插,這一天被稱為薰蟲日。因為大部分蟲子從二月二開始動彈了,這些糧食蟲、蛀蟲均屬害蟲,各家在春頭子還沒等興揚就薰起來看,婦女們認為這一薰,一年家中屋裏不遭害蟲。

【結束語】滿族人的二月二龍抬頭大部分習俗跟漢族也是有些相同之處的,不過有些東西卻是他們自己的特殊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