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宮廷過年吃什麼

自古老百姓盼過年,原因之一在於年節之際可改善伙食。而對於日常錦衣玉食的統治階級來説,過年時吃的也名貴,但更多地還是強調宮廷的儀式感。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歷朝歷代宮廷過年吃什麼。

歷朝歷代宮廷過年吃什麼

古代人並不都把過年當一年最正經的時節。比如宋朝節假極多,天子的生日也要過節吃飯。清朝有所謂三節,也就是過年、五月節、八月節。加上宮廷平時吃東西就腦滿腸肥,膏腴得很,不像小民百姓,攢着胃口,大年夜猛吃一頓。於是,宮廷年夜飯,儀式感比口味重要得多。

英國人以前沒引進火雞時,聖誕節吃野豬肉,我國的唐玄宗也有此好:野豬肉煮熟晾乾,切片拌米飯,配茱萸和鹽,曬乾了,再蒸熟吃。野豬肉裏有茱萸一味,乍看有些奇怪,畢竟茱萸的作用是殺蟲消毒、逐寒祛風,可做藥用,用來做菜,是不是怪了點?

但是,這就是我國古人的邏輯:過年務以祛風寒、避邪祟為上。所以不僅要以菜萸入饌,還要喝椒柏酒——花椒和柏葉浸的酒。楚人奉祀神仙時就用花椒酒,到了漢朝,世人相信花椒使人長壽,柏樹又長青,喝這玩意,自然長命百歲。

唐宋之間過年,宮廷也飲屠蘇酒。不用問,又是益氣温陽、祛風散寒、避邪除祟的好東西。王安石所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風送暖這四個字,可見自古都喜歡冬天吃內寒温熱之食。

漢魏六朝間,宮廷過年就吃五辛盤。五辛者,大蒜、小算、韭菜、蕓薹、胡荽是也。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辣椒傳遍世界前,亞洲人基本靠吃這些東西。孫思邈的理論是:正月時,吃五辛可以開五臟、去伏熱。

清朝的慈禧老佛爺淨被人説奢侈靡費,但其實她老人家過起年來,費則費了,精則不足。過年吃晚膳,或在寧壽宮,或在體和殿,布三個桌子。老佛爺居中一桌坐了,皇帝在東桌,皇后西桌。皇帝執壺斟酒,皇后把盞,給太后祝福,老佛爺一杯酒飲三次,算是珍貴身體。

老佛爺要是真吃起來,第一種最常見的菜,那都是燕窩擺的壽比南山、吉祥如意,好看罷了,味道卻是未必。實際上大多數吉祥菜,都在雞鴨身上找,比如燕窩“壽”字,紅白鴨絲;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八仙鴨子;燕窩“意”字,十(什)錦雞絲。

第二類是例菜,中規中矩——換個角度想想:御膳房的庖人,御前當差,大都求個“中庸”。清朝尚膳監想得很明白:有什麼珍奇時令食物,天子如果吃順了嘴,天天要,御膳房日子還過不過了?

第三類是貢品菜,比如熊掌、鹿脯、龍蝦,這才是見真章兒的珍奇玩意。可惜再好吃,太后慣例每盤三筷子,就撤了。

吃到最後,按滿族規矩,必須吃一份煮餑餑——也就是煮餃子。可就連煮餑餑都有花樣:餑餑裏放元寶,誰吃到了誰來年多福多壽。不用問,最後都是精心安排,讓老佛爺吃到,大家於是故作驚訝開心,一起圖個開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