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終極大合集

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作為由來已久,在我國廣泛慶祝的傳統節日,全國各地都有着頗具地方特色的端午節習俗。今天,小編就為你整理了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終極大合集,讓我們一起來領略端午佳節的魅力。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終極大合集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温州的端午節習俗是這樣過的 

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龍舟競渡,並“懸賞奪標”,俗稱“劃龍船”或“劃鬥龍”。時間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開始,到初十左右結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陽江南則是四月初一。

温州各鄉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專管劃龍船。每逢端陽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各地鄉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鬥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

並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時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俗語説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傳統節日:東莞的端午節習俗

東莞過龍舟節,最熱鬧的是水鄉片區的人們,賽龍舟、吃龍船飯,出嫁的女兒還會回家過節,熱熱鬧鬧地過上一天,特別是近年來過端午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每到端午節當天,簡直比過年還熱鬧。

東莞的習俗是端午節要到外婆家過節。端午節當天,東莞的出嫁女們就會帶上老公兒女一起回家過節,孃家也早早殺好了雞鴨、包好了粽子等着女兒們回家。中午時候,大家一起吃了一餐團圓飯,再選好一個位置看龍舟賽。

水鄉的人們很多人家裏的房子都是傍水而建,剛好就在江邊,吃完飯,吃過粽子後,在房子陽台上找好位置,就可以坐着看龍舟了。好多人還喜歡邀請朋友到家裏過端午節,看龍舟,主人們熱情好客,請到的客人越多顯示自己的人緣越好。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豐富多彩的漳州端午節習俗

在漳州,人們把端午節視為僅次於春節的節日,民間有裹粽、滷麪、備菜餚敬祖先、拜神明的習俗。端午節這一天,漳州民間祭拜的是具漳州本土特色的“水仙王”。

據民俗專家講,古代民眾們因為看到屈原公掉到江裏去,所以對水有一種特別的情感,總是希望水能把屈原救起來,讓他活過來,所以就要拜水花,因此流傳下來端午早晨拿供品拜“水花”的習俗。

祭拜之後,家家户户便開始在自家大門、房門的門楣上懸插艾葉、菖蒲、石榴葉等五種植物。這些多為芳香科植物,能發出一定氣味,可以殺菌並驅除蚊蠅。

中午時刻,漳州人還會打“午時水”來噴灑房間庭院或洗澡、洗臉、洗手腳,用以避邪祛瘟,防止入夏生痱子,外出不會被蛇咬。部分市民還會用午時水泡飲午時茶,以治百病。

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端午節走“貢王”的民俗,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每逢端午節,當地鄉人分別從兩廟中抬出“開漳聖王”陳元光的部將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遊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終極大合集 第2張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不同地區習俗大不同:金華端午節習俗 

金華各地端午節是女兒回孃家看母親的日子,送到孃家的禮品是一擔粽子,俗稱“擔端午”,擔端午從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與“喜”諧音,做母親的喜歡女兒初四來。俗諺雲:“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個大午前。”到初五日吃過中飯,端午節就算過完了。而今,端午節更像是孝敬長輩日,晚輩往往在這一天給長輩送綠豆糕或各種營養品。

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門上、灶頭及牀上懸掛菖蒲、艾草,金華習俗認為菖蒲、艾草可以驅鬼辟邪。相傳端午日白娘子盜仙草救活許仙,所以各地習俗都以為這一日採草藥最靈。人們採車前草、六月雪、紫蘇、青木香等泡茶或治痧,也有的採菖蒲根浸於滷水,以備療瘡。有的在端午日取枳殼、陳皮、厚朴、山楂及麥芽糖煮“午時茶”,認為喝了“午時茶”能驅穢氣。

藥店裏還有端午送藥頭的習俗,平時各家藥店在自制飲片時,把揀出來的斷頭殘葉積聚一起,每年農曆五月初一開始就成筐放在門口,讓顧客免費自取,或送到大主顧家中説是端午節五毒出洞,讓大家在午時薰煙,可以驅蟲毒,去穢氣,免疾病。

端午節前後,各地城鄉都流行掛香包,香包或用絲線鈎織成,或用碎布料縫製成動物等各種形狀,其中心形居多,中納香粉、樟腦或艾草等,或用於出售或分送親朋孩子,掛在胸前辟邪。

