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張派創始人的人物生平

京韻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譽為“鼓界大王”的劉寶全,與劉寶全齊名的還有白雲鵬和張小軒(張筱軒),並形成劉派、白派、張派三大流派。今天的大鼓書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張派的創始人張小軒(張筱軒)的生平。

京韻大鼓張派創始人的人物生平

張小軒 (1876-1945年),北京人,一説是杭州人,原為曲藝票友,曾做過清期户部繕寫員。自幼喜好曲藝,曾拜朱*慶為師學唱怯大鼓 (即後來的京韻大鼓),時常走票演出。1909年正式下海,成為專業演員。下海前,1908年左右他就在百代公司灌製了三張唱片,一張為《草船借箭》和《華容道》,一張為《遊武廟》和《單刀會》,另一張為《燈下勸夫》。

張小軒曾在天津許多曲藝場所演出,如清末在日租界松風閣茶樓,西北角同合茶樓,河東永宴茶樓等,進入民國後,在四海昇平茶園、權樂落子館、張園遊藝場、陶園遊藝場等處演出。

張小軒的唱腔宗法霍明亮,代表着京韻大鼓早期的大口唱法,世稱張派。他的嗓音蒼勁寬厚響堂,音量大,氣力足,唱腔質樸平直,粗擴豪壯,緊張處唱跺句,節奏由緩而急,大段貫口,字字相連,一氣呵成,迅疾利落。他的演唱老腔老調,很少花腔和裝飾,在清末民初很受當時觀眾的歡迎。他曾和劉寶全在鄰近兩個劇場對台演出,張佔優勢,頗能叫座。

他在演唱中常用天津語音,喜用疙瘩腔,有靠山調的味道。他的表演不拘小節,激烈的地方跺腳瞪眼,使勁敲打鼓板,有時還解開長袍,當鎧甲,做身段,所以有花臉大鼓的稱號。

他演出的曲目題材廣泛,除和劉寶全相同的三國段,如《長板坡》、《戰長沙》、《單刀會》、《華容道》等以外,還有《藍橋會》、《鴻雁捎書》、《金山寺》、《摔鏡架》、《拴娃娃》、《繞口令》、《燈下勸夫》等。他還自編過反映天津軍民抗擊八國聯軍的《馬大帥奪楊村》和表觀現實生活的《天津水災》等。

張小軒除演唱京韻大鼓之外,還擅唱聯珠決書、單絃及各種時調小曲、新鴛鴦調等,他還有一手唱含燈大鼓的絕技 (就是口含一個木架,上有十三盞油燈,叼着演唱)。

張小軒在天津演出時間很長,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隨着觀眾欣賞水平的變化,張小軒的演唱漸漸不受天津觀眾的歡迎,他只能在電影院開演前加演一段京韻大鼓,如在南京權樂影院加演,票價加增七枚銅元。

20世紀30年代張小軒因在天津難以立足,所以赴東北、山東等地演出,都很受歡迎。他在東北很紅,東北觀眾曾以京劇花臉名家金少山來比擬他。天津着名弦師馬滌塵曾在東北給張小軒伴奏。1939年張小軒曾一度迴天津,在小型茶樓短期演出,有一天只來了七個觀眾,張不得已再赴東北,1945年病逝在瀋陽,終年69歲。

張派京韻大鼓的傳人較少,比較有名的是女弟子張金環,在天津教授過男弟子宋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