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特色小吃,獨一無二的美食

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色美食,這些特色美食不僅僅是滋味鮮美獨特,還具有豐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內涵。在羌族也有着許多受人歡迎的特色小吃。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羌族文化,品味一下羌族的特色小吃吧。

羌族特色小吃,獨一無二的美食

鋪蓋面
  做法於擀麪相同,不同的是它擀成圓形薄狀的麪皮時,不將其切成細條。而是鍋裏燒製的酸菜湯(有時加入適量的條狀土豆)在煮沸時將麪皮鋪在鍋上,待麪皮上有氣泡隆起時就用筷子將其麪皮逐個撕爛蓋鍋蓋煮沸既成,故而得名“鋪蓋面”。

煮土豆(洋芋)
  做法是將土豆洗淨,放入鍋裏蒸煮,待熟後放入盤中。食法是將土豆取皮,蘸幹辣椒麪或蜂蜜皆可食用。

洋芋餈粑
  將洋芋洗淨蒸煮,熟後剝皮涼冷,在石臼中舂成糊狀,取出涼冷。食用時先煮酸菜湯,再將洋芋餈粑切成細條,放入湯中待餈粑浮於湯麪時即可食用。還可以將餈粑切成細條蘸食,其佐料可用辣椒、味精、花椒等勾兑,也可蘸蜂糖食用。也可將餈粑切成細條後用油炸酥加入白糖食用,此種食法已成為當地的名小吃。

酸菜
  將圓根菜秧、青菜、油菜、白菜、蓮花白、野菜等蔬菜洗淨,切細放入木桶裏,燒製一鍋沸水,摻少許玉米麪或麥面攪勻,待水滾開後,倒入木桶裏蓋桶蓋,第二天就可食用。酸菜可炒、拌和燒湯皆可食用。其中用圓根菜秧和野菜製成的更有酸味,且可放置幾個月不壞。

臘菜
  選用自己喜食的白菜、青菜等蔬菜曬萎洗淨後,摻入食鹽醃製後放入罈子或木桶裏,用石頭壓緊。食用時取出切成絲狀或顆粒狀,可炒、拌或湯火鍋食用。製作時間一般以臘月製作最佳,這時製作的臘菜放置時間長,是農村一年四季都儲備的食用菜。

臘肉
  羌人大多居住在高半山,交通閉塞,購物不便,因而各種食物以耐儲藏為要。長久以來形成了羌寨臘肉的特色食品,每到臘月才宰豬,臘肉以此得名。製作方法是:在高半山由於氣候原因大多都不放鹽,把頭、蹄、排骨剔開,分別掛於火塘上薰幹即成。

而氣候較熱的地區是在肉上撒上鹽和各種香料醃製一至兩天後,掛於火塘上用煙燻幹既成。食用時按需切割,燒皮洗淨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由於肥瘦相間,肥肉透明,瘦肉色澤紅潤,食入口中化渣爽口,是羌民族長期食用的肉類,也是農户財富的象徵,因為農户儲存油餅和豬膘的多少,且儲存時間的長短是羌區家庭是否富有的不成文標準。

面蒸蒸
  分蒸、塌(燜)兩種。蒸法就是將玉米麪摻入冷水,攪拌成顆粒狀,再用甑籠蒸熟。塌是把玉米麪倒入沸水裏蒸煮,待有兩成熟時,用筷子攪成顆粒狀後,改用微火燜蒸到上氣後再抄拌,蒸燜成熟即可。

金裹銀
  就是用大米和玉米麪混合而做得名。做法是待米飯將煮熟時在面上放入玉米麪,然後用筷子從上至下逐步均勻拌合,蒸熟既成。由於大米是白色,玉米麪是黃色故而得名“金裹銀”。

麪疙瘩
  搭鍋燒油,把洋芋切成條狀置鍋裏稍炒加水煮沸,待洋芋二成熟時加酸菜(根據個人喜好),待鍋裏水或菜湯煮開時,將玉米麪或蕎麥麪用温開水拌捏成的顆粒狀傾入沸水中或菜湯中,煮熟既成。

面片子
  先將玉米麪或蕎麥麪用温開水拌捏成三柱體形狀,搭鍋燒油,把洋芋切成條狀置鍋裏稍炒加水煮沸,待洋芋二成熟時加酸菜(根據個人喜好),待鍋裏水或菜湯煮開是,就用刀將其所捏的面削入裏面,煮熟即可用。

饃饃
  分燒饃和蒸饃兩種。原料是由玉米、麥子、青稞、蕎麥、胡豆等麪粉做成。燒饃的做法是將其麪粉摻水拌捏成直徑約20釐米、厚約3釐米的圓形餅狀,在雙手中顛簸,將平面顯現自然皺紋,放入平鍋(熬盤、煎盤)紋兩面微烤後,將饃饃放置於火坑裏用紅灶恢覆蓋,適當翻燒,當拍擊饃面有脆響聲音即可。吃饃是要吹饃面上的灶恢,所以就有了“三吹三打”的俗語。蒸饃:就是將各種麪粉發酵(羌區發麪時多用咂酒來發酵)後,做成各種形狀放入蒸籠或鍋中蒸熟既成。

烙饃
  做法與燒饃相同,不同的是將做好的餅狀或月牙狀的饃放在平鍋(熬盤、煎盤)中炕熟既成。蒸饃、燒饃、烙饃在製作,還可以添加適當的辣椒、花椒、油、鹽、糖、核桃、麻子、香菜、肉丁和各類蔬菜為配料,使其做出來的饃風味各異。饃饃的形狀有月牙狀、圓形狀、千層饃、瓦底(餃子狀)和各種飛禽走獸等。其中,蒸饃細軟酥鬆,燒饃、烙饃香脆可口,由於可存放三至四天不變味,所以是出門旅行和野外短時間耕作時的最好必備乾糧。

攪團
  用玉米、蕎麥麪分做成。將水滲入鍋中待燒沸時,攪入麪粉,邊灑麪粉邊攪,等到可以黏附於攪棒為宜,隨後滲少許開水蓋鍋蓋,蒸煮一至二分鐘後又繼續攪勻,再蒸煮五分鐘既成。攪的過程中次數越多,麪粉越有韌性,就越好吃。俗話説:“攪團要攪夠三百六十圈才好吃。”攪團熟後用酸菜、肉沫、葱蒜、花椒粉等調料配成調味制湯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