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沿海城市文化

都説有海的地方,必定是人間的天堂,有着絢麗的風采,看着瀚海的大海,心情總是那樣舒坦,視野總是那樣遼闊,我想這樣的生活會是很愜意的。著名的沿海城市都有着各自的歷史文化背景,對於這些你瞭解了多少呢?
  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世界著名的沿海城市文化

大連
  大連,別稱濱城,舊名達里尼、青泥窪。位於遼東半島南端,地處黃渤海之濱,背依中國東北腹地,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貿易、港口、工業、旅遊城市。

“大連”之地名原本是滿語詞彙中“嗒淋”一詞的譯音,其本意是“海濱”或“河岸”之意。俄國人在此地區統治時,沿用清政府官方的滿語“海濱”作為該地區的名稱;日本人在其統治時,又借用漢語中的“大連”二字來標註滿語之音“嗒淋”。故而,才有流傳至今的,以“大連”二字作為城市之名的出現和定位。

大連地區至少有17000年的人類活動歷史,早在6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發了大連地區。秦漢時期,大連地區屬遼東郡轄區。唐朝初期,大連地區屬安東都護府積利州的轄區。大連是契丹族曾生活的地方。遼代時大連地區屬東京通遼陽府的轄區。大連地區在魏晉時稱三山,唐朝時稱三山浦,明清時稱三山海口、青泥窪口。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清朝於今大連灣北岸建海港棧橋、築炮台、設水雷營,一時成為小鎮。1897年,俄國人開建了這個城市。當時沙俄設計師揣着法國巴黎的城建圖紙想在東方再造就一個以廣場為主的城市,於是就來到了中國大連。給她起名“達里尼”,意為遙遠的城市,一個遠離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地方。1905年,日本人佔領了這個城市,把“達里尼”音譯過來就成了漢語的“大連”。

秦皇島
  秦皇島,簡稱秦,是河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位於華北地區、冀東北部、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接葫蘆島、西接唐山、北接承德,處於環渤海經濟圈中心地帶,是東北與華北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擁有世界第一大能源輸出港——秦皇島港。秦皇島因秦始皇求仙駐蹕而得名,協辦過1990年北京亞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中國唯一協辦過奧運會和亞運會的城市。

歷史
  秦漢時期這裏是東巡朝拜和兵家必經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門。並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藥。漢武帝東巡觀海,到碣石築漢武台,並在此用兵攻朝鮮衞樂王朝,把北戴河金山嘴作為屯糧城。

世界著名的沿海城市文化 第2張

元朝忽必烈將中書省平灤路設在此地,後改為永平府。明朝曾在此設立鹽署。李自成推翻明朝後,帶兵4萬餘眾到山海關征討吳三桂,吳三桂引清軍15萬同李自成大戰,這就是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石河大戰”,經三天苦戰,農民軍終因兵寡失利,退至境內盧龍縣(永平府),重整軍隊再戰,大敗,李自成逃回京城。清王朝統治時期,在山海關設立秦榆縣。1898年,清政府正式將北戴河開闢為“各國人士避暑地”。

民國初期,秦皇島屬直隸省渤海道,外國軍隊、牧師開始進入秦皇島境內。民主救國運動開始興起,我黨早期革命者李大釗、王盡美都在此開展革命活動,並領導民族救國運動。此間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鐵路、港口基本建成並投入運營,並於1922年建立了耀華玻璃廠。

1932年北戴河避暑區成立海濱自治區。1945年,臨榆縣委、縣政府成立。1948年12月秦皇島解放。1949年3月改為秦皇島市,屬唐山地區行政專員公署管轄,專署駐地設在昌黎縣城。

1981年5月,秦皇島市、撫寧縣、昌黎縣、盧龍縣恢復原建制,秦皇島市轄海港、北戴河、山海關三個區,市縣均屬河北省唐山專區。1983年5月,唐山地區撤銷,實行市管縣體制,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青龍縣劃歸秦皇島市管轄。1984年4月,秦皇島市被確定為中國進一步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

