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道教之中神系複雜,不同的地方信仰供奉的道教神明都會有所不同,那麼道教的聖地有哪一些呢?本期城市文化就帶你一起去了解一下靜修身, 儉養德,中國十大道教聖地,下面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1、山東青島:嶗山
  嶗山是是道教發祥地之一,中國着名的道教名山,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2張

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

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着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丰都曾在此修道。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

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説。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3張

嶗山山區內尚存道觀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通真宮、華樓宮、蔚竹庵、白雲洞、明道觀、關帝廟、百福庵、大嶗觀和太和觀。其中,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皆修葺一新,成為道教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嶗山景觀最主要的特點是,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

當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可以看到兩種景色: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鬱鬱葱葱。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神仙之宅,異之府。”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4張

2、北京平谷:丫髻山
  丫髻山風景區位於北京市平谷區劉店鄉(距北京91公里),因山顛兩塊巨石狀若古代女孩頭上的丫髻,因此得名丫髻山。

有傳説王母娘娘大擺蟠桃宴會,命仙童獻酒,仙童不慎弄翻了玉壺,瓊漿灑落人間,成了山下的錯河。王母大怒,將仙童趕下凡間,化做丫髻山峯。唐朝即有道士在山上結廬煉,自元代起,丫髻山一直是京城一帶人們瞻拜祈禱的道教聖地。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5張

相傳唐朝即有道士在丫髻山上結廬煉,明朝曾敕賜“護國天仙宮”匾額;碧霞元君祠、玉皇閣等十多座原廟宇在1949 年前夕被毀,後經當地信眾又重新在山頂建了元君殿和山門,恢復了山下的紫霄宮。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舉辦“丫髻山廟會”和9月12日至10月2日舉辦“金秋金果碧霞蟠桃採摘節”。

明朝曾敕賜“護國天仙宮”匾額,清朝康熙、乾隆、道光等皇帝也多次在此題字賦詩。碧霞元君祠、玉皇閣等十多道教座廟宇形成巍峨的建築羣,成為“京都名勝大觀”。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6張

丫髻山的碧霞元君祠,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不斷翻修、擴建,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古建築羣,建築輝煌,香火旺盛,是京東最有名的古剎。近年集資重修了碧霞元君祠和金身塑像,恢復了第年農曆四月初旬的廟會。

在西頂有一座別具風格的鐵瓦殿,內奉王三奶奶肖像。在東西兩頂之間,建有三座大殿,稱為三皇殿。三皇殿的右前方有鐘樓一座,高約三丈,上懸巨鍾,左側有一鼓樓與鐘樓遙相對應。此外,山腰還有亭堂殿閣多處,如萬壽亭、巡山廟、三官殿、菩薩殿、回香亭等。

丫髻山雙峯高聳,玲瓏石林,磐石御坐,林木茂盛,鳥雀繁多。春、夏、秋氣候涼爽宜人,空氣清新,山色秀美,鳥語花香,裊裊香火、晨鐘暮鼓、使遊人倍感道家千年古觀之恬靜。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7張

3、甘肅平涼:崆峒山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峯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西鎮奇觀”和“道源聖地”之美譽。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8張

傳説黃帝問道於崆峒山的廣成子,因此被稱為道家第一山。崆峒山所在的大區域有伏羲故里—平涼市靜寧縣成紀文化城,可見該區域歷史上很知名,是中國人文發源地之一。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9張

據學者研究,甘肅東部的平涼、天水是上古三皇誕生之地,又是女媧、夸父的誕生地,文化極為久遠深厚。因此,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在其功業成就之後西巡疆界,親自登臨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隱居的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這在《莊子·在宥》篇中有詳細記載。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10張

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

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峯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灕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羣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藴豐厚。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11張

4、雲南大理:太極圖地貌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形成於東漢末年。道教在創立時就已經傳入雲南,起初影響不大。唐代,傳入雲南的道教與雲南的彝族的巫教相結合,以大理巍山為中心很快發展起來。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12張

道教對滇西各民族影響很大。白族的本主崇拜、納西族等的洞經會都與道教有親緣關係。明清兩代是雲南道教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永樂年間,長春真人劉淵然到雲南。他兼修正一派和全真派,將昆明真武祠改為真慶觀,又在昆明黑龍潭建龍泉觀,對昆明地區道教發展影響很大。

