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姓、氏以及名和字分別代表的不同概念

人的名字對一個人的前途命運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現在的人非常注意給自己的孩子取一個好的名字,但是我相信很少人知道的是,在古代尤其是最早的原始部落裏,姓、氏以及名和字代表的意義都不用的,今天名字大全就要為大家來詳細的分析一下。

詳解姓、氏以及名和字分別代表的不同概念

在古代,姓、氏以及名和字分別代表着不同的概念,表達着不同的意思。

姓產生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時期,而氏到父系氏族社會才開始出現。氏是從原來的“姓”部落中分離出來的若干小部落,為了突出自己的特異性,他們就給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稱號,這個稱號就是“氏”。周朝初年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國後人以分封的國名為氏,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受封的卿大夫的後人又以他們受封地的名稱作為氏,這就是後來“氏”越來越多、遠遠超過“姓”的真正原因。


“氏”不是隨便亂稱的,只有那些貴族才有“氏”,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以及貧賤者是隻有名沒有“氏”的,到漢代,“姓”和“氏”就已經不分,混為一談,統稱為“姓”了。

有姓了還要有個名字,以別於他人。在古代,名和字,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的“名”就是我們現在説的小名,我國從上古時代就開始取小名了,由於小名的稱呼多用於家族內部,所以起名時不是太講究,多以動物或者物件之名起名。即使是古代帝王的小名,起得也是十分粗俗,如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瞞、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狒狸伐、北周文帝宇文泰小名黑獺、宋孝宗趙慎小名小羊、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等。

至於名字的“字”,就是我們現在説的學名了。《禮記·檀弓》上説:“幼名,冠字。”就是説,人一生下來,就要有一個小名或乳名,等長到二十歲,舉行“冠禮”時,再起個名,這個名就是“字”,也叫“表字”。這就表示這個人“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複稱其名,故冠而加字”了。

“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孩子到了弱冠之年,其個性稟賦甚至缺點都暴露無遺,這個時候,長輩為其取的“字”,就有了表揚、勸誘、敦促之意。當然“字”和“名”之間是或相補、或相承、或相反、或相近的,《白虎通義》曰:“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蓋名之與字相比附故。”如杜甫字子美,甫是對男子的美稱;還有韓愈字退之,岳飛字鵬舉,唐寅字伯虎等等。

“名”、“字”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是非常講究的,“名”是長輩或尊者稱呼晚輩或卑者的,平輩小時候互相稱“名”,一旦有了“字”,就多以“字”相稱了,晚輩對長輩就更不能直呼其“名”了。對其本人來説,是不能以“字”自稱的。如劉備、關羽、張飛都可以稱諸葛亮為“孔明”,但諸葛亮本人卻只能自稱“亮”,不能自稱“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