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19個堂兄弟姐妹的茅氏家族

解讀百家姓茅姓。茅氏家族家族成員,共有19個堂兄弟姐妹。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十九位門閥。茅姓到2009年1月為止,在中國姓氏排名為119位,在中國的人口約四十萬多。

共有19個堂兄弟姐妹的茅氏家族

茅姓起源之茅氏家族

茅家一共有19個堂兄弟姐妹,大房八個,二房七個,三房四個。這19個兄弟中出了三個右派,比例是遠高於別的家屬。這跟茅家的自由思想有關。

大房茅以南,50年代初就去世了。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大部分時間在鐵路和公路供職。夫人朱少雲,育八個子女:茅於恭、茅於文(丈夫張大奇)、茅於榕、茅於一、茅於寬、茅於泰(女)、茅於弘(女)、茅于敏;

張大奇,高級工程師。山東黃縣(今龍口)人。1935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學院電力系。曾任重慶上川實業公司機器廠經理。1945赴美國留學。1946獲密歇根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學位。曾任美國林頓中國發動機廠主任工程師兼廠長。1949回國。歷任第一機械工業部第四設計分局副局長、總工程師,第八設計院總工程師、副院長、院長、高級工程師,機械工業部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所長,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第四屆常務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四屆理事。四十年代初研究出純鐵提煉和軋製新技術。建國後,參與領導《機械工程手冊》的編輯工作。對我國電機、電器、電材、變壓器等主要工廠的建設作出了貢獻。

二房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蘇鎮江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土木工程學家、橋樑專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紀30年代,主持設計並組織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樑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主持我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創啟發式教育法,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致力教育改革,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長期擔任學會領導工作,是我國工程學術團體的創建人之一。1916從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畢業後,被清華學堂官費保送赴美留學。1917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專業碩士學位,並榮獲康奈爾大學優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質研究獎章。因成績特優,從此康奈爾大學面試接收唐山交通大學的畢業生,為中國的大學特別是母校贏得了榮譽。1921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大學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橋樑桁架的次應力》的科學創見,被稱為“茅氏定律”,1982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1921應恩師羅忠忱教授之邀,回國到母校任交通大學唐山學校教授、副主任兼總務主任。以後歷任東南大學(演變為今天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學校長、交通大學唐山大學校長、北洋工學院(今天津大學)院長、杭州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院長、國民黨政府交通部橋樑設計工程處處長。建國後,歷任中國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由國立唐山工學院、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和華北交通學院組成)校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九三學社第五至七屆中國際橋樑及結構工程協會高級會員,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協會會員。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上世紀30年代,正在興建中的浙贛鐵路要與滬杭鐵路銜接,需在錢塘江上架設一座大橋。

1934時任錢塘江大橋橋工處處長的茅以升,受命開始主持這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修建的鋼鐵大橋工程。之前,在中國的大川大河上,雖已有一些大橋,但都是外國人造的:濟南黃河大橋是德國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橋是美國人修的,哈爾濱松花江大橋是俄國人修的…茅以升擔負着一項前所未有的重任,他要用自己的智慧來證明中國人有能力建造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又稱錢江,地處入海口,潮水江流,洶湧澎湃,風波甚為險惡,其潮頭壁立的錢江潮與隨水流變遷無定的泥沙是建橋的兩大難題。茅以升在造橋過程中,克服了許許多多的困難,他曾採用“射水法”、“沉箱法”、“浮遠法”等,解決了建橋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保證了大橋工程的進展。

至1937大橋快要竣工之際,上海“八一三”戰爭爆發!錢塘江大橋還未交付使用就先經受了抗日戰火的洗禮。茅以升説,在“八一三”的第二天,即8.14就有三架日軍飛機來工地轟炸,當時他正在6號橋墩水下30公尺的沉箱裏和幾個工程師及監工員商量問題,忽然沉箱裏電燈全滅,一片黑暗,原來因日軍飛機轟炸,工地關閉了所有的電燈。這次日機轟炸是江、浙一帶的第一次。工程未完,戰火已燒到錢塘江邊,此時江中的橋墩,還有一座未完工,墩上的兩孔鋼樑無法安裝,在此後的40多天裏,建橋的工人們同仇敵愾,以極大的愛國熱情,冒着敵人爆炸的塵煙,夜以繼日地加速趕工,1937.9.26清晨,第一列火車從大橋上通過。在通車當日,運送大批軍火物資的列車就開始陸續從這座大橋上通過了。此後,上海的抗戰形勢一天比一天吃緊。

