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民族文化,黎族方言文化

語言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標識,正如黎族方言就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符號。黎族上千年的歷史是通過語言來繼承與發展。語言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階梯。黎族方言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藴。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奇妙的民族文化,黎族方言文化吧。

奇妙的民族文化,黎族方言文化

“黎”是他稱,即漢民族對黎族的稱呼。黎族一般都自稱為“賽”,賽是其固有的族稱。黎族內部因方言、習俗、地域分佈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稱呼,主要有“哈”、“杞”、“潤”、“賽”和“美孚”等稱呼。黎族在海南島的歷史有三千多年,秦漢時期南方百越的一個分支“駱越”與黎族有着直接的淵源關係。

據史籍記載,與今天黎族有直接淵源關係的最早名稱叫作“裏”。《新唐書》為宋人歐陽修等撰,故“黎”之稱應以《嶺表錄異》所記載為最早。該書約成於9世紀初,但普遍以“黎”代替“俚”、“僚”,作為專有族稱的則是在11世紀以後。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蘇軾父子謫居海南時的詩文、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趙汝適的《諸蕃志》等着作均以“黎”字一詞稱海南的土着民族。這種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在黎族當中,由於語言和文化特徵的差異,還可以把黎族分為哈、杞、潤、賽、美孚五種方言。每個方言內的土語往往與該方言自稱或峒相適應。

哈方言:哈方言過去作“侾”。但“侾”字過於生僻,意思不明確,故2001年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等單位在編寫大型畫冊《黎族傳統文化》時,決定以“哈”字替代之。並對原周邊漢族將其內部帶有歧視意味的稱呼“四星”、“三星”分別改成“羅活”、“抱懷”。

哈方言在黎族五個方言中人口最多,分佈最廣。歷史典籍中,哈方言有“遐”、“霞”、“夏”等名稱。哈方言主要分佈在樂東、陵水、昌江、白沙四個黎族自治縣和三亞、東方二市,其內部又有許多種自稱。主要有“羅活”、“抱懷”、“哈應”三種稱呼。“羅活”分佈在樂東盆地及盆地邊沿與哈方言其他類型雜居部分,少量還分佈在東方、白沙等地,有羅活、抱由、多港、抱漫、志強、南嘮等自稱,大多是以居住地(過去的峒)命名的。

“抱懷”主要分散在望樓溪中游的千家鎮永益村、福報村等地,在三亞、東方也有少量分佈,人數較少,自稱“抱懷”。“哈應”,又作“哈炎”,在哈方言三個土語中,人數最多,分佈最廣。主要分佈在黎族地區邊緣地帶的三亞、陵水、東方等地,與漢族相鄰或雜居,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

奇妙的民族文化,黎族方言文化 第2張

杞方言:黎語方言之一。主要分佈在海南省的五指山市和保亭、瓊中兩個黎族苗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和東方市的東南部。分通什、塹對和保城3個土語。使用人口約佔黎族總人口的24%。在聲母方面,以通什土語最多,有30個;保城土語次之,有28個;塹對土語最少,只有20個。

韻母以保城土語最多,有126個;塹對土語次之,104個;通什土語最少,只有96個。土語間的聲母和聲調關係密切,通什話的f聲母偶數調在保城也念f聲母時,是偶數調,念v聲母時是奇數調;p、t、k、ts聲母在通什、保城是偶數調的,在塹對分別變成偶數調的ph、th、kh、tsh聲母。輔音韻尾有7個。有6個舒聲調,3—4個促聲調。

潤方言。過去又稱“本地”黎,是漢稱,意思是“土着的黎族”。自稱為“賽”,“潤”是其他方言的黎族對其的稱呼。居住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東部,鸚哥嶺以北的廣大地區。1950年以前,男子結髻在後,下穿“犢鼻褲”,上衣已改漢裝。

婦女文面文身,上衣寬闊,為“貫首式”,筒裙極短。潤方言擅長造型藝術,婦女的織花與繡花,男子的骨刻與木刻,十分精緻美觀。居住在南渡江發源地南溪峒的潤方言過去普遍保留着“上人下畜”的高架船形屋。潤方言內部方言土語相當複雜,主要土語有白沙土語、元門土語。

美孚方言。“美孚”一詞,是其他方言的黎族,尤其是哈方言對其稱呼的漢語譯音。主要分佈在昌化江下游兩岸。美孚方言居住地一般有較寬廣的平地與肥沃的水田。過去男子結髻在後,戴耳環,下穿左右各一塊相掩的黑色短裙,上穿黑色開胸對襟無鈕的短衣。上衣男女無分別。婦女用黑白相間的頭巾纏頭,下穿長及腳踝的長筒裙。文身文面。美孚方言不懂製陶,但擅長紡織和木工。

賽方言。過去稱“德透”黎,又稱“加茂”黎,自稱為“賽”。賽方言人口較少,主要分佈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和三亞市交界的地區。男子已全部改穿漢裝,婦女上衣類似傳統的漢裝,下穿長筒裙。

儘管黎族內部在語言、習俗、服飾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差異,但黎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其統一性是主要的,黎族內部雖有方言土語之區別,但互相之間可以進行語言交流,其中,賽方言與其他方言差別較大。至於文身、婚姻、飲食、居住、宗教信仰等習俗則大同小異,基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