大理雲龍縣城北面因江水繞出一個S型大彎而形成罕見的天然地貌奇觀——天然太極圖,雖然它不過是地質時代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通過河流深切形成的特殊地貌,但後來人們賦予它許多神奇的傳説和故事,成為一個天生的道教文化符號。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13張

其間,諾鄧河自東北蜿蜒而來,從“太極兩儀”的正中間流出,猶如一根銀鏈上掛着一把童鎖,古人稱之為“太極鎖水”。

“太極”圖案上的陰、陽兩個魚形壩子,北面謂“莊坪”,後面的小山猶如獅頭;南面謂“連井坪”,後面的小山猶如象鼻,兩山之後就是進入諾鄧村的大路,古人將此稱為“獅象把門”。

站在沘江西面山中俯瞰“太極”圖案,形象非常逼真。每至夏秋季節,沘江如紅絲帶鑲邊,兩個魚形小壩如兩張綠絲毯相對,周邊的雲嶺羣山雲遮霧罩,山嵐飄繞,實在如傳説中是天宮所用的太極天儀遺留在了人間。

而“太極圖”東面山中正對着諾鄧玉皇閣,南面山中正對着虎頭山三清殿,天然圖形和中國道教信仰中最高的神宮神殿聯在一起,充分體現出“天人合一”道教文化理念。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14張

5、海南三亞:大小洞天
  自唐宋以來,南山大小洞天即以神仙洞府着稱於世,與傳説中的東海三仙島蓬萊、瀛州、方丈相媲美,號稱南海仙島,曾吸引許多求仙道之人。據史料記載,宋代着名神仙道士,南宗五祖白玉蟾,因喜南山神秀,歸隱於此,修建道觀,傳播道家文化哲學思想。現今景區內留存有“仙壇”、“仙人足”等歷史遺蹟,以及多處遊記詩文。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15張

南宋淳佑年間,郡守毛奎就任於此,因性欣黃老、酷愛山水,於此南山屢加探訪,並先後發現大、小洞天。逐對這一景區進行開發,留有《大小洞天記》等石刻文字。道家素有10大洞天,36小洞天和72福地之説。

現今景區海邊巨崖之下有一處“小洞天”,上有古釣台。據《崖州志》記載,還有一處“大洞天”,洞內有石桌、石凳、小溪環繞,宛若仙境,且確實有人去過,但現今無人找到,充滿神祕色彩。更為神祕的是,郡守毛奎因開發南山大小洞天有功,御任之時,頓司成道、眾隨從挽留不及,飛身而去。後人因景仰其仙風,於其飛身處南山脯修建毛知軍祠,予以祭祀。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16張

三亞大小洞天景區與重陽節的關聯淵源流長,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九九登高是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寓意“步步登高,奮發向上”。

自宋代周康、毛奎在大小洞天開山闢景後,從那時起,大小洞天就成了登高懷秋的勝地。重陽之日,歷代官賈百姓於此登高望遠,抒懷銘志,寫下了不少讚美海山奇觀的詩文。

其實,重陽節也是一個深受道教影響的民間傳統節日,體現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三亞大小洞天是一個以道家文化為核心主題的景區,這與重陽登高的歷史淵源不謀而合。可以説,到大小洞天登高懷秋,不僅傳承了傳統人文文化,更能讓現代人充分領會到重陽節的深刻內涵。

而大小洞天景區內天然生長着近萬株的野生“不老鬆”樹,這些“不老鬆”樹生命力極強,上千年樹齡的就有近百棵,這與重陽節追求的健康長壽寄寓息息相關。景區內有仙翁壽石,此“壽”字為陳摶所書,高2.15米。陳摶是中國道教史上着名的神仙道士,史稱“陳摶老祖”。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17張

6、陝西西安:樓觀台
  樓觀台,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道教樓觀的發源地,因其説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台。位於秦嶺北麓中部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境內,東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縣城15公里,是着名的聖蹟遊覽地,有“天下第一福地”美稱,號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18張

樓觀台得名於西周,古代聖哲老子即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曾在此着《道德經》五千言,並在樓南高崗築台授經,留下樓觀台這一名稱。

