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姓的由來 出自燧人氏的部下明由

解讀百家姓明姓。追溯明姓的由來,出自燧人氏的部下明由。明氏是一個很複雜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二位,人口約二十三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4%左右。

明姓的由來 出自燧人氏的部下明由

明姓起源

源流一

源於譙明氏,出自燧人氏的部下明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燧人氏為部落首領的時候,他的部下有一個叫明由的大臣,是譙明氏的後裔,因為具有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的看重,後來成為“四佐”之一。

在明由的後代子孫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作為姓氏者,後省文簡稱為明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丞相百里奚之子百里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明,姬姓,虞仲之後也。有百里溪者,為虞國之公族大夫。晉獻公滅虞,虜虞公及其大夫百里溪,以媵秦穆姬,自此遂為秦大夫。”春秋時期,秦國丞相百里奚的兒子名叫百里視,字孟明,為秦國將軍。百里視驍勇善戰,取得過很多場戰爭的勝利,特別是擊敗過當時最強大的晉國軍隊,為秦國後來在西部稱霸奠定了基礎。百里視,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另説為春秋時期虞國(今山西平陸)人,是百里奚的兒子。是秦穆公贏任好執政時期秦軍主要統帥。

百里視逝世後,其後代子孫就用他的名字“孟明”作為姓氏,稱孟明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明氏、孟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拓拔部鬥眷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鮮卑族部落有一斗眷氏部落。在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北魏王朝的鐵碗太后馮太后逝世後,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開始親政。他鞏固了馮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並將政體改革推向了高潮,遷都和漢化改革就是他堅持執行的主體政策。

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時,鮮卑鬥眷氏族改為漢姓明氏。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姬明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姬明保,為西周初期重宰周公旦之子,為着名的西周宗室。在文物鼎器《令彝》上一百八十七個銘文中記載:周成王姬誦親政時期(公元前1098~前1081年),姬明保在父親周公旦去世後,襲承周公之職,職掌“三事四方”,即管理都城王畿以內三大政事及四方諸侯的所有政務。

在周公姬明保的庶支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明保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明氏、保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成周明氏(今河南洛陽)。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明府,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明府,全稱為明府君,就是對地方縣一級最高行政長官太守的尊稱。唐朝以後,多用“明府”稱縣令。

在明府的後裔子孫、門人衙役中,有以其官職尊稱為姓氏者,稱明氏。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官吏明堂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明堂令,是南朝時期太常寺中設置的官位,主要職掌禮爵、宗廟、社稷的祭祀,下屬有明堂丞,職位相當於後世隋、唐朝時期的太常寺郊社署令,在南朝宋、齊、樑、陳中,皆設有該官職。

在明堂令、明堂丞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明氏。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隋朝時期官吏明法掾,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明法掾,是在南北朝時期各國皆設置的一種官位,對刑律司法精通。到隋朝時期將其與律博士一起列歸大理寺,職責是掌管議刑,並作為務法官的顧問,並列置有兩員,官秩為從八品,相當於今天的副主任科員。

在明法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明氏。

源流八

源於官位,出自金國時期官吏明緯郎,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明緯郎,是金國太租完顏·阿骨打模仿北宋王朝設置一種官位,專職掌管司天鍳的具體事務,由精通天文曆法之人承擔,歸屬司天翰林管轄,官質在從七品,相當於今天的處級幹部。

在明緯郎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位姓氏者,漢化稱明氏。

源流九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伊克明安氏,本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姓氏,世居準噶爾(今新疆準噶爾盆地)。後青海輝特部扎薩克圖汗部厄魯特一旗都以此為氏,通古斯語為“Dzongario”。再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kminga Hala。明朝時期即已多冠漢姓為明氏。

⑵。蒙古族錫納明安氏,源出蒙古察阿安塔塔兒部,通古斯語為“Ceynamin'an”,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庫魯默博爾(今俄羅斯庫爾河上游),明朝時期即多冠漢姓為明氏。

⑶。蒙古族明安氏,是以官稱為姓氏者,漢義“千户、千總”,通古斯語為“Min'an”,世居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inggan Hala。後多冠漢姓為明氏。

源流十

源於回部、回 族,是漢化改姓為氏。回 族中的明氏,早期見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奉旨調徵,攻平緬甸後,駐守雲南的都指揮明恭。現雲南騰衝有其後裔,並已歷二十餘世。至南明桂王永曆帝朱由榔轉戰各地退入雲南後,隨護的回 族軍士中也有一部分明氏,後便留居在了保山、騰衝一帶。到了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回民族為表示“抗清復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為姓氏。回 族中由此而產生的明氏家族,主要活動於回民反抗清朝統治最激烈的雲南、陝西、甘肅、寧夏等地。在寧夏固原縣河川鄉,還有以明氏回 族居多而產生的地名“明川”。

明氏回 族主要分佈在今雲南、陝西、甘肅、寧夏等地。

源流十一

源於滿族,是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賡音氏,滿語為Gengyin Hala,漢義“昭、明”,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在民國初多冠漢姓為明氏、耿氏等。

源流十二

源於明朝,出自明朝滅亡後的漢族反滿情節,屬於以歷史事件改姓為氏。大明王朝滅亡之後,有許多明朝遺老舊臣、門閥豪紳、文人子女,皆以故朝之稱為姓氏,稱明氏。但在清初滿清政府的殘酷控制和鎮壓下,許多姓氏家族皆將“明”字拆開,再加上一些偏旁部首以混淆視聽,因此在清朝初期大量出現了一些奇特的姓氏,計有旪氏、旲氏、旯氏、曠氏、旻氏、旺氏、旼氏、昂氏、昃氏、升氏、昊氏、昌氏、易氏、曇氏、昚氏、昦氏、昪氏、昮氏、昰氏、昶氏、昺氏、晁氏、晉氏、晸氏、暜氏、朗氏、月氏、朋氏、服氏、朙氏、望氏、朝氏、朞氏、朠氏、朤氏、昬氏、暹氏、暭氏等等,不一而足,均帶有“日”、“月”的標誌。而且,這些姓氏在後裔子女中或齒序交替使用、或排輩交替使用,合起來都是“明”字,為此,被滿清政府識破而殺頭滅族的人多不可數。

到了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武昌起義後全國爆發的辛亥革命運動中,以及在民國初期,許多這樣的“偏姓家族”大多均改回為原姓氏,但也有少數人統其為明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明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