天津
  天津,簡稱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北方經濟中心、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中國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國際航運融資中心、中國中醫藥研發中心、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天津濱海新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天津是夏季達沃斯論壇常駐舉辦城市。

世界著名的沿海城市文化 第3張

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市特有的曲藝曲種,來源於傳入天津的各地民歌小調,多為一人獨唱,也有個別曲目可二人對唱,從20世紀20年代出現專業藝人登台演唱。唱腔:有靠山調、鴛鴦調、喇哈調等,句式以7字句為主,長短相間,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垛子板等板式之分。

伴奏樂器:大三絃、四胡、笛、揚琴、低胡、大阮等。代表曲目:《放風箏》、《光棍哭妻》、《秦樓悲秋》、《摔西瓜》、《紅巖頌》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由天津時調演變而來,句式靈活,幾言皆可,但要求上下句對仗,尾字押韻,可通篇一韻到底,也可中途換韻,創造性地使用了“賦、比、興”,風格粗獷、明快、幽默,其最高境界可用“平如無風湖面,爆如炸雷閃電,脆如珠落玉盤,美如酒醉心田”中的“平、爆、脆、美”四個字來概括。

伴奏樂器:竹板、大三絃和揚琴等。代表曲目:《千錘百煉》、《劫刑車》、《巧劫獄》、《熔爐鍊金剛》和《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

煙台
  煙台,山東省地級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東連威海,南鄰青島,西接濰坊,北瀕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對峙,與大連隔海相望。煙台全市土地面積13745.95平方千米,海岸線長909千米,瀕臨渤海、黃海,有島嶼63個。轄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牟平區、開發區、高新區、金山港區、昆嵛山自然保護地、長島縣,以及龍口、萊陽、萊州、蓬萊、招遠、棲霞、海陽7個縣級市。人口702萬,少數民族47個。

歷史文化
  1、煙台之名源於芝罘
  煙台,古稱芝罘。煙台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二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夏商以來,中國曆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對這裏的統治。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島;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個遣唐史也是從芝罘島登陸。目前許多國家的航海圖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煙台。煙台建城已有600多年曆史,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為防海寇侵擾,在芝罘築狼煙墩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豐8年),中法天津條約開登州為通商口岸,3年後改為煙台,迄今為止,煙台開埠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世界著名的沿海城市文化 第4張

2、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煙台轄區登州(今蓬萊市)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發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鮮,也是由芝罘啟碇的。中國的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由煙台傳入朝鮮、日本等地,煙台由此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始建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港。

3、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聘奧地利駐煙台領事做酒師,取得成功。1912年煙台設瑞豐麪粉廠;1913年設電廠;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頭廠;1915年李東山興建鍾廠,同年,張裕葡萄酒獲國際金質獎;1920年設醴泉啤酒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和鍾廠在中國屬最早創業的廠家,罐頭廠、啤酒廠是山東最早創業的工廠。

青島
  青島市,簡稱青,別稱膠,被譽為琴島和島城,青島位於中國北方海岸線的中部,西接廣闊腹地,近代因該優越的地理位置而受到重視。1891年清政府駐兵建置,1897年德國租借建設港口和鐵路,青島遂因“一港一路”而興。伴隨城市發展興起的交通、建築、通信、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均在中國佔據重要地位。

歷史文化
  青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道教的發祥地,6000年以前,這裏已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東周時期建立了當時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登臨現位於青島膠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隊由琅琊山起航東渡朝鮮、日本。漢武帝曾在現位於青島市城陽區的不其山“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膠州灣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設立明堂9所。至清朝末年,青島已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市鎮,昔稱膠澳。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調登州總兵章高元移駐青島口,標誌着青島市建制的開始。青島設置後,清軍即在此修築炮台,至今仍留有青島山炮台遺址。“一戰”結束後,1919年英、美、法等國在巴黎召開“和會”,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將青島的主權和山東的權益一概交給日本,於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為紀念該運動,青島修建了五四廣場,該廣場現已成為了青島的新標誌。