舊時,端午節期間,武義城鄉還要推端午船驅五鬼,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武義城隍廟就用毛竹扎制龍船,船上綁着五個紙人,象徵五鬼,加以裱糊、上色。到初五日,道士在城隍廟各個角落催促“疫鬼”上船,推船前,由打鑼開路的人圍着船敲三圈,叫“側船”;後由七個男青年推船疾行,以免“五鬼”中途“逃脱”。導以響鑼,鳴放炮仗,叫“推端午船”。各行各業停工半日前往觀看,沿街各店各户紛紛向“龍船”撒茶葉、米,最後將船推至水中,意為驅出“惡鬼”。

鄉下則於端午節前到廟裏唸經三日,端午日推一小木船入河,也叫推端午船。相傳古時永康王崇五鬼纏身,一老道幫助捉鬼,封五鬼於酒罈,投於江中,壇漂至武義,被人撈起打開,五鬼遂出,作祟於此,城隍得知派判官捉五鬼,在端午日扎龍船送鬼出境。後才有此俗。

端午日,有的地方還要“驅蚊蟲娘”,老年婦女用火把照亮牆角落,口唸“蚊蟲娘,蚊蟲娘,送你到東陽;到東陽,吃得胖,回來過重陽”。或“蚊蟲娘,不要在家叮婆娘,快到田裏叮稻娘”等,然後送火把出郊。有的在門上畫石灰符,符多為八卦圖,也用以驅蚊,畫的時候也念類似的咒語。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終極大合集 第3張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中山端午節習俗有什麼 

中山端午節習俗一:龍舟競渡
  石岐的龍舟,以緊鄰河涌的張溪、南下、基邊、員峯、西廠、上基、大墩、岐頭、厚興最為盛行。每年的四月下旬,各鄉選好吉日,在宗祠、廟宇拜祭龍舟頭、龍舟尾後,由村內最年長的老人率眾將上年埋藏在龍舟塢裏起出龍舟,洗淨修補上油。然後由村中德高望重者用碌柚葉等為龍舟淨身,在龍舟插上龍頭龍尾,並在龍頭龍尾上簪花戴紅進行龍舟下水儀式。

村中年輕力壯的近80名男子就會將龍舟扒到河涌上演練,謂之“出龍”。到了五月初五,石岐各鄉的龍舟就會在岐江河上進行賽龍奪錦,勝出者獎勵大埕燒酒和大隻燒豬。當晚,在鄉中大擺“龍舟飯”。參加龍舟競渡和為龍舟賽出力的人士都可以吃龍舟飯,吃完龍舟飯後,一番拜祭儀式後,將龍舟重新埋到河涌的龍舟塢裏,謂之“收龍”。

中山端午節習俗二:特色粽子
  中山的粽另有自己的特色,蘆兜粽的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因為中山人比較喜歡改良、研究,特別擅長製作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時,村民覺得郊野多蘆兜,認為這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別無用途,不妨用以試作裹粽。果然,蘆兜葉味融入於粽,別有風味。故此,日久成為家鄉特色的蘆兜粽。歷數百年而至今天,賓館酒樓的茶市,每到農曆四五月,仍有保留着切件蘆兜棕供應給茶客,甚至在酒樓門前裝飾宣傳,色紙飄飄,大量銷售蘆兜粽。

蘆兜粽,配料也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其典型做法是糯米洗淨,用微量精鹽、生油、拌勻,夾以燒腩肉、鹹蛋黃,用圓水草綁紮;粽呈圓筒狀,兩頭交錯一字平口,一般直徑12釐米,長30釐米。先燒滾水,放入粽,文火煮4小時,中間添些開水,收火浸於湯內4小時,食之味香膩韌滑。

據説,蘆兜粽所用的燒腩肉,還加上微量五香粉,粽的香味更濃郁。有些家庭主婦,在煲蘆兜粽的水中,放些菖蒲以增加香味。茶樓、餅店、小商販紛紛做蘆兜粽出售,供應給消費者及送禮者。蘆兜粽一向外銷港澳,但港澳稱它為中山蘆兜粽。港澳人認為中山人利用蘆兜,即是屬於物盡其用,又能創造了別有風味的食品。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終極大合集 第4張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揚州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揚州端午節習俗:端午的吃
  提到端午的吃,讓人想到的肯定是粽子。揚州的粽子自古就很有名,揚州的粽子和嘉興的粽子有所區別。嘉興的粽子很綿軟,比較鬆軟可口,而揚州的粽子很緊實,很有嚼勁,這和揚州人包粽子的手藝有關。揚州人包的粽子有鮮肉、香腸、紅豆、蠶豆等,形狀有斧頭粽子、小腳粽子、三角粽子等。

