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姓文化之河南麻氏家譜序

解讀百家姓麻姓。本期麻姓文化為您看看河南麻氏家譜序。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三位,人口約二十三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4%左右。

麻姓文化之河南麻氏家譜序

麻姓文化之麻氏家譜序

人之有祖,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木有本而固,水有源而深;木本固而枝榮,水源深而流長。

溯我麻氏家乘,上至明永樂初,由山西洪洞遷徙幾經滄桑,至嘉靖初年,我麻氏先祖始於蒲邑東南五十五里海渠村定居。至萬曆初於丁海渠村西約三裏處建家曰“麻家莊”。

先祖創業垂統,積德累仁,標節儉之家訓,傳好善之遺風,繁衍生棲門庭光大,子孫昌盛,迄今傳二十六世,歷五百七十餘載,早為邑東南之巨族望户。

明萬曆末年一世祖(祖諱失傳)即我垣邑麻氏之始祖;並太老夫人趙內君即後世所奉之“保家老奶”。其一生好善,創我麻氏年節食麪之家訓。後班仰佛門閤家五世長年齋戒。太夫人殯天后,後世子孫更為每月初一、十五齋戒。遷後劉口村前改為年初一,一日齋戒。今我麻氏族年初一戒葷不吃餃子即自此而始。

謂“保家老奶”之靈位,早於六世祖士公供奉,後傳七世祖尚賢公,再傳八世秉禮、九世文思、十世漢波、十一世如林、十二世金印、十三世才峯、十四世蘭田、十五世雙波至今。“保家老奶”亦稱“善老奶”。“善老奶”乃我麻氏有文記載之始祖也。歷五百餘載,香火旺盛支脈繁茂矣。

我氏雖族大、户繁、丁旺,祀奉“善老奶”之舉不可不誠。

清康熙年間,三世祖印鬥公文武兼備,順治年生員,康熙五年丙午科武舉,後遷升守備。

清時例制凡官及八品以上之後人,死後魂不寄“土地”。我祖恰值頒此旨之時,官及五品,故今我麻氏人死不報廟(壓魂啟魂)。

嘉慶年間,七世祖尚賢公為防匪患出銀二千兩重築村寨,更名為“麻家寨”。

咸豐五年,黃河決蘭儀縣,水勢洶湧,直衝莊園,於寨東十餘里形成大溜。咸豐八年與同治二年,黃河兩度西移,村寨衝沒刷成河身,祖塋、莊田被毀,家乘失散。我氏族人為備水患,各自投親靠友,遠走他鄉,彼此互無信息。

今為振興垣邑我麻氏之家聲收拾金甌圓體,門户歸統,支脈條理,派系明晰特修家譜記之。凡此之前所修譜冊不論人、事,其他記載與本譜冊不符時均以此冊為準。

家譜既成,有譜可守,望族人永承祀祖之舉,常懷誨子之心,以歷代祖宗之德啟後昆,繼往開來,發揚光大之宏志,是為序。

本族修譜之舉已於一九八五年春節前後由族中耆老及各支系族長數次商醖方具雛形。因支系繁茂,宗世芸生,一時尚不能理清暫擱置。序文如下(原文略有改動)

人之有先祖猶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考我氏家族,世居長垣縣東南五十五里海渠村,據文字記載已有十七世,歷時五百七十餘年。本世紀初,由於黃河變遷,我村搬至尚寨東——現孫堂村,一部分遷至劉口、茅蘆店、民權縣等地。居住極其分散,至於祖宗由何遷來,無史記載。但世代口傳:自明朝初葉,由山西洪洞縣搬遷至此。最初同來幾人分幾系幾支確無據可考。後因水患失所,人口分散,世系紊亂,下代子孫出生之後,各按自己所好命名,彼此無有聯繫,族人尚不能和睦相處,親密團結。由於以上種種,編修我麻氏族譜,制定排行用字勢在必行。

至一九八四年,家鄉境況大變,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族中耆老對創立家譜之舉,甚為關切。於一九八五年春節前後着手進行。首先遍抄各户祖軸,對證登記編號然後調查訪問、察看,歷時月餘方理出頭緒。排列長幼次序及每人婚配子媳,有不清或接續不上者,以俟來日考證再行填補。至於外遷人口,情況欠詳亦暫不編入。今日所訂譜冊僅具雛形,極不完備,有待後人承續。

我氏子孫本無統一規定排行用字,擬採用同輩人中,年長者之名作標。現經合族人眾討論商定二十字,從十六世起啟用。字序如下:(望嚴格遵守)玉子崇敬啟紀元藴青龍

存業貴福盛英豪普濟京

族譜既定,支系分明,凡我麻氏子孫皆當遵守祖訓,繼承發揚先人遺德,勤儉持家,正直為人,虛心好學,愛國愛民,俾我族後繼有人,日臻繁榮昌盛,則我列祖列宗雖不能目睹後代光景,亦當含笑九泉。後世子孫當思先祖創業維艱日夜圖報也。

首事人(接輩次長幼臚列)

鳳圖照田海田甫田培茂蔚然

斐然舒然欣然進美進春世傑

纂修麻進美麻進春

校閲麻增祿

第二次

於一九九七年春節後,僅九世文思一脈之後人(住劉口村)修家廟三間家譜碑一版,儀槓一套。

其序文如下:

溯我麻氏之本源,系明永樂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至黃河北,始居地不詳。至嘉靖中葉方遷本邑東南海渠裏定籍卜居。

