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中國史: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有什麼關係

中原文化的發源地是河南省,如今的中原文化就是以中原地區河南省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説到中原文化的起源於傳承,可以追溯到史前。發展至今也可以算的上是半部中國史了。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有什麼關係。

半部中國史: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有什麼關係

史前文化
  中原的史前文化,時間久遠、內容豐富、領域廣泛。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崗文化,在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了數百件磨製石器和陶器,在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房址53座,窯穴370座、陶窯13座,以及灰坑、墓葬、甕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特別是出土的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出土的釀酒遺物,被美國人配方複製後,生產出來了9000年前的古酒,引起世界轟動。

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我們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河南也發現了相當豐富的陶器動物浮雕及鼎、罐、壺等文化遺存。

由此可以看出,史前文化在河南發現不只一處,也不只是少數、若干處的幾件歷史遺存,而是連續的、有規模的歷史遺存。這些都充分表明河南在整個史前文明時期都處於領先地位,也足以説明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神龍文化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里。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

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我省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説都是北京故宮裏各種龍形象的祖先。

中原和全國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與龍有關,如每逢喜慶之日舞龍燈,農曆二月二祭龍王、吃龍鬚麪,端午節賽龍舟等。這些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就是龍。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半部中國史: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有什麼關係 第2張

政治文化
  歷史上的中原大地長期是政治角逐、政權更迭、政體演變“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大舞台,發生了難以數計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動,積累了大量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經驗,形成了非常豐富的政治文化。黃帝是公認的先祖,開創了初始的政權制度,建立了國家治理的雛形。

從堯、舜、禹的禪讓制到夏、商、周的世襲制,完成了部落聯盟向奴隸制國家的轉變。之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紛爭、交往與聯盟等政治行為,不斷地推動政體的發展,開啟了封建社會的先河,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封建制度。

從夏朝到宋代3000多年間,河南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先後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幾度形成政治文明的巔峯與輝煌。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就有開封、洛陽、安陽、鄭州四個。中國自古“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由此而來。

聖賢文化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各種文化背景不一樣,崇拜也不一樣,印度崇尚動物,希臘和埃及崇尚神,中國非常崇尚聖賢。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發祥地的中原,湧現出了許多文化聖人,而且名氣很大。

比如,謀聖姜太公、道聖老子、墨聖墨子、商聖范蠡、醫聖張仲景、科聖張衡、字聖許慎、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律聖朱載癱等,他們不僅以其偉岸的人格為人們所敬仰,而且以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深邃的思維,創制了一大批經典着作,成為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不朽豐碑。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闡述了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發行量僅次於《聖經》。

墨子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的觀點,莊子提出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韓非子提出的以“法”為中心、“法、術、勢”三者合一的統治思想,都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也在普通民眾中產生巨大影響。

半部中國史: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有什麼關係 第3張

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祖籍是河南,而且孔子講學、遊説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峯,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

道家思想的老祖宗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長期生活與活動在河南,《道德經》就是在河南寫的。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子,也是河南人。總的來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達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不僅隱含着“日新”的變革進取精神,而且也體現了友好共處、嚮往和平的精神境界。

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並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西方許多傑出人物如伏爾泰、狄德羅、托爾斯泰、布萊希特都曾受到《道德經》的影響。托爾斯泰直至暮年還在閲讀《道德經》,他説孔子、孟子對他的影響是大的,而老子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

名流文化
  名流是一個以聖人為頂峯的特殊社會羣體,也就是説,聖人肯定是名流,但名流未必是聖人,名流的外延要遠大於聖人。名流以其文化素養、文化格調和文化創造影響着社會,形成一種社會文化效應和文化風尚。中原歷史名人輩出。據統計,在二十四史中立傳的歷史人物5700餘人,其中河南籍的歷史名人為912人,佔總數的15.8%。

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河南居兩成。在中原名流中,既有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也有社會賢達和社會名士,如縱橫家張儀、蘇秦,兵家吳起,政治家子產、李斯、張良、晁錯、司馬懿、姚崇、趙普等等。

堯舜時代的賢士許由,堅辭帝堯的禪讓,被奉為隱士的鼻祖。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當時主要在河南焦作一帶活動,其中阮籍、阮咸、山濤、向秀都是河南人。這些名流對社會歷史進程或者社會風尚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

半部中國史: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有什麼關係 第4張

英雄文化
  河南是一片仰慕英雄、產生英雄的土地,也是熱愛英雄、造就英雄的熱土。中原兒女在歷史的長河中譜寫的英雄譜,如燦爛畫卷,光耀神州。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歌頌英雄的神話傳説,都產生流傳在河南。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是河南登封人。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是河南虞城人,其義舉令世人讚歎不已,甚至美國人也將其英雄故事搬上銀幕,全球傳播。河南鄧州人、唐代名將張巡在抵禦叛軍中,堅守睢陽,“守一城,扞天下”,被後人奉為神靈。宋代的包拯權知開封府,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不畏權貴、懲惡揚善,成為世人景仰、萬代傳頌的“包青天”。南宋愛國將領岳飛是河南湯陰人,其“精忠報國”的壯志、“還我河山”的吶喊、“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豪情,一直激勵着中華兒女抵禦外侮、報效祖國。這些英雄們,歷來都是人們尊崇、歌頌的對象。這是一種不尋常的文化現象。

