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現代名人大搜集

湖南是中國19世紀中葉以來名人輩出的省份,特別是政治軍事方面的人才之多,居全國之冠。中國這部近現代史,若沒有湖南人,估計遜色不少,甚至無從談起。那麼,現在就有小編為大家蒐集史上最全的湖南現代名人,僅供大家參考,以便了解湖南文化。

湖南現代名人大搜集

近代以來,湖湘人才以聯袂而起、結羣而強著稱於世。先後湧現六大影響中國政治進程的人才羣體:以陶澍、魏源、賀長齡等為代表的經學主變派;以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為代表的理學經世派;以譚嗣同、唐才常、沈藎、楊毓麟、熊希齡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黃興、蔡鍔、陳天華、宋教仁等為代表的資產階段革命派;以譚延、楊度等為代表的君主立憲派、以及以毛、蔡、何叔衡等為代表的新民學會派。

各個人才羣體內的成員,在政治上、學術上觀點比較接近,相互間交往密切。這一茬又一茬的人才羣體在中國近代社會舞台上扮演了各自的角色,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在十大元帥、十位大將和57位上將中,湖南籍的元帥有3人、大將6人、上將19人。以“燦若羣星,輝映神州”來形容這一人才集中的情況實不為過。

1921年7月中國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時,13名代表中有4名是湖南人,即毛、何叔衡、李達(零陵人)、周佛海(沅陵人,後叛黨)。這13名代表代表着全國50多名黨員,而這50多名黨員中,湖南籍的又佔了近20名。他們是毛、何叔衡、彭璜(湘鄉人)、賀民範(邵東人)、李達、李啟漢(江華人)、李中(雙峯人)、何孟雄(酃縣人)、鄧中夏(宜章人)、周佛海、繆伯英(長沙人)、羅章龍(瀏陽人,後分裂黨)。

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朝,湖南是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的省份。當時大批的青年投身革命隊伍,有的前往黃埔軍校,黃埔一期的645位學生中,湖南籍的有180多人;有的參加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屆講習所中,湖南籍的有36人;還有的參加廣州政治講習班,該講習班的416名學生中,湖南籍的有384人。1927年初湖南有組織的工人已達40萬人,同年7月湖南農會會員已達600萬人,佔全國農會會員人數的一半。

1927年秋收起義後,在建立井岡山、湘鄂西、湘鄂贛、湘贛、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中,湖南籍的軍事、政治人才數不勝數。抗戰爆發後,清華、北大、南開遷至嶽麓山下,合而為一,名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京津學者雲集,帶動了後來湖南一批又一批青年奔赴延安,僅1939年湖南分赴延安的就有5批多達100人。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在以湖南大學為中心開展羣眾性的愛國民主運動的同時,湖南不少青年奔赴解放區,有的則配合南下大軍開展游擊戰,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45年在延安召開的“七大”會上,選舉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44人中,湖南籍的就有13人,即毛、劉(寧鄉人)、任(汨羅人)、林伯渠(臨澧人)、李富春(長沙人)、李立三(醴陵人)、羅榮桓(衡山人)、賀龍(桑植人)、蔡暢(湘鄉人)、彭德懷(湘潭人)、滕代遠(麻陽人)、徐特立(長沙人)、譚震林(攸縣人),佔總數的29.5%;候補中央委員33人中,湖南籍的有10人,即黃克誠(永興人)、王首道(瀏陽人)、譚政(湘鄉人)、劉先勝(湘潭人)、粟裕(會同人)、王震(瀏陽人)、宋任窮(瀏陽人)、張際春(宜章人)、陳賡(湘鄉人)、肖勁光(長沙人),佔總數的30.3%。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產生了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63名領導人中,湖南籍的有11人,即毛、劉、賀龍、李立三、林伯渠、彭德懷、羅榮桓、徐特立、蔡暢、李燭塵(永順人)、程潛(醴陵人)佔總數的17.5%。