相傳秦始皇在觀南建清廟,親來求拜神仙;東漢之後,老子被依託為道教開山祖師,樓觀台由此成為道教祖庭;南北朝時期,北方着名道士大多集中在這裏,並形成了着名的“樓觀派”;唐高祖李淵認老子為祖宗,親來樓觀台,改樓觀台為“宗聖宮”;唐玄宗以夜夢老子為名,改“宗聖宮”為“宗聖觀”,並擴建規模。一時間,這裏殿宇豪華,道士眾多,盛極一時。

另外,這裏的自然景觀美不勝收,有“十里瀑聲”的野牛河飛瀑,“仰首一線天”的四十里峽,“可觀黃河日出,能看行雲霧海;風鳴林嘯,五月飛雪”的首陽山以及溶洞、風井、石林帶等。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19張

而且,這裏森林繁茂,山清水秀,有一種“古、秀、幽、靜”的絕妙意境,與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不謀而合。

樓觀台創始於西周,在魏、周、隋、唐各朝,都對皇室信道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鼎盛於隋唐,衰落於宋金,毀於宋末,振興於今。傳春秋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象,因名草樓觀。

老子在此着《道德經》五千言,並在樓南高崗築台授經,又名説經台。晉惠帝曾廣植林木,並遷民三百餘户來此守護。唐朝臻盛,武德七年(624),唐太祖改樓觀台為宗聖宮,大加營造,唐玄宗時再次擴建,使其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皇家道觀和道教聖地。宋朝以後屢次重修。清末時,宗聖宮已廢毀,唯説經台(老子祠)保存完整,系明、清、近代所建,佔地9000多平方米。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20張

7、浙江温州:南田鎮
  南田鎮是明朝開國第一謀臣劉基(劉伯温)的故里,位於浙江省温州市文成縣西北部,是個“天然氧吧”,“避暑聖地”,南田鎮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植被豐富,人傑地靈,被譽為“天下七十二之第六福地”。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21張

早在盛唐時期,道士司馬承禎所編的《天地宮府圖》就已將南田列為道教“天下七十二之第六福地”。歷代以來,不少道教高人就在這裏修身養性。南田東南部的百丈漈瀑布旁邊有一個石室,據先輩説,從前有個陶真人在這裏煉過丹。陶真人就是陶弘景,由於幫助蕭衍奪取齊朝帝位建立樑王朝,參與國家機密,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22張

南宋高人白玉蟾,是道教南宗的第五代傳人,據説他也在這裏煉多年,留下了不少吟詠南田的詩篇;南田有條城牆叫“白城”,很可能就是以他的姓氏來命名的。南田曾經道觀林立,香火旺盛。在南田的三源,就存有五代吳越天寶年間建造的“無為觀”舊址;“無為觀”旁的那座山,原名就叫“南華山”。在道教福地南田,曾經是瀰漫着濃濃的道教氣息的。

南田素有“天頂”之稱。文成、青田一帶有句俗語,叫“九都九條嶺,條條透天頂。”意思是説,四面八方都有山嶺通向跟天頂一樣高的南田。

在如此突兀的山頂上,卻是沃壤百里,平疇千頃,是一片寬闊的高山台地。南田山的百丈飛瀑,上接藍天白雲,勢如蛟龍,聲如驚雷,直奔而下,使得南田即使是遇上大旱天也還是稻穀豐登。另外南田的雲霧也增添了它的神祕感。劉基61歲退休時,朱元璋送給他一首詩,其中兩句就是説:“不居鳳閣調金鼎,卻入雲山煉玉爐”。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23張

8、四川都江堰:青城山
  青城山,一名丈人,一名赤城,一名清城,西嶽佐命之山。為十大洞天第五洞,號曰“寶仙九室之天”,在青城縣青城山洞,週迴二千里,屬青城丈人治之。環列三十六峯一百零八勝景,諸峯環繞狀如城廓。青城丈人,黃帝所命也,主地仙人,是五嶽之上司,以總羣臣也。丈人領仙官萬人。道士入其嶽,丈人服朱光之袍,戴蓋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車從眾靈,而來迎子。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24張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是我國着名的道教聖地,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名為“寶仙九室之洞天”。青城山自古有道風仙氣,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

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並建福宮以紀念。迄今山中還保存有“訪寧橋”、“軒皇台”、“黃帝祠”等述其傳説的舊跡。青城山道教源遠流長。自張陵開闢青城山仙源以來,山中仙蹟不絕。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25張

