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的藍田瑤族舞火狗的由來

你們知道舞火狗是什麼東西嗎?舞火狗是瑤族的一個節日,狗對瑤族人的養育之恩,驅邪避邪的一個節日,也是藍田瑤族少女們的一種“成年禮”。那麼舞火狗是什麼樣的場面呢?本期的瑤族文化帶你去了解。

獨一無二的藍田瑤族舞火狗的由來

舞火狗的簡介:
  “舞火狗”是居住在廣東惠州市龍門縣的藍田瑤族特有的傳統文化,也是嶺南民族文化發展變遷的一塊活化石。自2006年6月“舞火狗”被選為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後,藍田瑤鄉成功打造出藍田瑤族風情園,其特有的“舞火狗”文化也正在受到遊客關注。

藍田瑤鄉面積為126平方公里,林密山多,瑤族文化根基深厚。在藍田瑤族風情園裏,白褲瑤、八排瑤、山仔瑤、過山瑤、尖頭瑤、平頭瑤、土瑤、紅瑤、苗瑤這些有趣又有特色的稱謂帶給遊客的既有抑制不住的好奇,也有先人而知的滿足。

“舞火狗”在瑤族文化中是獨一無二的,它只屬於藍田瑤。“舞火狗”是為少女成人而舉行的活動,是少女的成人禮。少女長到16歲,就要給少女舉行成人禮了,一年一次,舉辦到18歲。少女的成人禮,母親都是要給少女盛裝打扮的,頭上要戴斗笠,斗笠上插滿了香;手、腰、腳3個部位包滿了黃姜葉。拜祠堂、拜菜地,到各家各户拜灶神,之後來到已架起篝火的開闊地上,舉行儀式,做代代沿襲下來的傳統動作,然後舉着火把,圍着篝火跳起舞,唱起歌。圍着火跳舞,叫“舞火狗”,舞中唱的歌叫火狗歌。研究者説,少女的成人禮裏反映了藍田瑤族人的狗崇拜、火崇拜、月崇拜、處女崇拜。

“舞火狗”的日子是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載歌載舞、熱熱鬧鬧的“舞火狗”儀式結束了,大家會簇擁着這位少女來到河邊,把她手、腰、腳上驅邪辟邪的黃姜葉取下來,丟到河裏。黃姜葉丟到河裏的那一刻,就表示少女已經成人了。

舞火狗節是廣東省龍門縣藍田一帶瑤族同胞的節日,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南方民族大都崇拜火神,感謝狗對瑤族人的養育之恩,驅邪避邪。

舞火狗“既是舞蹈,同時又是一種特殊而神聖的儀式,它是藍田瑤族少女們的一種”成年禮“。每個少女要參加2到3次的”舞火狗“,方能向族人宣示自己已經成年,進入談婚論嫁的行列。由此在特定的”團圓節“上,以少女為主體形成了社會性的羣體活動,從而形成了藍田瑤族獨具特色的”舞火狗“民間舞蹈。

【節日來源】
  舞火狗,源自藍田瑤族對狗的崇拜。藍田瑤鄉世代與狗和睦相處,相傳瑤族峒主年幼喪母,其父用母狗奶水把他養大。因此,狗對瑤族有育人之恩,舞火狗也是圖騰崇拜的表現形式。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這裏村寨舉行舞火狗活動,據當地老人講,舞火狗至少已有三百年曆史。舞火狗既是藍田瑤族一種祭祀活動,也是一種特殊的禮儀,每個瑤族少女至少要參加兩三次舞火狗才能談婚論嫁,所以,舞火狗也是瑤族少女的成年禮。

獨一無二的藍田瑤族舞火狗的由來 第2張

【服飾道具】
  舞火狗的服飾道具主要為線香、竹笠、黃姜葉、山藤。黃姜葉是瑤民祖先的服裝,用黃姜葉表演就是為了紀念先人生活的艱辛。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白天,各村婦女就要上山採摘黃姜葉,為晚上的舞火狗作準備。姑娘們都是村裏的未成年少女,她們要在長輩的幫助下捆紮服飾,完成”火狗姑娘“的扮演工作。

【活動內容】
  舞蹈以”叩拜“為主,反覆吟唱古樸歌謠,禮畢與意中人對歌。

”舞火狗“活動有一種古樸美貫穿始終,而禮畢後與意中人的對歌給少女們增添了快樂。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晚上,未婚瑤族姑娘飯後集中,由年長”有福分“的婦女給她們捆上黃姜葉、山藤,戴上四方插着香火的竹帽,扮演”火狗“。

村裏長者在祠堂供奉先祖後,少女們先在祠堂叩拜,再到村裏地塘(曬場等),圍着地塘舞拜幾圈。這期間,少女們邊舞蹈邊反覆清唱着旋律古老、悠揚的歌謠,之後的各種舞拜儀式也是如此。地塘舞拜後,少女們唱着歌穿道過巷到村裏每户人家的廚房進行灶台舞拜,再接着到各户的菜園舞拜,祈願蔬菜長得茂盛。最後,各村的火狗隊彙集在一起,似一條長龍蜿蜒遊舞到村外河邊,活動開始達到高潮。

抵達河邊後,少女們將身上捆紮的黃姜葉、竹帽、香火等全都扔到河裏去,然後用河水濯洗手腳,象徵沐浴全身,祛除病邪,並相互潑水嬉戲。在整個活動中,鞭炮聲不時響起,燃放鞭炮為之助威的是男青年。他們到達河邊後會守候在河岸,等待少女們濯洗手腳上岸後,就選擇自己的意中人,兩相對歌至天明。

傍晚,姑娘們先在宗祠裏奉上狗糧袋,點燃香火,從大門行至祭台前祭拜祖先,感激先人的恩德,祈求風調雨順。祭拜之後,姑娘們列隊來到坪地開始表演舞火狗,少女們圍着坪地邊舞邊唱。結束坪地的舞蹈,她們再到各家的灶塘石祭拜,祈求火種長存。接着她們還要祭拜菜園,祈求蔬果繁茂,三餐無憂。推薦:瑤族獨特的風俗文化“瑤族砍牛”

祭拜結束後,姑娘們要穿過長長的巷道,經過曲折的田埂,走向村旁的溪流,將身上配戴解下棄於流水中,以示驅逐瘟疫,保佑健康,再洗淨手足,準備參與一年一度的對歌比賽,這是年輕人以此大膽求愛、展示自己魅力的最佳時機。舞火狗時,男青年點燃鞭炮,為姑娘們的舞蹈相呼應,現在他們又來到村頭與姑娘們隔河相望,他們唱起古老的情歌,表達彼此心中的愛慕之情,兩岸歌聲此起彼伏,一來一往,好不熱鬧。

當天,各村的未婚女青年上山採來藤條和黃姜葉,各家都準備好香火。晚上,全村寨的姑娘們在手臂,腰和腿上用藤條纏滿姜葉,頭戴斗笠。年長的婦女在姑娘們身體的這些部位點上香火,列隊先向村中的峒主爺和祖先叩拜,然後舞蹈。拜畢再穿街走巷到每一户人家向灶王爺行禮,如果途經菜園,還要繞園一週。

最後到村外的河邊,將身上的藤、姜葉和香全扔進河裏,姑娘們就到河裏洗手洗腳,同時潑水嬉戲。如有鄰村姑娘,場面就更熱鬧。青年男子只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們玩夠後,男女開始對歌。按當地習俗,姑娘必須參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動,才能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