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然除了可以吃到美味的端午粽子以外,還有必不可少的就是觀賽龍舟。那麼你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呢?帶着這些疑問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探個究竟吧。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端午節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説是為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説。

一,紀念屈原説。
  此説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説,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説。
  此説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第2張

三,龍的節日説。
  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四,惡日説。
  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説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説。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説》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諸説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説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第3張

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端午節是我國很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各地有各種各樣的習俗。在眾多習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划龍舟習俗了。

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很早就有人把它與屈原聯繫起來。《書鈔》卷一三七引晉.葛洪《抱朴子》佚文雲:“屈原投汩羅之日,人並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為競渡,或以水軍為之……州將士庶,悉臨觀之。”《寰宇記》卷一四五《寰州風俗》引《寰陽風俗記》雲:“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江,其妻每投食以祭之。原通夢告妻,所祭食皆為蛟龍所奪。龍畏五色絲及竹,故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纏之。今俗其日皆舉五色絲,食粽,言免蛟龍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於水次迅楫爭馳……意存拯溺,喧震川陸。風俗遷流,遂有競渡之戲。”風俗傳承至今,成了人民羣眾一項喜聞樂見的遊娛活動。每年四月初一,就開始舉行“龍舟出龕”儀式。因為每年賽舟後,這些龍舟總要架在各族的祠堂裏,現在應該把龍舟請下來修葺油漆,然後下水開始練習。於是這一個月內,鼓聲咚咚,處處可聞。

龍舟,顧名思義,就是像龍形的船。船頭像高高昂起的龍頭,船舷和船腹分別塗上不同顏色。龍舟大小不一樣,槳數也不同,有六對,有十二對的,有十七對的,也有五十二對的。如果是一樣參賽,那麼龍舟的大小一定要相同。如果是新船,那麼還必須舉行祭龍頭的儀式。過去,潮州人賽龍舟還要舉行開賽儀式:分別把龍舟劃到媽祖廟前祭拜“龍尾爺”。龍首朝廟門,划進劃退參拜三次,謂“三參燈”,祈求神靈保佑旗開得勝。比賽時,各龍舟如同長跑的運動員,在起點緊張待發。當發號槍一響,龍舟上的司鼓聞聲起鼓,健兒揮臂划槳,那龍舟就如同離弦之箭,在水面疾飛。圍觀的人為自己的隊員吶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裏,為隊員潑水,使其精神抖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