三國時李阿居青城山修道,辟穀養生,號稱“八百歲公”。魏晉時期,青城山有着名道士範長生。他博學多才,深諳天文術數,是當時天師道首領。

道教宮觀建築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實踐。從“道法自然”出發,青城山的建築都依山取勢,靈活佈局,在隱、藏、幽、奇上下功夫,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從山麓至峯頂,棧道、丹梯、石橋時相勾連,亭閣、牌坊星羅棋佈於遊山道上。

亭閣的建造隨景而設,建築多取材自然,不假雕飾,枯樹柱,樹皮瓦,竹木欄,與山林巖泉融為一體,樸實幽致。青城山現有道教宮觀11座,常住道士150多人。着名宮觀有建福宮、天師洞(古常道觀)、祖師殿、上清宮、圓明宮、玉清宮等。其中天師洞和祖師殿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26張

9、江西南昌:西山萬壽宮
  西山萬壽宮又稱玉隆萬壽宮,中國道教名剎,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西山鎮。為道教淨明忠孝道的發祥地,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是江南着名道教宮觀和遊覽勝地,被譽為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二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第三十八福地。

南昌西山萬壽宮始建於東晉太元元年(376年),初名許仙洞,是紀念許真君而修建的一座宮殿,道教認為除了凡人居住的世界外,還有神仙的處所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27張

許真君棲身煉的西山則為第四十福地。因他在此仙逝,故又稱“飛昇福地”。西山萬壽宮為道教淨明忠孝道的發祥地,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是江南着名道教宮觀和遊覽勝地。

萬壽宮內外有大量的道教建築,如主體建築真君殿、玉皇殿、諶母殿、鬥母殿、玉冊閣、接仙台、雲會常、衝升閣等形成一個以萬壽宮為中心的古建築羣。遠眺西山萬壽宮,萬頃綠海中,琉璃瓦黃綠相間,絢麗多彩,飛檐串串銅鈴,金光閃爍,層層斑瀾的宮頂,突兀鶴立,天地氤氲、萬物化淳,疑是天上宮闕。鐵鑄大吊針,重二噸餘,入夜鐘聲宏渾悠揚,能傳十里之遙。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28張

農曆正有二十七日是許真君誕上辰,為每年小朝;八月仙逝日為朝顴高潮,各地信民薰沐齋戒紛紛前來進香,成千上萬的進香者比肩接踵、張袂成蔭。他們進入宮後一步一跪拜,到殿前陳敬貢品,晉謁仙顏,祈禱自己的心願。焚香爐前,鞭炮聲不絕不耳,香火明燭通宵達旦,爐煙縹緲,鐘聲悠揚,一派仙家氣氛。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29張

10、湖北十堰:武當山
  武當山歷史地位的變遷:"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宋代,道經始將傳説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繫起來,將武當山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昇處。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相傳明成祖朱棣心慕武當道士張三丰,尋而不得,為恭候張三丰到來而建武當山。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30張

成祖登上皇位後的第十年,開始了大規模建造武當山道教官觀的工程,每日役使軍民工匠達二十餘萬人,花費了上百萬兩白銀,用了六年時間,最終建成了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的龐大的道教官觀建築羣,特別於天柱峯頂冶銅為殿,並飾以黃金,以供奉玄武神像,並賜名武當山為大嶽太和山,視之為五嶽之冠。

一塵不動,中國十大道教聖地 第31張

武當山道教建築羣在總體規劃上明顯體現了道教的“道法自然”、“崇尚自然“的思想。明成祖興工創建的武當山道教建築羣,根據山嶽地勢的特點和道教信仰的需要,下令依山而建不破壞武當山本身的一草一木,在修建武當山道教宮、觀、庵、廟和道路、橋樑時,非常注意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其設計佈局充分利用了峯巒的高大雄偉和崖澗的奇峭幽邃,將每個宮觀都建造在峯巒巖澗的合適位置上,其間距的疏密和規格的大小都佈置的恰到好處,是建築物與周圍的地形、林木、巖石、溪流有機的融為一體,相互輝映,宛如一幅“天然圖畫”。

武當山道教建築羣在整體規化上明顯體現了道教尊神玄武上帝在武當山修道成仙、功成飛昇的神話。明成祖根據玄帝升真事蹟在武當山營建一整套宮觀庵廟,敕建五大宮中,五龍、紫霄、南巖皆是道經所言玄帝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