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繹 伏羲第117世裔孫 楚熊王朝的創立者

解讀百家姓熊姓。熊繹,伏羲第117世裔孫,楚熊王朝的創立者。熊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時期,為楚國國姓,楚國貴族姓氏。熊姓歷史悠久,曾有72個望族,居百家姓第68位。

熊繹 伏羲第117世裔孫 楚熊王朝的創立者

熊姓文化之楚熊王朝

鬻熊,伏羲第114世裔孫,黃帝第36世裔孫,楚熊王朝的嫡祖。司馬遷的《史記·楚世家》雲:“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由此可知,熊姓從先祖鬻熊開始便以名為姓。因鬻熊博學多才,並着《鬻子》一書,被周文王奉為老師,並輔佐周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

周成王時,周王室為賞賜開國功臣的後代而分封諸侯。當時分封的諸侯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號。雖和周王室同為皇帝後裔,但因不是周王室的直系王族,因此鬻熊的曾孫熊繹只被封為第四等爵號,稱為楚子,居住在荊山一帶,國都設在丹陽(今湖北秭歸縣東南)。

熊繹,伏羲第117世裔孫,鬻熊的曾孫,楚熊王朝的創立者。從熊繹建立熊姓楚國到滅亡,歷時八百餘載,創造了爛若星河的楚熊文化。而楚熊文化也是唯一可與古希臘文化並駕齊驅的古代文明。因此,楚熊王室也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楚熊王朝”。而楚王室被稱為“楚熊”最早可見於“景雲碑”中。是東漢朐忍令雍陟於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為紀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雲而立。其中有一段是介紹景氏來源的:“君帝高陽之苗裔,封茲楚熊,氏以國別……”。

因楚地處在華夏蠻夷濮越一帶,因此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所面臨的具體情況肯定是極其複雜的,也正因如此,楚熊王室在擴張國土及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治國安邦之策。對於被滅之國,楚王室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以寬厚的胸懷首先推行統一政策,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建立起了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並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同的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民族意識。

據司馬遷史記《楚世家》説:楚懷王死後,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而漢·劉向的《列女傳》中記載:楚昭王將死時“國人皆將為之死”。這些記載證明了楚國當時所推行政策的極度成功,楚熊王室與楚民的魚水之情可見一斑。

關於鼎盛期的楚國,當年的縱橫家蘇秦曾作過如此描述:“楚,天下之強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今山東半島南部),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今陝西旬陽),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戰國策·楚》)。《淮南子·兵略訓》則讚美:“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穎泗,西包巴蜀,東裹郯淮。穎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山高尋雲,谷肆無景,地形便利,士卒勇敢”。把當年楚國地域的遼闊,經濟的富饒,軍力的強盛,形容得淋漓盡致。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了晉公子重耳落難到楚國的情形。當時楚王曾用很高的禮節待他,楚王問重耳:“公子來日歸國將何以為報?”重耳答道:“子女玉帛,楚王應有盡有;鳥羽、皮毛、象牙、犀革等兼出自楚地,那些流散到晉國的,只不過是楚國看不上的一些殘餘罷了。我還能用什麼來回報呢?”重耳此言雖屬外交辭令,但卻客觀反映出當時楚國國力鼎盛、富甲中國的實際。

翻開《世界通史》,我們不難發現,當時世界範圍內,曾經強盛的波斯帝國已於公元前330年滅亡;亞歷山大帝國於公元前323年,隨着亞歷山大的病死而迅即分裂;羅馬正在完成其對意大利的征服,而且其軍隊不超過三萬人。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楚國一度是世界範圍內地域最廣、國力最盛的“超級大國”!而其八百餘載的楚熊王朝興衰史,更是讓多少中外大國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