農耕文化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

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穫,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

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着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説,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半部中國史: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有什麼關係 第5張

商業文化
  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也就是第一個用牛車拉着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

第一個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貢,是河南浚縣人,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范蠡,是南陽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是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此外,中原還產生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一。

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佈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税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shizhang”。

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着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歷史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冶鑄技術和工藝不僅達到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水平,就連現代人也歎為觀止。三門峽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華夏第一劍”。

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為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河南人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現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鈞瓷色彩繽紛,汝瓷古樸典雅,不僅都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

常言道,“家有財產萬千,不如鈞瓷一件”,就説明了這個道理。被譽為“科聖”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説”,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宇宙理論”先進得多。

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恆星自行”的觀點,他與同行們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線實測活動,因此而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發明的。

半部中國史: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有什麼關係 第6張

醫學文化
  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藥手段而着稱於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藥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編着的《黃帝內經》至今仍是中醫學工作者必讀的指導性醫學着作。

東漢南陽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兼備的中醫經典專着,被譽為“中國醫方之祖”。洛陽龍門石窟的“藥方洞”,保留有北齊時期完整的中醫藥方118個,治療的病種達37個。這些藥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

北宋都城開封設有“尚醫局”、“御藥院”、“藥密庫”、“太醫局”、“翰林醫宮院”等機構,設置之全在當時首屈一指。在“醫宮院”放置的製作精細的“鍼灸銅人”,成為世界鍼灸醫學發祥地的象徵。可以説,中醫藥文化起源於中原,中醫藥大師薈萃於中原,中醫藥文化發達於中原,中醫藥巨着誕生於中原。

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也是中華文明的顯着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説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

傳説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範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説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着;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範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着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生在這裏。

半部中國史: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有什麼關係 第7張

詩文文化
  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尚書》,是經過東周洛陽的史官整理成書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屬於今河南省境內的作品有100多篇,佔總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

魯迅説過,在秦代可稱之為作家的,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漢魏時期,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説。洛陽賈誼開騷體賦之先河,張衡《二京賦》則為漢大賦之極品,賈誼、晁錯將西漢政論推向巔峯。漢魏時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蠫、應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賦》名動天下,留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

宋詞的故鄉在開封,“梁園文學”的主陣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東晉以後,河南大族南遷,以謝靈運的山水詩、江淹的抒情賦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動了江南文學的繁榮。唐代最着名的三大詩人中,河南有其二。

“詩聖”杜甫是河南鞏義人,他以沉鬱頓挫的筆鋒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滄桑鉅變,其詩歌被贊為“詩史”;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鄭人,他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篇。

“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達到了中國散文的高峯。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躋身於着名詩人之列。

宗教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儒、釋、道“三教合流”,其中“釋”(即佛)、“道”都屬於宗教文化,其繁榮發展都與河南息息相關。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被奉為鼻祖的老子李聃是河南鹿邑人。登封中嶽廟是歷代皇帝祭祀中嶽神的地方,是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羣之一。

濟源的王屋山為道教“十二洞天”之一,是唐代着名道長司馬承禎攜玉真公主出家修道的地方。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就在河南洛陽。洛陽的龍門石窟是佛教三大藝術寶庫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推動佛教信仰大眾化的淨土宗祖庭就在開封相國寺。標誌着佛教文化中國化初步完成的“禪宗”,其祖庭就在嵩山少林寺。在佛教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鼎鼎大名的玄奘法師,是河南偃師人,也是《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典型代表也在登封嵩山腳下。

半部中國史: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有什麼關係 第8張

民俗文化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西周時期在中原形成的婚儀“六禮”,逐步演化為提親、定禮、迎娶等固定婚俗,並延續至今。

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歲時風俗,如春節祭灶、守歲、吃餃子、拜年,正月十五鬧元宵,三月祭祖掃墓,五月端午節插艾葉,七月七觀星,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等,大多起源於中原,並通行全國。

中原民俗還創造了民間的生活形態和藝術品,太昊陵廟會、洛陽花會、信陽茶葉節、馬街書會、開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間節會至今不衰,開封的盤鼓和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南陽玉雕、濮陽和周口的雜技等民間藝術享譽中外。

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廣泛影響了周邊地區乃至華夏和世界華人族羣。比如飲食方面,廣東人在豆腐上挖個洞,填滿肉餡,蒸熟後食用,其實就是客家人從中原帶去的吃餃子風俗的變異。中原民俗的廣泛影響可見一斑。

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説,形象地表明瞭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奇,幫助戚繼光抗倭立功的光輝業績,使少林寺遐邇聞名,成為中華武術的薈萃之所、流播之處、發揚光大之地,使“少林”成為中國武術的品牌,成為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

河南温縣陳家溝人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剛柔並濟為特徵,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已推廣到五大洲,成為上億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係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佔38%;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

近年來,我們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