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奇葩傳統的織布染布技藝

黎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其獨特的文化特色以及鮮明的民族習俗造就了偉大的黎族史書。黎族的織布染布技藝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智慧與勤勞。黎族的織布染布技藝不僅促進了黎族文化的發展,也為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看看黎族奇葩傳統的織布染布技藝吧。

黎族奇葩傳統的織布染布技藝

黎族的織布技藝
  黎族婦女的棉紡織業在我國影響很大,對推動我國棉紡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從六七歲起就開始學習紡紗、染紗、織布、刺繡四大工藝。黎族原始紡紗方法:先把棉花或木棉花一絲絲地捻接成線,然後用一小竹條捆卷着,要卷紗時,放在腿上一搓,卷紗竹枝在空中旋轉,逐漸把紗捲成綻,黎族婦女就這樣一分一寸一米地紡紗。

黎族的紡織工具主要有手搖軋花機、踞腰織機、腳踏紡織機等3種,其中最常用的為踞腰織機。踞腰織機是黎族最原始的紡織方法,經過千百年來由低級到高級發展,到漢代達到成熟。在10世紀初,黎族人民把樹皮、絲麻等紡織技術運用到棉紡業上,有效地提高了棉紡生產率。

黎族婦女織布主要採用踞腰織機。踞腰織機,簡稱為腰機,由藤腰帶、腰力棍、木刀、拉經棍、竹梳、竹緯線針、整絨梳等器械組成。在織布時綁着藤腰帶,用雙足踩織機經線木棍,席地坐着織布。其過程是用右手持着緯線木刀,按織物的強力交替程度,用左手投緯引線,然後用木刀打緊緯線。

清代《黎歧紀聞》這樣論述黎族婦女紡織:復基經之兩端,各用小圓木,而圍於腰間,一端以足踏圓木一條貫之。於是加緯焉,以漸移其木而成匹,織者匠心也。

黎族奇葩傳統的織布染布技藝 第2張

黎族的染布技藝
  黎族染布的主要染料以野生植物為主,礦物為輔。青、綠、藍等顏料多是用植物葉製成,黃、紫、紅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經加工而成,棕色、褐色是利用樹皮或者樹根切成碎片後投入少量的石灰(溪河螺自燒而成的石灰)煮水,然後將布料放在染缸中浸數回,使其均勻上色。有些地方用樹皮(野生麻類),作為紡織原料,從山上採剝回樹皮,將樹皮放在河裏浸泡數天,再將表皮用竹片刮除,放入鍋裏煮,曬乾後再拆成絲,然後搓成細線,即可用來織布。

還有另一種的染色技術,叫做扎染,古時叫做“絞纈染”。其製作方法是:把理好的紗線作經,兩端固定在一個長形的木架上,然後依經線將青色或褐色棉線紮成各種圖案花紋。隨後從木架上取下,放入染缸着色,染後曬乾,摘去所結的棉線,就顯出色斑花紋的經線。在斑花的經線上織上彩色的緯線,這樣就形成一幅精緻的藝術品。

黎族婦女的傳統紡織染布技藝讓我們看到各地的黎錦風格多樣,有的古樸淡雅,有的華貴富麗,有的瀟灑輕盈,充分表現了黎族人民的才能和智慧,使黎族織錦成為黎族文化的重要標誌,具有極其重要的人文價值,是我國傳統紡織技藝的奇葩。

黎族棉紡織工藝,曾長期領先於華夏各民族,直到宋元時期,仍位居全國的前列。偉大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學習黎族紡染織繡工藝,並加以改進和提高,傳播了黎族先進的紡織技術,促進了中國棉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中國人穿衣蓋被的習慣。這是黎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最卓越的貢獻。

黎族織錦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千百年來,紡染織繡技藝,不僅為全體黎族女子所傳習,是黎族女子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它還是黎族人民表現自我,表現本方言,表現本民族的一種重要手段。黎族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黎錦是她們獨特的史書。黎錦濃縮了黎族的歷史與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