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新節,侗族的傳統節日

侗族文化在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最具色彩。侗族的節慶豐富多彩,保留着從古代流傳至今的文化習俗,它向人們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更是一種繼承與發揚,不忘本的精神。那麼,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最具色彩的侗族的傳統節日吃新節。

吃新節,侗族的傳統節日

簡介
  侗族節日以侗年最為隆重,其次是一年一度的吃新節。亦稱“新米節”。“吃新節”是侗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盛行於南北地區,各地吃新節的時間和儀式雖不盡同,但不同的形式,共同體現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吃新節不公是祭祖節,也存在着農事豐慶的複合內容。

北部地區
  北部地區,有些村寨以農曆六月交小署後的第一個“卯”日為“吃新節”,有的則在七月“寅”或“卯”日舉行“嘗新”儀式。過節之前,由家族中的婦女依長房二房的順序排列到河邊將竹筒、水桶、粽粑葉、幹蕨菜、糯米、高粱等物洗淨。回家將蕨菜、糯米、高梁與鹽巴拌勻醃入壇中備用,並用剛從井裏擔來的“新水”泡糯米蒸熟釀製甜酒。這天宴食以魚為菜餚,還燉一鼎罐不放鹽的包穀和瓜菜。

節日那天,火塘邊的方桌上擺着滿盛糯米飯的長凳,飯上蓋四張雲南葉(接骨丹),桌邊置一長凳,凳上按一定距離給各房擺若干張雲南葉。葉上放一堆糯米飯。並加三節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魚,兩碗煮爛的瓜菜和兩碗甜灑,以及幹蕨菜拌和糯米、高粱製成的醃菜。旁邊放上一雙實心竹製的新筷子。擺放完畢,開始祭供祖先,先由年齡最大者燒香化紙祈禱祖先英靈。品嚐各種飯菜,接着,按各房長次的順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共同祭祖宗。

南部地區
  南部地區吃新節,有的在六月十二,還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從江的侗族吃新節多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前一天,由婦女們到河邊將炊具洗淨。席上的菜餚以魚為主,筷子全是以山上剛砍來的實心竹所制,並以未出穗禾苞或用筍殼葉包成的糯米飯表示新米飯祭祖先。房屋門一律敞開,以讓祖先英靈同來吃新,凌晨天未亮時,走廊上香燭燈米通明,全家晨宴祭祖。宴罷,男人們便去宰牛備為待客葷菜。敞門待祖習俗反映了古人在節後中的幻覺心理所產生的祖公門現象。

吃新節的慶賀活動,有對唱大歌、鬥牛等,但從江縣的岜扒寨有支侗家人為紀念其祖上遷徙的辛酸,於半夜裏打着火把,揹着行李離開家,摸仿爬山水的儀式。“吃新”是侗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盛行於廣大侗鄉。各地吃新的時間和儀式不盡相同。

客家“吃新”
  福建龍巖連城縣四堡鄉至今仍保留着客家傳統的“吃新”習俗,每年早稻或晚稻收割完後,各村就輪流按照傳統定下的日期品嚐新糧,慶祝豐收。當日前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做米、餈粑或炸米蛋送給外村的親戚朋友品嚐,而當日則要邀請親戚朋友到家裏舉行宴餐,村裏還要舉行演戲、遊神等慶祝活動,以示感謝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年豐物阜。

吃新節,侗族的傳統節日 第2張

侗族吃新節祭祖
  侗族吃新節,祭祖是一項重要內容。這天早上,過吃新節的寨子,殺豬宰牛,殺雞殺鴨,開田捕魚,家家蒸糯米飯。在吃飯之前,全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由家長舉行。“鬥煞苟妹”儀式,即在火爐正面擺放三張紙錢,三個酒杯,把已煮熟的糯米飯、豬肉、雞、魚等各取三點放在紙錢上,接着,燒香化紙,把燒的香紙分成三份,各插在火塘邊和神龕上;一邊念《祭祖吉利詞》,大意是:“尊敬的祖先,今天是吉日,我們家過吃新節,已備有酒、豬肉、魚和糯米飯,請你們先來嘗,我們再後嘗。你們生長在前,我們生長在後。

我們晚輩喊你們,聽到喊聲後,你們要互相邀約,互相轉告,老小都要來,一起到我們家過節。並望你們保佑我們全家安康,人丁興旺,富貴發財,富貴得像千娘八妹,狠得像薛仁貴,雄得像包丞相;保佑我們種糧豐收,種棉成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千年萬代,越吃越有,富貴長久。”祭祖詞有長有短。唸完祭祖詞後,然後全家人統一面朝一方,一般是朝東方轉一下,默默祝願,這樣就可開飯了。為啥要統一面朝一方呢?老人,有一種説法,如果在吃飯之前,全家人東轉西扭,這年田裏的稻穀就會亂七八糟,會減產又不利收割。統一面朝一方,諸事就順了。

侗族吃新節祭祖以外活動
  侗族吃新節,除了祭祖祈禱豐收外,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一般以鬥牛、鬥鳥、演侗戲等形式為多見。侗族多數居住山區,鬥牛娛樂是他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民間流傳的《鬥牛古詞》中曾這樣寫道:“孔明天相號召娛樂,苗、侗祖先湊銀買牛,吹笙鬥牛,樂而忘返。”吃新節這天,人們身着民族盛裝,尤其是姑娘們打扮得極為漂亮,她們穿着自己親手精繡的新衣;小夥子們身着青布侗衣,全寨男女老少來到打牛坪,觀看鬥牛活動。

只見鬥牛場上,人山人海,非常熱鬧。鬥牛結束後,主寨人各自邀約親戚到自家作客。在酒席上,一邊談論鬥牛以及交流生產經驗,傳遞信息;一邊吃飯喝酒,猜拳行令,互相敬酒敬肉,有的猜拳吃酒至深夜。侗族吃新節,既是一次物質交流活動,又是一次廣泛的精神文明活動。侗族人民十分好客,有“人不走不親,橋不走要爛”的説法。

吃新節前,舉行吃新的寨子,殺豬宰牛,家家殺雞殺鴨,開田捕魚,準備煙酒糖等節日所需的東西,主動去請客人來自家做家。吃新節這天,四方八寨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一來預祝當年糧食獲得豐收,二來交談生產經驗,傳遞信息。從而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友好往來,吃新節還給男女青年提供談情説愛的機會。白天鬥牛,小夥子們三五成羣,借看鬥牛機會去找姑娘,相互認識,對姑娘們評頭論足,姑娘們也是如此而來的。晚上,姑娘們和小夥子們則另有一番心意,小夥子們白天與姑娘認識後,晚上,就拉着牛腿琴,來到姑娘窗前對唱情歌,談情説愛,有的通過互相認識,建立感情,結成了終身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