於清同治二年九月,則由始祖程氏太夫人偕子孫四世西遷於黃門裏後劉口村定居至今。

自明永樂年間遷來,幾經滄桑,迄今傳二十五世約五百七十餘載,今已成邑東南之巨族旺户。

今沐“東方紅”之皓光,麻氏族已今非昔比,人丁興旺,素質提高,科學文化日漸興盛。我麻氏家族與當今振興中華之舉實乃一脈相承。況我六、七、八、九世之族人,時時言及祖德詳考世譜久傳後世實關至要,故今奉石祖一尊,上溯九世祖文思公為一世始祖記之。

鹹知宗族分門別户之同姓,其枝雖殊,其本則一;其派雖異,其源則同。各存尊祖之念,常懷睦族之心,庶不負奉石祖之雅意也。

其碑文背面如下:

曰稽:長垣縣東南二十五里,總管鄉後劉口村麻氏族。上溯二十六世祖,於明永樂年間,尊上諭率其族人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至黃河北。清同治二年河患村寨衝沒始居無考。

明弘治初,黃河南徙,由汴經徐入海,本邑南臨豫黃太行兩堤固防,新藴大片沃土,上溯二十二世祖於嘉靖初攜家遷入至本邑東南五十五里處,乃安民鄉大留裏,海渠村入籍卜居。勤奮耕耘,創家立業,經三四世繁衍十數鍋户。初置鄉莊於丁海渠西三裏許建村曰“麻家莊”歸屬大留裏。清康熙年間,本邑閭增置,改屬海渠裏。

明嘉靖末,至萬曆中,河屢決封丘荊隆口,順陶背河直瀉長垣。縣東南地處低窪,經年積水,穡稼無年,加之兵匪禍患,我麻氏初創之業,由是生計益乏,其艱辛之狀明矣。

明萬曆末上溯十八世太老夫人,趙太內君,即麻姓後人所奉之“保家老奶”又稱“善老奶”。其一生樂善好施,天性淳厚,凡事忍讓,不與人爭,家雖貧常誡子孫,不義之財莫取,非禮之事勿視。日長節儉,褐衣素食,日久成家訓,家業日見興隆,子孫多有功名,折桂采芹者不乏於世。太夫人治教有方,為鄉閭所稱頌;晚年崇仰佛門,子孫曾玄三十餘眾,五世同堂男女近百口。閤家上下隨其常年齋戒。太夫人高壽九十有餘,子孫念其懿德尊為初一、十五齋戒,自遷後劉口前改守大年初一之日齋戒至今。

康熙年間,上溯十六世祖印鬥公,系順治生員,康熙五年丙午科武舉,官至守備,正五品。舊朝例制,凡官及八品以上之後人,死後魂不寄土地,今麻氏人死仍不報廟即始此。

嘉慶年間,山東、河南鬧匪,十二世尚賢公築村寨以防匪患,耗銀二千兩,寨成更名曰“麻家寨”。莊內他姓及本宗旁系均受益。

上溯十三世士公,十二世尚賢公時,乃我麻姓鼎盛之期,為四里八鄉之望族,兩世先祖平生多善舉,曾數舉“鄉飲”宴賓,每請數百人。

如蘭通集張家曾與我麻氏數世有交,凡兩氏每遇吉慶婚喪事,相互委託代為操辦,聽憑對方點派。上溯十二世祖尚賢公殯葬時,即依張家指使。搭活戲台,且走且唱,商賈雜玩藝人,皆聞聲沓至。又搭長棚數裏,備午宴款待商客及觀眾等。每足六七人,則設一席,日足萬人,如此三日方散。其勢盛古會倍矣。凡聞賈之餘貨,依價盡數收買。於今山東蘭通一帶傳為佳話。此舉耗資不下萬金,令世人瞠目,蘭通張家結舌。致使日後,張家人死密不發喪,丘寄宅內置之數年。道光初兵災交加,逾數年,我麻氏族則家道日漸中落。至十世祖文思公時,已淪為一般富户。

清咸豐五年六月十六日,河決蘭陽之銅瓦廂,洪水越豫黃太行二堤,直瀉長垣。於麻家寨東十餘里處形成大溜,莊田被水,村寨坍塌,財產衝失。咸豐八年六月黃水再漲,因無堤防,河身西移,莊田再次被浸。時十世祖文思已歿世,由程氏太老夫人主意於黃門裏後劉口村易封丘蘇莊蘇姓莊田十餘畝安下鄉莊。時隔五年,即同治二年,河復西徙,水勢洶湧刷成河身,祖塋村寨被毀,廬舍盡皆漂沒,祖業已無望。太夫人程氏遂偕同子孫四世,於同治二年九月移居黃門裏後劉口村至今。

自始祖文思至波、如、春、峯、田、然、玉、子、崇,迄今經十世,閲一百三十六年,繁衍近六百餘口。本宗支系遍及河南省,參廳縣鄉村各級機務之人才濟濟於世,尚成望族。後世子孫盡守本分,多以農為業,稽功名學位,職位及方技者59人,攜家外遷者15户90人。

上列幾世後人,雖未居顯位,無大建樹,以能光宗耀祖,幸全節義,不辱列祖列宗之先靈於九泉。每睹祖宗百年之荒塋,漂漂於野蔓久矣。詢其源,老耆皆不能知,每憶及倍感愴然,議之再三,眾望譜以粗文見於碑,後世覽之未嘗不臨文興歎!嗟呼。

僅此以慰先靈,並儆後世子孫莫忘先人之德。其銘曰:盡百年之滄桑,蓋祖業之興衰。刻石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