除了粽子,揚州還多一項獨特的端午食品——綠豆糕。端午回孃家,帶的禮品裏必定要有綠豆糕的。

揚州人端午宴的菜譜裏必須要有十二紅,也代表一年十二個月裏,月月紅火:燒仔雞、紅燒肉、剁老鵝、燒黃魚、炒長魚、炒蝦子、炒莧菜、炒蠶豆瓣、拌黃瓜、拌涼粉、鹹鴨蛋……顯得豐富多彩,以前人家再窮苦,也要在端午這天,燒一條黃魚,這樣才能預示今後的生活紅紅火火。

揚州端午節習俗:端午的喝
  喝雄黃酒也是端午不可缺少的,把雄黃、硃砂、蒜頭、生薑泡成雄黃酒,在端午的陽光下爆曬。正午時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黃酒灑在室內户外的各個角落消毒。“賞午”時家人同飲雄黃酒。因為只有在端午的午時才用雄黃,故揚州人有一句俗話:“過了午時不賣雄黃”,以示時過境遷。如果大家看過白蛇轉的就知道,白娘子就是因為喝了雄黃酒而顯出原形的。

揚州端午節習俗:端午的穿
  孩子要掛“百索子”端午清晨,大人會給小孩掛上百索子,認為這樣可以辟邪。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除了“百索子”,還有“鴨蛋簍”,也是用五色絲線,編織成盛放鴨蛋的簍子,掛在胸前。甚至還有將蠶豆煮熟,串成珠鏈,也是懸掛用的。為了辟邪,孩子們還要穿上老虎兜,套上老虎鞋。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傳統習俗:煙台端午節習俗

煙台人過端午節以家家户户早上食粽子、雞蛋為主。煙台粽子用粽葉將糯米包成三角型,也有糯米中參小黃米或以將糯米換成小黃米,包成黃米粽,米中夾紅棗,花生等,沾糖食用。品種,品味沒有南方粽子豐富。但現在市場上也有不少南方的肉粽,口味很不錯。我的奶奶以前就包過南方肉粽,味道真的是好極了。

煙台在端午這天沒有賽龍舟這一風俗,也許是因為河流太少,而在海上賽龍舟又太危險吧。不過賽龍舟這一習俗的確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説是鄉親們泛舟尋屈原。

端午這天煙台人會在門口插艾子,艾子又稱艾蒿,好像是一種可以入藥的植物,據説可以驅蚊子。也有的地方插桃枝,有避邪祛病之意。還有一些資料上説端午這天喝雄黃酒,也有喝黃酒的,有驅邪防病之説。

端午這天老人會給小孩帶上“五毒兜”,兜上繡有蛇、蠍、蜈蚣、壁虎、蟾蜍”五毒“;身上還要帶桃木棒槌、小掃帚、荷包,以掃除五毒,驅瘟避邪;手腳脖上拴五色線,叫做長命縷,拴命線。許多當地人小時候就帶過小掃帚,荷包,也拴過五色線,小荷包裏還有香味呢。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終極大合集 第5張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合肥端午節的習俗:吃五黃轉運 

吃“五黃”轉運
  根據傳統習慣,在端午節這一天,部分合肥人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黃,人稱“吃五黃”。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許多合肥人最多在端午佳節吃鹹鴨蛋了。

“五黃”的最佳時刻是端午節的中午,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在這一刻,藉助“五黃”驅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轉運勢,萬事順心。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現在大多數人僅存的比較瞭解的一個端午習俗。最早是為了紀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漸演變成一種深受大眾喜歡的美食。剛踏入農曆的五月,合肥一些百姓就開始浸糯米了,緊接着是洗粽葉、包粽子。

五毒隨身和戴香包
  合肥人過端午除了吃的方面有講究,在穿和裝飾的方面也頗有特色。在這天,人們會將繡上蠍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這“五毒”形象的紅肚兜給小孩子穿,認為可以驅“五毒”,防瘟疫。同時,還要贈送香包給小孩子,香包又叫香荷包,一般為雞心形、粽形,內裝有雄黃、艾草等中藥成分,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

