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姓荊州尋根幾經波折終如願

解讀百家姓熊姓。熊姓宗祠對聯大全,象分青氣外,景盡赤霄前。熊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時期,為楚國國姓,楚國貴族姓氏。熊姓歷史悠久,曾有72個望族,居百家姓第68位。

熊姓荊州尋根幾經波折終如願

熊姓文化之荊州尋根

巫山熊嗣泰始祖,在清初由湖北荊州府公安縣長樂鄉北湖村閭山堡支身入川以來,至今已近400年,因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先人回去尋根,思念之情,在各代老人中均念念不忘。本人從小即有志前往,直到耋耄之年,才與老伴劉文,胞弟昌順組成三人老年團,分頭由北京和恩施出發,抵達荊州。

我們這次去荊州尋根,幾經波折,最終如願以償。

第一件難事:三年難行。在三年以前,約定與胞弟昌順(退休前為恩施州檔案局局長)前往荊州府尋根,幾次未果。因公安縣為荊江分洪區,大江洪患,誰敢到水淹之地去尋根﹖有時又是酷暑高温,年老怕中暑;更為甚者,昌順的眼病長期不愈,雖然在本地區和北京專門住院和動手術,但也是時好時患,在家尚行動不便,豈敢遠行﹖我則時患高血壓,長期髕骨發炎,扶杖難行,決心雖大,人難勝天,直到如今,才強而行之。

第二件難事:我們在荊州無任何熟人或單位,茫茫大地,毫無線索,從何下手,一時把我們晾在荊州,無路可走,只好硬着頭皮去找市檔案局。<

第三件難事:資料難查。到荊州市檔案局查資料,這裏資料的確不少,然家族史則是泛泛其詞,一天查閲,不僅毫無收穫,並且每查一冊,需付資料費十元。幸好管理員是熊氏後裔,他見我們遠道而來,年老體弱,又是同根,決定高抬貴手,放我們一把,並建議去找市政協文史辦劉作忠先生,説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文史學者,家裏有不少書籍資料可能有用。

第四件難事:高人難得。趕去劉先生家,一進他家,只見門前高懸“荊州十大藏書家”匾額,四間樓房,從地板到天花板,四壁都是圖書,中間又是書架,又是桌子,除了書還是書,有精裝本、線裝本、手抄本、複印本,幾乎沒有立足之地。眼前這位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談吐間馬上使人可親可敬。數萬冊圖書,他盡在胸中,書籍目錄有條不紊,隨手取出熊氏宗譜等有關資料達數十本,從全國到本省,從古到今。我們如飢似渴的分頭翻閲,一個上午瞬間即逝。我們驚奇地發現,熊氏家族的確是中華民族中的一個優秀份子,多少國家棟梁和文化精英,多有我熊族先人。祖先的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美德,在中國歷史中閃閃發光。不足的是隻找到了熊族的大根和主幹,我們關心的小支小根,仍然茫茫無處尋,此時我們又墜入雲霧之中了。

第五件難事:根源難求。仍然找不到根,下一步怎麼辦﹖幸而劉先生交遊極廣,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於是請來市內眾多知名人士為我們出主意。大家反覆議論,一致同意,必須下到公安縣裏,多找熊族後裔,問個明白。第二天一早,同族熊遠貴先生十分熱情,樂於助人,他和劉先生陪我們同去公安縣。我們到公安縣裏,找到名士張先生,他博學多識,其兒媳婦姓熊,通過數道關係,好容易才找到原縣委黨校校長熊昌輝先生,我暗想,這是否是我的一家同輩人﹖懷着半信半疑之心,大家一起去拜訪後再説。進到黨校會客廳,高人滿座,主人聽説我們是北京尋根的教師,非常熱情;一位50多歲的幹部,從容捧出一本清朝咸豐年間的線裝書,是他在“文革”中精心保存下來的家譜。這位先生在工作之餘,又收集整理出十餘代先祖的世系名冊表,內容十分詳盡;並高聲朗讀其宗譜:“嗣永光先緒,家傳自克昌……”,一時間,我們高興得不知説什麼好。我情不自禁的説:“找到了根,找到了根!﹖公安縣是我們的根,公安縣有‘嗣永光先緒……’﹖”巫山熊族十多代人的疑惑,一下子迎刃而解,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毫不費功夫”,眼前那位熊昌輝君,就是我的族弟,我們五百年前在一個鍋裏吃飯,五千年前就是一家人。