世界著名的沿海城市文化 第5張

連雲港
  連雲港,簡稱“連”,古稱“海州”,江蘇省省轄市。因面向連島、背倚雲台山,又因連雲港港,得名連雲港。連雲港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長江三角洲北翼,江蘇省東北部,山東丘陵與淮北平原結合部。東臨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西與山東臨沂市和江蘇省徐州市毗鄰,南與宿遷、淮安和鹽城相連,北與山東省日照市接壤。

歷史文化
  連雲港市坐落在魯中南丘陵與淮北平原的結合部,是隴海鐵路的終點,其東臨黃海,並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連雲港市在古時稱為鬱洲、海州,到民國時改為連雲市,建國後稱為新海連市,別稱“港城”,在1984年,被設為我國首批沿海開放的14座城市之一。在我國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中,連雲港市有着悠久的歷史且文物古蹟較為豐富,自古就有“東海第一勝境”的美譽,是全國49個重點旅遊城市以及江蘇省3大旅遊地區之一。連雲港市獨特的城市風貌及旅遊景觀,造就了這裏的山、海、島、港相得益彰,渾然一體的秀美景觀。現今,連雲港之夏、西遊記文化旅遊節的影響也不斷擴大,使連雲港市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文化藝術名城。

傳統風俗
  在連雲港地區至今仍保留着許多傳統的風俗。民間不論男女,到12歲時如果沒人作媒提親或訂婚,家長們就開始着急,在臘月三十晚上接灶爺的時候,男孩的話要用燒火叉向鍋塘內搗動同時會説:“戳鍋腔搗鍋洞,今年婚姻動,説個花媳婦,灶老爺面前多上供”,並且要連説七遍。女孩的話就比較害羞,要由母親代勞,但是與男孩所説的內容基本相同,只是要加上祈婚人的名字並改“花媳婦”為“小女婿”。在每年三月三的早晨,女孩們會拿自己用梭蟹背殼或大烏賊背骨所製作的小船到通海山澗的上游,使船順水流至海邊,此船如被男青年撿到就會憑此信物到女方家提親,如果女方辨明信物果然為自制,那麼親事就成了,這種求偶的方式已逾千年,稱為這裏的一大風俗。

傳統曲藝
  蘇北大鼓的原名為“宿遷大鼓”,民間俗稱為“説大書”,是一種民間傳統的地方曲種。廣泛流傳於蘇北的宿遷、徐州、連雲港甚至山東等地。其發展至今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根據史料的記載以及實際考證,蘇北大鼓形成於清朝初年,並主要受到北方梨花大鼓的影響。在其成形以後,迅速發展到蘇北大部分地區,到清朝末期的時候,由於所處地域的不同,蘇北大鼓出現了不同的唱腔、師傳和藝人,那時就已經形成了張、沙、楊等十大門派。蘇北大鼓的發祥地由於處在南北方的過渡地帶,所以在鼓板演奏和説唱技藝上,有着區別於其它鼓書的特殊內容,以演唱歷史故事的鼓書內容為主。

世界著名的沿海城市文化 第6張

上海
  上海(Shanghai),簡稱“滬”,有“東方巴黎”的美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擁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歷史文化
  “海派”一詞是20世紀20年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創造,用於批判當時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種文風,海派的對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徵着申國兩種風格迥異的文化。京派是傳統的,海派則是叛逆的標新立異、中西結合的產物,充滿濃郁的商業色彩和民間色彩。1843年開埠以前上海從屬於江南文化,並淵源於長江流域江浙的古吳越文化。海派文化傳承了吳越文化的親水性特徵,以及其敏感和細膩。對其他文化體現出一種寬容的姿態,善於接受新鮮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點。

