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節日文化之傳統習俗鬥力戲

鬥力之戲,又稱角抵,據説源起於古代原始氏族社會裏部落之間的衝突。在我國古代,鬥力戲被作為軍隊中的訓練項目,後又流傳到民間成為民俗活動,那麼就讓傳統節日為你介紹,民俗節日習俗——鬥力戲。

民俗節日文化之傳統習俗鬥力戲

早在周朝,人們就把角抵當作軍事訓練中的一個項目。在古代,端午這天士兵們普遍要開展鬥力戲的活動。到了魏晉,繼而出現了“相撲”一詞,一直流傳到今天。

在歷史的演變中,這種“角力”的訓練成為一種表演,供人們欣賞。於是,作為健身與觀賞雙方面的需要,女子也躋身於相撲的行列。晉陳壽《江表傳》中的吳帝孫皓就曾“使尚方以金作步搖,假髻以千數,令宮人着以相撲,朝成夕敗,輒命更作”。

一天下來,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選手,個個花殘玉碎,孫皓觀之不足,便命重新粧扮,再上鬥場。唐宋時,女子摔跤有增無減,特別是宮女,常在節日宴會上博取君臣一笑。

宋代詩人楊萬里描寫:“廣場妙戲鬥程材,才得天顏一笑開。角抵罷時還罷賓,卷斑出殿戴花回。”比賽場地設在廣場,可見觀賞的人不在少數。“角抵罷時還罷宴”,摔跤是整個宴會的壓軸節目,可以想象當時的轟動情景。

而到了元代,摔跤最興盛,每逢節日或祭祀,必有摔跤表演。選手們皆穿白布短衫,窄袖,領及襟用七八層布密縫。這是一種摔跤服。有的邊沿上嵌上一排閃亮的大銅帽釘,穿起來威武雄壯,威風凜凜,選手摔打起來如龍虎相鬥,煞是好看。

不過,在封建禮教意識濃厚的士大夫眼中,女子也如此這般地去龍騰虎躍究竟不太雅觀,所以女子角力遭致一些士大夫的強烈反對。如宋代的司馬光曾譏斥之為“婦女裸戲”,“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奏請皇上“嚴加禁教”,“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到了明清時期,禮教嚴厲,女子摔跤終於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