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元宵節怎麼過 巡境慶賞“迎元宵”

福州元宵節傳統的廟會活動,主要分為“排元宵”與“迎元宵”兩大部分主題。“排元宵”相對主內,包括“排暝”、“伴夜”等活動;而“迎元宵”則相對主外,意指人們迎神、迎燈,在福州城內各處巡遊慶祝。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福州元宵節重要的一部分主題——“迎元宵”。

福州元宵節怎麼過 巡境慶賞“迎元宵”

“迎元宵”:迎神巡境,迎燈慶賞
  “迎神”是福州市區最盛行的元宵民俗。福州台江、倉山、長樂等區的迎神活動最有看頭,這裏遍佈許多巨鄉大境,迎神規模都十分龐大,清人竹枝詞中描寫其“火炮笙歌聲遏雲”的熱鬧場面,到今天依然如舊。

台江中選社區“迎吳顏”非常有特色,傳説吳顏二將爺喜酒,所以抬神輿者醉步行進,沿街所到之處受到居民們勸酒歡迎,眾人高呼“吳顏爺醉未?”,而後齊答“吳顏爺未醉!”十分有趣。

正月十五又逢福州人最崇信的神靈臨水夫人陳靖姑誕辰,福州人稱臨水夫人為“娘奶”,即母親之意,當日福州城大半個區域都在“迎娘奶”。台江萬壽尚書廟所祀者為南宋抗元英雄陳文龍,正月十八舉行迎尚書公乘坐“官船”回鄉省親的儀式,眾人抬着官船迎至解放大橋下的江面上燒化。

迎神隊伍行進途中,居民們夾道歡迎,紛紛燃放炮竹煙花,闔家老幼參香禮拜,各户門前設案張宴,案桌上擺設供品果子,以迎接本境諸神駕臨,稱為“接宴”。迎神的儀仗猶如官衙排場,如“迎泰山”時以帝王威儀出巡,而“迎大王”則似一般官員出行,禮儀雖然繁瑣,但卻秩序森然。

在迎神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塔骨”,一高一矮的為“七爺”和“八爺”,這是福州人最親近的鬼神,即黑無常與白無常,因為七爺和八爺負責本境界內最基層的事務,所以每個境廟之中都有他們的身影。“塔骨”是由竹篾做成神身骨架,裝上木雕的神像頭桶,然後由人鑽入塔骨腹內將其搭在肩膀之上,稱為“挺塔骨”。

塔骨多為各廟主神的部將,高者達二三米,除了七爺和八爺二位之外,根據不同的神系制度,還有單家將、叉神、白鬚爺、牛頭馬面、六曹司等。塔骨平日都供奉在境廟之中,“高骨”出遊的時候多走“八字天官步”,“矮骨”如孩兒弟則常揮袂踏舞,這是古代儺舞大面的一種遺存。

“迎燈”是“迎元宵”的另一種形式,既有獨立舉行的,也有與“迎神”相結合的。“迎燈”的內容是排燈出迎,也像迎神那樣巡遊鄉境來為民眾祈福。元宵迎燈最為壯觀的是福清龍高半島的“烘龍”。

福清的龍燈屬於“板凳龍”的一種,龍頭與龍尾由竹篾、棉紙、紗布、桐油等製成,整條龍身由傳統紙燈安裝在一排排木板上拼接而成。龍燈上用朱漆書寫各鄉姓氏與地望。

現在,出燈排多以户為單位,全部由男丁上陣烘龍。一條龍由百餘號人共同起舞,隨着鼓板響起,燈身火光透亮,龍燈穿行在街衢庭院、祠堂宮廟之中,呼號而過,十分震撼。

在連江的黃岐半島,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海神燈”。海神燈是高八尺、寬五尺的“三太子”大型頭像彩燈,傳説三太子下凡觸罪被天帝碎屍三段,屍首被漁民從海中撈上來,從此設像奉為海神。

海神燈的巡遊隊伍中還有骨牌燈、彩燈等,立方體的骨牌燈多繪製三國、水滸故事,大人和小孩各提着彩燈,其中有魚燈、龍蝦燈、寶蓮燈等。在笙歌鼓樂中,幾名壯漢扛着海神燈飛馳,巡遊各個漁村為民賜福,最後迎至海灘之上燒化昇天。

福州的迎燈形式非常多樣,在閩侯荊溪、平潭島,還有“迎蛇燈”、“迎燈牌”的活動,迎燈必須要眾人合力參與才能完成,所以是一項凝聚力極強的民俗活動。

而在台灣省馬祖地區,也同樣盛行元宵排暝、迎神、迎燈風俗,當地統稱為“擺暝”,馬祖將“排暝”視作最重要的地方文化盛典,每年舉行“元宵擺暝嘉年華”慶祝活動,吸引了大量的觀光客前來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