開埠後大量自南而來的浙江人和自北而來的江蘇人構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羣。吳越文化大膽開放的冒險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邊精神構成了海派文化的開創性特徵。之後西方文明又於此首先登陸華夏大地,上海由一個小鎮迅速蜕變為全國的商業經濟重心,中西大匯融的海派文化隨之漸趨形成。

上海文化在外來文明和中國傳統文明之間,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間呈現出開放的姿態,敢於打破成規,鋭意革新,廣採博納,“海納百川,兼容幷蓄”成為海派文化的精髓,並體現於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温州
  温州,浙江省轄地級市,簡稱“甌”;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温州歷史悠久,有2000餘年的建城歷史。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南有吳川,北有温州”享譽全國。地理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陸域面積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下轄3個市轄區: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面積1187平方公里;6個縣:永嘉縣、洞頭縣、平陽縣、文成縣、泰順縣、蒼南縣;代管2個縣級市(瑞安、樂清)。

世界著名的沿海城市文化 第7張

歷史文化
  遠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這裏繁衍、生息。温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境內,是為温境建縣之始。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温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温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温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温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温州區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温州地區和温州市合併建立温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温州歷代人材輩出,在學術、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在我國學術史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了"南戲"這種民間戲劇形式。南宋熙祐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兩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傑出人才。

福州
  福州,別稱榕城、三山、左海、冶城、閩都,簡稱“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的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的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户,同時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從宋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產生進士、狀元和兩院院士最多的中國城市之一。

世界著名的沿海城市文化 第8張

福州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時期,福州先民就創造了殼丘頭文化、曇石山文化。福州民風淳樸,文化昌盛,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早在三國兩晉時期,嚴高、虞願、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推廣中原文化。唐開元年間,福州就設立書院廟學。韓愈曾稱讚:“閩越有長才、秀民通文書,與上國齒”,認為福州文化水準可與京都長安相媲美。宋代,福州教育、文化更為發達,有着“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讀書聲”的盛況。

當時福州開設的巢經樓是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石鼓書院亦被稱為海內四大書院之一。明清以來,福州更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彙集地,“開一代風氣之先“的名人燦若繁星。據不完全統計,歷代福州籍進士達4100多人,其中文狀元16人,武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府州前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永泰縣七年連中三個狀元,宋嘉定元年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都是福州人,皆為中國科舉史上所絕無僅有。

廣州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廣東省省會,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東江、西江、北江交匯處,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中國南海。廣州對外貿易發達,得益於良好的地理位置,廣州自秦漢至明清,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漢武帝時期,即有中國船隊從廣州出發,遠航至東南亞和南亞諸國通商貿易。到明清時期,廣州更是特殊開放的口岸,較長時間內曾是全國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

歷史文化
  秦朝以前,在新石器時期原始文化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土著文化。秦統一嶺南後,中原漢文化不斷南傳,與本地文化交會融合,形成了廣州古代文化。宋代是廣州城建設的繁榮時期,當時廣州已成為中國對內對外的貿易中心,隨着幾次中原人口大南遷、外國商船往來、外國的宗教文化等進入,廣州文化出現興盛的景象。明、清兩代,為廣州文化發展的高峯期,奠定了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化基礎。以文學方面有重要成就,而詩壇則尤為隆盛:有號稱“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及“嶺南三家”的詩社,形成了“嶺南詩派”。藝術方面粵劇逐漸形成。鴉片戰爭後,西學源源不斷傳入中國,作為對外開放港口的廣州其文化也深受影響。

1980年代開始,廣州開始大量接觸香港電視,香港文化在廣州以另一種模式演繹。1990年後,廣州作為不設防城市,外地人明顯越來越多,同時中央的推普工作在廣東深化,本地廣州話環境不斷萎縮。另外,大眾逐漸遠離傳統粵劇、講古等的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