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古稱什麼 説法眾多

正月初一,也就是春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它的到來標誌着舊年的結束和新年的開始,是萬象更新的日子。正月初一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在許多歷史典籍中,我們能發現不少正月初一的古稱,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

正月初一古稱什麼 説法眾多

正月初一即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日,是漢族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説:“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