更為巧合的是,我問他的祖先住在哪裏,他脱口而出:“閭山堡?是公安縣、長樂鄉、北湖村的閭山堡。”我們的嗣泰始祖也是出生於閭山堡,連小地名都相同,這真是一家人。他説,如今的北湖村閭山堡,經過數百年的滄海桑田,無此地蹤影了。我們也在劉先生的眾多資料中查遍公安縣的所有地名,的確沒有“閭山堡”。熊昌輝族弟當即答應將盡最大努力去挖根尋底。

第六件難事:疑點。我們由公安縣回京之後,再請昌輝族弟繼續尋根,他隨即與其胞弟昌凡君回鄉調查,找到村裏最老的長者熊自槐和同輩熊昌偉君,二人稱:所尋公安縣長樂鄉北湖村閭山堡,已是曾用名,目前只當冥用地址寫它(寫祖宗冥錢用),而現用名為公安縣章莊鋪鎮紫金村;這是人類活動和歷史變遷的必然結果,這個疑點只能追查到此為止。

昔日在閭山堡附近有一座熊家大祠堂,熊自槐老人在十多歲時,常到祠堂裏與族人吃清明酒(合族聚會),解放後將祠堂拆掉搬走修倉庫,堂內碑刻與資料蕩然無存,原地殘存一個土崗,目前其上長滿桔樹,門前是一片稻田,現地名為敖坡山,不遠處是牛浪湖。

這次的尋根之行,收穫良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尋根求源,如願以償。

巫山熊族的根源在何處,近四百年來歷經十餘代人,一直只是傳聞,更是懸案。此次之行,歷經周折,終於基本弄清楚了,嗣泰先祖的出生地就是公安縣長樂鄉北湖村閭山堡。熊氏宗派是由公安縣的祖先修訂的,如今此地後人一致遵守族規,歷代毫未亂譜。留在原址的族人,謹守國法家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據記載:明朝熊廷弼公,清朝熊伯龍公,均系我輩直系長者。各代不乏眾多進士、庠生及太學士;昔日祠堂香煙旺盛,族譜常修,亦是荊州旺族。

(二)荊楚文化,燦爛輝煌。

不到荊州不知荊楚文化之輝煌,荊州本身是一座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古城。紀南古城遺址古墓成千上萬,號稱“中國第一,世界罕見”。陳列在荊州博物館的文物珍品,使觀者驚愕不已,充分證明楚人對中華文明的偉大貢獻。真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三)熊族子孫,數典不忘祖

楚人祖先熊繹,初到南方時,披荊斬棘,歷數十代開拓,終於成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強國和大國。後被秦王所滅,居民四處逃散,又在鄂、川、湘、贛、閩、粵諸地聚集求生求發展,勵精圖治。秦漢以來,文人武將輩出,僅以荊州一帶而言,熊族後裔十分重視教育,各地熊氏祠堂眾多,修譜累世不斷,數典不忘先祖是黃,家規嚴謹,敬業守法,團結互助,和睦相處,人丁興旺,奮發圖強。巫山熊族,世居貧困山區,交通閉塞,文化落後,生活貧困,但歷代自立自強,積極向上,艱苦奮鬥,不忘祖訓,一直是巫邑旺族。全國曆代熊氏子民,誠屬一支優秀氏族。

(四)廣結善緣,萬事順通

這次尋根之旅,託祖先英靈,在荊州府故土,鄉親族友,凡事均熱情相助,繞過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最後總是如願以償。

為追記此次尋根有成,即興賦詩一首,詩曰:“思宗始炎黃,端期後哲祥,豐功創荊楚,文武着鄂湘。湖廣填四川,浩氣貫長江,數典應念恩,忠愛宜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