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的臘八粥什麼來頭 從清朝就有

每年農曆臘月初八一大早,北京雍和宮都會排起長長的人龍,這是民眾爭相領取雍和宮熬製的臘八粥而排起的隊伍,據説雍和宮的臘八粥經過僧人唸佛的加持,吃了就是“接福”,有祈求平安吉祥的效果。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這雍和宮的臘八粥究竟是個什麼來頭。

雍和宮的臘八粥什麼來頭 從清朝就有

雍和宮是北京著名的喇嘛廟,早在清朝時,這裏每年都要舉行臘八熬粥的典禮。原來,這雍和宮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四個兒子胤禎還在當王爺時的府邸,稱為雍王府。胤禎用陰謀奪取帝位入主皇宮以後,就將雍王府改成了行宮,稱“雍和宮”,定年號為“雍正”。

這個大陰謀家為了籠絡人心,就命人鑄造了一口重數千斤、口徑直達兩米、深度達一米五的大銅鍋,從他繼位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1725年起,每逢臘八,就以敬佛為名,用這口大鍋熬煮臘八粥,並請喇嘛誦經,然後供佛並將粥分別賞賜各王公大臣食用。

此後,臘八熬粥幾乎形成了一種大典的儀式,十分隆重。每年一進臘月,清廷的內務府就要準備好各種熬粥的原料,其中僅雜糧一項,就有小米、黃米、江米、高粱米、薏米、菱角米、蓮米等;乾果一項中,就有紅棗、栗子、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棒子仁、桂圓、葡萄乾、青紅絲及果脯等。

據史料記載,雍和宮當時熬粥,每鍋粥要下小米十二石,雜糧、乾果各百斤,其他原料配比也有定數,而且要根據火候需要按順序下鍋,十分講究。所以,熬出的臘八粥不僅非常好吃,而且色澤鮮美。

據説雍和宮的臘八粥在熬製時,還有一套禮法。據《雍和宮志》記載,臘八盛典共分煞粥、供粥、獻粥、舍粥四大幕。從臘月初一開始,總管內務府就派司員把上等的奶油、小米、江米、羊肉丁和五穀雜糧,以及紅棗、桂元、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乾果一車車運來,到初五方始運齊。

初七清晨開始生火,到初八凌晨粥才能全部熬好。一共熬六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宮內,這鍋粥比獻給佛的要講究的多,粥上面除碼上各色精美的果料之外,還得用棗泥等堆塑出壽星老人、八仙之類,象抓福、祿、壽、禧等各種圖案。

第三鍋給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百官及封寄給各省的地方大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加上前五鍋剩的,就作為施捨的臘八粥了。用的料當然一鍋不如一鍋好。

咸豐時,清朝的經濟日益崩潰,所以臘八粥也越熬越少。到了光緒末年,就只熬一鍋了。當時慈禧太后因有膳房飯局特製的蜜炒臘八粥,所以對雍和宮獻來的粥連看都不看,只供在中正殿而已。

至今,雍和宮仍保持着臘八舍粥的傳統。雍和宮僧人往往提前三天就開始做準備工作,負責食堂的僧人和工作人員要配備各種臘八用料,包括大米、小米、大麥米、高粱米、香米、黑米、黃米、薏仁米、花生米、江米、紅芸豆、紅小豆、豇豆、綠豆、白芸豆、熊貓豆、桂圓肉、蓮子、小棗、栗子、葡萄乾、枸杞、生瓜子仁、生核桃仁、燕麥片、白糖等。

栗子等需要剝皮,有的師傅連續剝得手指都腫了,豆類還要提前以水浸泡,而且要掌握好各種豆的浸泡時間。臘八日凌晨開始熬粥,並將第一碗粥供於佛前。剩下的粥熬好後,僧人們就一桶桶地抬到雍和門院,並準備了一次性的餐具,凡是來到雍和宮的遊人信眾都可喝到熱氣騰騰的臘八粥。

如今的雍和宮臘八粥,已經不是昔年的賑濟之意,而是一劑勸導人們不忘本的醒世良藥。人們聚在一起喝粥,同時也回味着人生的甘苦,細細品味着久遠的食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