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江西文化知識大全

説起江西,我們每個人可能立馬想到的是“魚米之鄉”。江西是一個非常有歷史以及擁有自己特色的一個城市。他們的語言文化以及他們擁有的一些物質遺產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那麼,大家知不知道江西的城市文化嗎?
  接下來,就隨着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城市文化】江西文化知識大全

江西轄區歷史:
  江西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商朝時期,江西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一致。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縣,下轄18縣,所轄地域與今日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江西屬揚州刺史部。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設江州,治所南昌,後遷至潯陽郡(江西九江市),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州37縣。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江西屬於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增為15道,屬江南西道,其監察區下轄8州,治洪州(南昌市)。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958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初設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轄13路、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13府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

書院文化
  “江西書院甲天下。”江西是古代書院的起源地,唐代德安義門東佳書院和高安桂巖書院是中國設立最早的書院之一。宋代白鹿洞書院名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華林書院延四方講席,鵝湖書院首創學術自由爭辯之風,白鷺洲書院以人才輩出、延續辦學800年而着稱。
  在明代1239所書院中,江西地區就有238所,佔五分之一。據清光緒《江西通志·書院》記載,江西書院達526所。有學者根據其他各種史籍、志書、筆記、碑刻統計,認為江西古代書院足有千餘所之多,迄今保存較完整的仍有85所。

地方文化:
  贛文化
  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子系統。經長期發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構成層次豐富、脈絡清晰的網絡。贛文化包含了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袁州文化、贛南客家文化等諸多子系統。其銅文化、瓷文化、書院文化、禪道文化、蘇區文化、文學、藝術、哲學等,各自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系統,它們對中華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進作用。

臨川文化
  臨川文化是以江西臨川為匯合中心,人文、風物、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醫理、學術、宗教、民俗、體育、語言、建築、美食等實行向性組合,而形成獨具特色,自有特徵,承上啟下的區域文化。臨川文化背景下誕生了宰相詞家晏殊及其兒子晏幾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醫學家陳自明,地理學家朱思本,着名的戲劇家湯顯祖等歷史文化名人。

廬陵文化
  廬陵文化以廬陵古治屬為核心,輻射而涵蓋現今吉安市十餘縣(區)及周邊市區的區域性文化。廬陵文化源於七千年前的青銅文化,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而着稱於世。“一門六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佈政,百步兩尚書”、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至今仍傳為佳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永樂大典》主纂解縉、宋代大文豪楊萬里、中國着名數學家王梓坤、中國探月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南宋愛國名臣胡銓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知名學者先後孕育或誕生在這裏。

贛南客家文化
  贛南客家人的進取精神、鄉土意識和淳樸務實精神孕育了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盛唐詩人綦毋潛、北宋名醫陳恕、宋代詩人曾幾、散文家魏禧、孫中山先生的先祖孫勰,以及革命年代叱吒風雲的將軍古柏、肖華等名人。贛南600餘幢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客家民俗文化包括山歌、贛南採茶戲、東河戲流傳至。

方言文化:
  贛方言 古稱傒語,習稱贛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60多個縣市。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吉安三地區的各縣市;上饒、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贛州地區的、石城、寧都、興國、於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

客家方言
  習稱客家話,主要分佈在江西的南部(除贛州城區、信豐城區外的其他贛南地區),其他分佈在吉安南部,撫州南部,以及贛西北的銅鼓,修水、武寧、萬載。但贛州市區及個別城鎮因其方言(屬西南官話)和民居形式(屬客家民居)與和縣客家方言的土木混合結構為主的民居不同。

吳方言
  習稱吳語,主要通行於上饒市區、上饒縣、玉山縣仙巖鎮、廣豐縣。

徽方言
  習稱徽州話。主要通行於上饒市婺源縣及其周邊鄉鎮。

其他
  少數民族語言有瑤語,在全南縣,人口約200人,説瑤語和當地的客家話。江西的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是畲族,不説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只説當地的漢語方言。

戲曲文化:
  明初形成的弋陽腔是南戲高腔源頭,演變成京劇、川劇等40多種戲曲。明代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代表中國古典戲劇最高水平,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清代蔣士銓稱乾隆間第一曲家。江西因盛產茶葉在清中期逐漸形成的採茶戲。民種類豐富,有號子、漁歌、山歌、小調、燈歌等,以興國山歌最為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