採百草預防疾病
  採摘百草治療疾病,或留作藥餌,合肥民間俗稱為“草方”或“草頭方”,這些草藥不僅價格低廉,而且容易尋得,比如車前草,合肥人有順口溜“小小車前草,房前房後找”。這些草方草藥,在功效方面,有時用於不治之症,往往具有神效。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濟南端午節習俗:戴香包畫門符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這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

畫門符
  濟南人過端午節時興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指(蠍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説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五彩線
  五彩線俗稱“長命線”,端午節系五彩線的習俗至少成於漢代,因此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了。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線是用5種顏色的絲線捻成,而這5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從陰陽五行學説上講,這五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徵東、西、南、北、中,藴含着五方神力。

插艾枝,懸艾虎
  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

飲酒泛舟
  端午節,南方有傳統的龍舟競渡,而在北方,因了地域的關係,這種傳統的水上競賽運動演變成了詩情畫意的飲酒泛舟。端午節這天,濟南名士泛舟明湖,聚會暢飲,作詩唱合。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終極大合集 第6張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無錫端午節的習俗,你瞭解多少 

舊俗在端陽這天要“祝饗”,即祭祖,這與每年的清明祝饗有着同等重要的意義。其他例如吃粽子,薰艾蓬草,插菖蒲劍,飲雄黃酒,吃煨大蒜頭、鹹鴨蛋,掛鐘馗像,洗百草裕等等。

小孩額上要用雄黃寫“王”字,穿老虎皮或者五毒衣——繡有五毒的衣服,意為避邪防毒。這些習俗看似毫無關聯,其實大都是一種蛆蟲消毒的措施。從端陽開始,氣温會逐漸升高,疫病開始逐漸流行,此時採取一些防蟲消毒措施是很必要的。

無錫端午習俗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即划龍舟。無錫地區的划龍舟是很有講究的,有很強的地域特色,稱之為“蓉湖競渡”。競渡的地點選在北塘黃埠墩一帶,因為這裏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較其他河道開闊,距離北門也不遠。

正式的競渡需要幾年才舉行一次,正式比賽所用的龍船共有13只半。這13只半的龍船代表了無錫城鄉14所神廟。他們分別是梨花莊的延聖殿,東門外延壽司殿,南門外南水仙廟,西水關外西水仙廟,南門外的張元庵,北門外府城隍廟,南門小南海,西門四大天王廟,江尖上關帝廟,船廠裏三大老爺廟,以及其他泗堡橋,大小河上,北水關,惠山浜的四所神廟。由於惠山浜的龍船有時參加,有時缺席,所以稱參賽龍船為“13只半”。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終極大合集 第7張

龍船在每年比賽之後都將船底鑿穿,沉放在相應的河道中,只將龍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賽時再撈起修理。沉放龍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專用河道,統稱為“龍船浜”,在無錫這樣的龍船浜有14條,例如:大窯路龍船浜,沉放南水仙廟龍船;日暉橋龍船浜,沉放張元庵龍船;船廠裏龍船浜,沉放三大老爺龍船;迎龍橋龍船浜,沉放西水仙廟龍船等等。

每隻龍船的顏色都不相同,如:張元庵的石灰龍;南水仙廟的烏金龍;西水仙廟的太保龍;三大老爺廟的綠龍,等等。每隻龍船都有三四層高,頂用青布作幔,樹立彩旗,五彩繽紛,中央設有神龕,供奉各廟神像。因為競渡最先是紀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懸掛有繡着”楚國遺風“的錦旗。

在正式比賽之前的四月末旬,各路人員就要在龍船浜附近進行水上操練,每船一般都有二十名左右水手,比賽之前他們都要在神像前盟誓,如果比賽中有人墜水,一律不予營救。

正式比賽那天全城沸騰,人們爭相前往北塘觀看。《錫山景物略》載:“往看者無大小,無貴賤,無男女,無城鄉,水路併發。路則演塘擺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層,有面無身;水則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擊撞,水為不流,龍舟亦擠入各船幫至不得伸縮。”比賽結束之後還有許多餘興節目,如由官紳或名妓,將活鴨、酒罈等扔入水中,由水手搶奪,搶到者就可以去官紳或名妓處領賞。