湖南現代名人大搜集 第2張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授勛,在所授予的10位元帥中,湖南籍的有3人,即彭德懷、賀龍、羅榮桓,佔總數的30%;在所授予的10位大將中,湖南籍的有6人,即許光達(長沙人)、陳賡、肖勁光、黃克誠、粟裕、譚政,佔總數的60%;在所授予的55位上將中,湖南籍的有19人,即王震、鄧華、甘泗淇(寧鄉人)、朱良才(汝城人)、蘇振華(平江人)、李濤(汝城人)、李志民(瀏陽人)、李聚奎(安化人)、楊勇(瀏陽人)、楊得志(醴陵人)、肖克(嘉禾人)、宋任窮、宋時輪(醴陵人)、陳明仁(醴陵人)、鍾期光(平江人)、唐亮(瀏陽人)、陶峙嶽(寧鄉人)、傅秋濤(平江人)、彭紹輝(湘潭人),佔總數的34.5%。

在所授予的175位中將中,湖南籍的有45人,即丁秋生(湘鄉人)、王紫峯(耒陽人)、文年生(岳陽人)、方強(平江人)、方正平(平江人)、孔石泉(瀏陽人)、甘渭漢(平江人)、向仲華(漵浦人)、湯平(瀏陽人)、劉先勝、劉志堅(平江人)、劉轉連(茶陵人)、劉金軒(祁陽人)、劉培善(茶陵人)、劉道生(茶陵人)、楊梅生(湘潭人)、李壽軒(邵東人)、肖新槐(宜章人)、吳信泉(平江人)、何德全(長沙人)、邱創成(平江人)、張震(平江人)、張藩(瀏陽人)、張令彬(平江人)、張經武(酃縣人)、張翼翔(瀏陽人)、陳正湘(新化人)、歐陽文(平江人)、歐陽毅(宜章人)、周仁杰(茶陵人)、周玉成(祁陽人)、鍾赤兵(平江人)、饒子健(瀏陽人)、姚(邵陽人)、晏福生(醴陵人)、郭鵬(醴陵人)、唐天際(安仁人)、唐延傑(長沙人)、曹裏懷(資興人)、彭明治(常寧人)、賴毅(平江人)、廖漢生(桑植人)、譚希林(望城人)、譚冠三(耒陽人)、譚家述(茶陵人),佔總數的25.7%。

在所授予的792名少將中,湖南籍的更達129人(名單從略),佔總數的16.2%。

1956年9月,中央召開八屆一中全會。會上選舉了17名中央政治單位委員,湖南籍的7人,即毛、劉、林伯渠、羅榮桓、李富春、彭德懷、賀龍,佔總數的41%;選舉了97名中央委員,湖南籍的30人,即毛、劉、林伯渠、蔡暢、李富春、羅榮桓、徐特立、彭德懷、陳賡、黃克誠、滕代遠、肖勁光、譚政、粟裕、賀龍、王首道、宋任窮、李維漢(長沙人)、張際春、劉先勝、肖克、鄧華、譚震林、許光達、王震、歐陽欽(寧鄉人)、李立三、陶鑄(祁陽人)、曾希聖(資興人),佔總數的30.9%。

選舉了73名候補中央委員,湖南籍的14人,即楊得志、謝覺哉(寧鄉人)、甘泗淇、帥孟奇(漢壽人)、楊勇、周揚(益陽人)、李志民、蘇振華、廖漢生、章藴(長沙人)、宋時輪、鍾期光、江華(江華人)、李昌,佔總數的19.1%。

總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南人才羣體的興旺景象,超過了前此任何一個時期和任何一個羣體。毛青年時代曾經痛言:“四千年曆史中,湖南人未嘗伸過腰,吐過氣。”應當説到了近代,特別是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南人的腰也伸了,氣也吐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無論如何估價湖南人的貢獻都不為高。

1920年陳獨秀曾提出了要歡迎湖南人的精神,“歡迎他們的奮鬥精神,歡迎他們奮鬥造橋的精神,歡迎他們造的橋比王船山、曾國藩、羅澤南、黃克強、蔡松坡所造的還要雄大精美得多”。應該説陳獨秀的這一預言已經成為現實。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以毛為代表的一批湖南人,他們所造的橋的確要比他們的鄉先輩所造的要“雄大精美”得多。1949年所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湖南的毛親手締造的“橋”。

1971年一位訪華的外國元首如此讚道:“今天,説起中國,沒有人會不提到它的偉大領袖毛。毛領袖的一生經歷實際上也就是新中國的歷史。個人對一個國家的歷史有這麼深刻的影響,那是很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