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是農曆十一月初七十二月二十一

冬至這一天傳統意義上來説,在每年的農曆十一月的初七就是冬至日,在2020年的冬至日的具體時間就是十二月二十一號。很多時候,大家因為古舊的事項,認為冬至就是在十二月二十一,然而這只是一種説法而已,冬至日其實是在三天中的一天,可能沒一年都是不同的。

冬至日是農曆十一月初七十二月二十一

 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農曆24節氣之一,是第22個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這一天白天時間最短,黑晚時間最長。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古代的時候,漂泊在外的人到了冬至這個時候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古時有“冬至一陽生”之説,就是從冬至這一天開始,陽氣開始開始回升,這一説法也符合天文現象。
  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的方法,測定出了冬至,它是24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非常傳統的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十一年開始的時候,冬至節就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
  有一種社會學理論認為,慶祝新年的想法起源於人類從赤道走出來的時候,通過長期的觀察和記錄,發現那裏的太陽通過天空的路徑和季節性的氣候之間的區別變得截然不同。
  隨着秋冬季節的到來,特別是冬至快要來臨的時候,太陽的路徑每天都在降低。剛開始人們會感覺有點害怕,因為擔心太陽完全落在地平線以下,就會永遠消失。
  隨着季節的更替,一年又一年都是冬去春來,人們發現冬至這一天是太陽的最低點,之後幾天,它明顯開始再次上升,此後太陽將重新回到耀眼的春夏高峯,新的一年就即將開始。這也許就是新年、聖誕節、元旦等節日慶祝儀式的起源!

冬至日是農曆十一月初七十二月二十一 第2張

冬至的風俗
  享祀先祖
  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的書中就有記載,説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記載,到了宋代多起來。《東京夢華錄》講京師最看重冬至節,到了冬至這一天需要換上新衣服,備辦飲食,享祀先祖。
  《武林舊事》説以餛飩享先。明清時代冬至祭祖已經成為沒加人應該做的事情。
  嘉靖《江陰縣誌》中記載:“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往往在自己家裏的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誌》:“冬至祀先於祠,醮墓如清明。”
  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祖先的風俗,如萬曆《建陽縣誌》説:“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福建祀祖用專門的材料製作的粉米圓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於家,祭於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樣,在家裏祭祀自己的祖先。
  吃湯圓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一個傳統習俗,在江南特別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説法。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贈送給親朋好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這個東西。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