同年11.16下午南京工兵學校的一位教官在橋工處找到茅以升,向他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絕密文件,並簡單地介紹了當前十分嚴峻的形勢後説:“如果杭州不保,錢塘江大橋就等於是給日本人造的了!”南京政府的文件上,要求炸燬錢江橋,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集兩年半心血建成的大橋,鐵路剛剛通車,就要自己親手去炸燬它,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經歷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時刻。同工程技術人員商量和慎重考慮後,最後訂下了炸橋方案。

當天晚上,所有的就都安放到了南岸第二個橋墩內和五孔鋼樑的杆件上,100多根引線,從一個個引爆點連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裏,只等一聲命令,就把大橋的五孔一墩全部炸燬。11.17凌晨,茅以升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因大量難民湧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夠用,錢塘江大橋公路部分必須於當天全面通車。大橋公路的路面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竣工了,只因怕敵機轟炸,尚未開放,現在何以又叫通車呢?原來,杭州三廊廟到西興的過江義渡,平時每天就有一、二萬人來往,上海戰事爆發後,過江的人更多了,渡江的船本來就不夠用,不意在16日又因故沉沒了一隻,等待過江的人太多,加上戰事更緊,形勢嚴重,迫不得已省政府才決定開放大橋。當日,大橋全面通車,這一天,得到消息的人們,從杭州、寧波遠道而來,成千上萬的羣眾來到六和塔下的錢塘江邊,甚至連六和塔上也都站滿了人。

第一輛汽車從大橋上駛過時,兩岸數十萬羣眾掌聲雷動,場面十分感人。但有誰能知道,這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建造的大橋在落成之日,竟然就已面臨着被炸燬的命運!12.22日軍進攻武康,窺伺富陽,杭州危在旦夕。錢江大橋上南渡的行人更多,固不必説,而鐵路方面,上海和南京之間已不能通車,錢江大橋成了撤退的唯一通道,據當時的鐵路局估計,22日這一天有300多台機車和超過2000節客貨車通過大橋。第二天,1937.12.23,日軍開始攻打杭州,當天下午1點多鐘,茅以升終於接到命令:炸橋。

下午3點,炸橋的準備工作全部就緒。他站在橋頭看着橋上的黑壓壓湧過來的難民,心頭湧起對日寇無比的憤怒。傍晚5時,日軍騎兵揚起的塵煙已然隱隱可見,茅以升命令關閉大橋,禁止通行,實施爆破!隨着一聲巨響,這條1453米的卧江長龍被從六處截斷。這座歷經了925天夜以繼日的緊張施工,耗資160萬美元的現代化大橋,僅僅存在了89天。大橋炸燬的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書桌前寫下了八個字:“抗戰必勝,此橋必復”;並賦詩一首,“鬥地風雲突變色,炸橋揮淚斷通途,五行缺火真來火,不復原橋不丈夫”。大橋炸燬後,橋工處全部撤退,茅以升帶着在錢塘江大橋建設過程中的所有圖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資料一起撤退。

整個抗日戰爭時期,茅以升一家在躲避戰亂的路途中捨棄了許多傢什,卻將這些珍貴的資料盡數保存下來,解放後移交給上海鐵路局和浙江省檔案館,成為國家重點檔案中的珍品,併為探明杭州市水文情況及建設錢江二橋節省了大量資金。抗戰勝利了,茅又受命組織修復大橋,1948.3全部修復工程結束,錢塘江大橋又重新飛跨在錢塘江的波濤之上。至此,茅主持的錢江大橋工程,前後14年,經歷了建橋、炸橋、修橋三個時期,這是古今中外建橋史上從未有先例的事情。編號為18550的小行星是國家天文台位於河北省興隆縣的觀測基地於1997.1.9發現這一天正是茅以升先生的誕辰日。為了紀念茅的傑出貢獻,國家天文台向國際小行星中心申請將其永久命名為“茅以升星”。卡內基梅隆大學樹立茅以升銅像。

妻子戴傳蕙(1895-1967)出生揚州書香世家。戴的三嬸是茅的姨媽,正是通過姨媽的撮合,兩人結下姻緣。父母之命1912結婚。

育四女兩男:

