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戲文化的“活化石”-粵劇

粵劇是漢族戲曲之一,也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着粵語華人的移民以及對於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粵劇也被組織肯定,並且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麼,大家對於粵劇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廣東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廣東大戲文化的“活化石”-粵劇

粵劇溯源
  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粵劇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

粵劇的幾大表演方式
  自報家門:戲曲中主要人物出場時的自我介紹。它由打引、定場詩、坐場白組成。

打引:是劇中主角第一次上場時,半念半唱一些韻文結構的詞句,這叫打引。它簡單地自敍心情、處境、身份、經歷、性格,抒發志趣、抱負、情緒。

定場詩:當角色唸完“打引”以後要念的四句詩,為定場詩。內容大半是介紹劇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坐場白:主要角色唸完打引、定場白以後所念的一段獨白。內容是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身世、經歷、心理等。

跑龍套:龍套是指戲曲中扮演士兵、伕役、宮女等隨從人員,因穿特殊形式的龍套衣而得名。“跑龍套”就是扮演這些角色的意思。

説白:説白可以分為獨白及對白,意思是演員把台詞念出來,當中又可以分為押韻及不押韻。押韻的包括詩白、口古、白欖及韻白。不押韻的有口白、鑼鼓白、引子白及浪裏白。引子白,又稱打引,是演員出場時候所説的話,説完便拉腔演唱。譬如《三孃教子》中,三娘出場念打引:“秀水不留空賺地,浮雲無雨枉遮天”。

武打:粵劇中的武打場面被稱呼為武場。由於武術家雲集在嶺南一帶,流派眾多,有洪拳、儒拳、蔡拳、岳家教等,其中以詠春拳、蔡李佛拳、洪拳比較着名,所以在武場中使用的傳統嶺南武功注重坐功、打功、拳術、器械對打、高台功夫、絕技,以近距離對打為主,強調力量。自從薛覺先從京劇引入北派功夫,強調大開大合,以遠距離對打為主,加強了舞台上的觀賞美感。

粵劇代表人物——紅線女
  談粵劇必談紅線女。海內外的廣府人都知道,哪裏有粵語,哪裏就有紅線女的“紅派”曲腔。紅線女從藝六十年,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紅線女獨有的以聲帶情、爐火純青的唱腔藝術塑造了一個個光彩奪目的舞台形象——王昭君、李香君、劉胡蘭、焦桂英、崔鶯娘……在粵劇史上留下了絢麗篇章。

由於粵劇繼承了民間傳説、京劇、崑劇等着名劇目,加上近年來所創作的劇目,使着名粵劇非常豐富。同時,由於部分劇目受到非常喜愛,隨着新媒體的誕生,這些着名粵劇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話劇,甚至音樂劇。近年來,粵劇已成為粵族同人鄉音互通、情性互達的一條紐帶,在異國他鄉,喜歡粵劇的人們也習慣用這種吹拉彈唱的藝術方式來宣泄自己的鄉音鄉情,寄寓自己對廣東文化的依戀。同時,在提倡弘揚民族文化的年代,隨着人們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粵劇的市場價值勢必將越來越大,甚至可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文化商業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