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世國寶之東漢銅奔馬

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在這上下五千年的長河中,留下了許許多多文物,成為了後代研究歷史的寶貴借鑑,它們的價值和意義是無可取代,讓人由衷讚歎過去的歷史文化。那麼,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十大傳世國寶之馬踏飛燕。

中國十大傳世國寶之東漢銅奔馬

東漢銅奔馬
  東漢銅奔馬,別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東漢銅奔馬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銅奔馬微微地偏向一側的頭高昂着,前面頭頂的鬃毛和後面的馬尾一致向後方飄飛,渾圓的軀體呈流線型,四肢動感強烈,三蹄騰空,右後蹄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

東漢銅奔馬在動態飛揚下站立的實際問題。在壁畫、畫像石等同類馬匹造型中並沒有看到類似的做法。因為壁畫、畫像石是在二維或近於二維上實現,沒必要節外生枝。而在雕塑中則是出於現實需要,東漢銅奔馬是一件在三維空間中展開的有體積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動感強烈,呈三足騰空之勢,如果與壁畫採用同樣的方法,則不可能使奔馬保持平衡。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鳥形底座以固定,解決了這一現實問題。

它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合平力學原理,又使奔馬的輕盈和物體的穩定雙雙得到完美的解決,這正是它的高超之處。具體而言,鳥形底座平,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鳥的頭、雙翅、尾呈現伸展狀,增大了穩定性,這道理正如三角支架。所有這些,使馬的重心通過足踏于飛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穩,構思之精巧無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