長子茅于越(1913-)1949後長居國外,直到1972,茅于越夫婦帶着女兒踏上回國征途。

次子茅於潤

長女茅於美(1920—1998),比較文學家。早年就讀於浙江大學,曾師從吳宓。1947赴美留學,獲英國文學碩士,1949歸國,先後任職於出版總署編譯局、人民出版社、社會科學院,後長期擔任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學系教授。

茅於燕(1926-)生於北京,1950畢業於金陵大學哲學心理系;1951—1960,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實習員;1960—1979,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79—1986,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1981,美國康奈爾大學人類發展和家庭研究系訪問學者;1986至現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茅於璋

茅於冬

另一妻子權桂雲(1925-1975)1946茅以升在上海工作,戴和孩子住在南京。經朋友介紹,認識權桂雲。生於蘇州,家境貧困,從不向茅以升提要求。生一女茅玉麟。隨着共和國的建立,茅以升以為這件事會一直瞞下去,然而1950興起的“忠誠老實運動”,要求大家坦率交代自己的政治思想,個人生活等內容。茅以升心理壓力很大,極為痛苦,然而他還是向組織交代了。妻子自然也瞞不過,於是他在一次談話中,向戴傳蕙坦白了此事。對戴的打擊很大。此後十幾年,她都表現的心事重重。而茅,也對妻子,有一種深深地愧疚。戴去世前,沒有見到在瑞士工作的長子茅于越,一直到1972年,海外留學人員可以回國探親。1987,92歲的茅以升因為發高燒住院,此間,除了小女茅玉麟守護牀前,茅于越兄妹們無人前來。1989底茅以升去世前,最盼望的,就是得到兒子的原諒,所以日日等候兒子的來信。左等右等等不到,眼看快要閤眼了,親戚朋友們為了安慰茅以升,讓老人安心離世,就假冒了一封信交給他,捏着這封盼望已久的信,一代橋樑專家就這樣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茅玉麟(1949.7-)1991年5月加入九三學社,1965.10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文化程度(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專業),副研究館員。現任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祕書長,中國科技館副研究館員。1966至1980任北京東風無線電廠技術員。1980至今歷任中國科技館館員、副研究館員、處長,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祕書長。其間,1990畢業於北京人文函授大學;2000至2003在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專業學習,取得研究生學歷。

茅以純(1905-1941)畢業於金陵女大,學鋼琴。因傷寒去世。丈夫戴般若,育兩子。

戴般若(1902-1969)原名郇,後更名般若,字磐廬,別號君實,人稱戴大。祖籍丹徒(今鎮江),後遷江都(今揚州)。自幼入家塾,10歲能作簡短詩文,1925,時齡23歲的戴般若由北京大學畢業,初任中學國文教師、北洋政府交通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曾主編《北京評論》。1927夏,經蔡元培介紹,至南京國民政府任浙江省驗契委員。1928,經考試錄取,任總務司交際科科員。次年,改任歐美司二科科員。冶春後社重要成員,家學淵源深厚,能詩擅文,少有神童之目,長有才子之名,老有狂士之稱。

三房茅以新(1902.6.29-1990.12.26)長期從事鐵道機車車輛的運用、維修、製造工作。在抗日戰爭時期創辦了柳江機器廠,支援湘桂鐵路運輸。抗日勝利後組織了善後救濟總署援華物資器材的接收和選用。主持推行車輛車鈎標準化,解決列車車輛混編難題。建國後,主持機車車輛技術工作,在制訂鐵道技術政策,促進鐵道科技發展和提高裝備水平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中學時從南京赴上海,進入南洋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交通大學。1919年暫轉入唐山交通大學,一年後返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因成績優秀被派赴美留學,入普度大學,為該校早期中國留學生之一。兩年後獲碩士學位,畢業後去加拿大工廠實習,學成後取道歐洲回國服務。曾任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教授(1928-1929)。

妻子陳景湘(1902.12-1992)育三子一女:

長子茅於軾(1929.1.14-)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畢業後,從事機車車輛性能研究。後從事微觀經濟學研究,任過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從中國社科院退休後,又參與創辦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並任所長、理事長,現為該所常務理事。着名經濟學家,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妻子趙燕玲出身於大户人家。她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開織造廠生產綢緞的。

次子茅於杭(1931-)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清華大學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的教授,盲人計算機的發明者。

三女茅於蘭(1933-)山東大學畢業,先後任《光明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日報》記者,之後又調往北京師範學院分院(即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小子茅於海(1935-),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名教授,後離職去了美國從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