蓉湖競渡直到民國仍十分熱鬧,且規模甚至超過前代。這是由於清末民國時期無錫地方商人勢力崛起,而各神廟此時基本都成了各行業的公所,如延壽司殿為酒業公所,延聖殿為木業公所等等,蓉湖競渡也就成了他們展示財力的大好機會。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終極大合集 第8張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傳統節日:南京端午節習俗 

端午習俗貫穿老南京日常生活的一整天,分時段進行,不可搞錯。

天亮插艾驅邪,掛“蒲劍”斬妖
  端午節天一亮,家家户户的門窗上,都要插兩棵艾草和兩棵草蒲。艾草能避各種邪氣,“蒲劍”是“斬妖劍”。傳説唐代的魏徵夢中斬蛟龍,用的就是草蒲劍。從此以後,各種瘟神惡鬼妖魔邪怪,見了草蒲就害怕。另外,家家要在堂屋當門的屋頂上(一般在第二路桁條)懸掛一張鍾馗畫像,用以攆鬼辟邪。

上午掛“艾虎”
  房門上掛“艾虎”,老南京們要在房門特別是新生兒的房門上掛“艾虎”。就是用兩個空雞蛋殼粘在一起,蛋殼上粘些毛髮,畫成虎形,用線系起,下邊再系一串用彩紙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徵五毒踩在虎的腳下;或用一個獨頭蒜系以彩色線,下掛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剛收割的新麥秸編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縷彩穗,叫“麥秸艾虎”。這些艾虎掛在房門上,既是節日點綴,又能辟邪。

畫符貼門上,要用紅筆黃紙畫些闢鬼符咒貼在門上。闢鬼符多種多樣,諸如:用紅筆在黃紙上畫一個“吉”字。傳説人死變為鬼,鬼死變,人怕死鬼亦怕死,把這種符貼在門楣的上方,鬼就不敢進家傷人。也有的畫“五雷鎮宅”符貼在門楣的正上方,妖魔鬼怪見到這種符,就立遭五雷擊頂之災。

給嬰兒戴上“老虎肚兜”,傳説真的五毒,見了彩印的花老虎腳下踩着五毒,就會嚇跑了,故孩子戴上老虎花肚兜,夏天可不受各種禽獸和毒蟲的傷害。給孩子掛個香荷包,這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各種彩色布做成大椒、茄子、葫蘆、菱角、柿子及小逗娘(小布人)等各種造型,內裝香草,用彩色線穿成串系在荷包下,統稱”香荷包“。端午節把香荷包掛在孩子胸前,能辟邪驅瘴氣。也有用彩色繩網袋裝一個大蒜和鹹鴨蛋,縫在孩子的上肩衣上一可避邪,二可避穢。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終極大合集 第9張

正午曬端午燒大蒜
  正午時曬端午,體弱多病的人要在太陽下曬一會,據説能把身上的邪氣曬跑,病曬好。鴨蛋、鵝蛋在陽光下曬,單吃粽子可不行,還得吃粽子煮雞蛋。煮粽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

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熟雞蛋“壓頂”。據説吃五月端粽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的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燒大蒜吃,五月端午的中午,每家都要把整頭的大蒜放在鍋膛裏燒熟給孩子吃,一個孩子獨吃一頭,不能分吃。以燒食獨頭蒜(整頭不分瓣)為最好,因“獨”諧音“毒”。孩子吃了燒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內不長蟲。家家必吃莧菜,據説夏天可免腹疼。

傍晚喝雄黃酒看龍舟賽
  喝雄黃酒,做完各項免災事宜後,全家在一起喝雄黃酒,並把杯底沉澱的雄黃和成糊狀,塗抹在孩子的鼻孔、耳眼和肛門外。傳説昆蟲都怕雄黃,孩子抹了雄黃,夏季毒蟲就不會向體內鑽。

喝雄黃酒是端午節活動的高潮。這一天還要用銀魚、韭菜、茭白等在鍋裏炒黑食之,謂之“炒五毒”;或拿黃豆和雄黃同炒,謂之“雄黃豆”,目的在於滅害防病。而端午的最後一項節目就是划龍舟了。飯後閤家同往夫子廟秦淮河看龍舟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