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譚派創始人:譚鑫培個人資料

京劇一直是中國戲曲的傳統,也是廣泛受到大眾歡迎的一種戲劇。那麼最早是由譚鑫培來創建京劇這個劇種。那麼本期的京劇文化,小編就帶你一起來聊聊京劇的創始人:譚鑫培,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

京劇譚派創始人:譚鑫培個人資料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藝名小叫天,人稱譚叫天,湖北省武昌縣(今武漢市江夏區)人,京劇演員,工生行,曾演武生。他是一位承先啟後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影響極大,他故去後,梁啟超寫的輓聯“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卅載轟如雷”説明了其影響。代表劇目有《定軍山》、《陽平關》、《南陽關》等。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演員,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號英秀,人又以英秀稱之。藝名小叫天。籍貫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出生於武漢市江夏區(原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其父譚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譚鑫培為其獨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

10歲隨父到北京,11歲入小金奎科班習武丑,後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大老闆”賞識,委以武行頭。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後的事了。

藝術形象
  譚鑫培一生創造了為數眾多的藝術形象。由於他善於體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氣質,因而演來無不形神畢肖。熟悉譚派藝術的着名票友陳彥衡説:“譚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氣,演黃忠有老將風,《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門老吏,《五人義》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頑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

他在塑造人物時,不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講求藝術的美,在唱唸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創造。當時的“老生三傑”中,孫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勝;汪桂芬善用“腦後音”,以雄健剛勁勝;譚鑫培不取孫、汪的實大聲寵、滿宮滿調的實力唱法,而用“雲遮月”的嗓音,以聲調悠揚婉轉,長於抒情取勝,但有時不免略帶感傷。

同一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魚腸劍》等,三人演來,各有特色。譚的唱腔不但集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且廣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崑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調,巧妙地融於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跡,又能統一於自己的獨特風格之中,自成一家。

演唱風格
  他還善於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運用襯字、虛字潤腔,靈活地轉變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瓏活潑,變化多端,於平淡中見靈巧,並能細膩而鮮明地表現不同人物的感情。如《賣馬》中秦瓊的抑鬱感傷,《洪羊洞》中楊廷昭的悽愴沉痛,《戰太平》中花雲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楊繼業的悲憤蒼涼等,無不曲盡其妙。他的唸白,字斟句酌,清晰流暢,《空城計》的“三報”、《八大錘》的“説書”等,都是他的精心傑作。

身手敏捷
  譚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堅實純熟,身手矯健穩練,所以無論演靠把戲、箭衣戲或褶子戲,都能做到身段靈活灑脱,乾淨洗煉,在很多戲裏還表現了獨特的技巧,如《四郎探母》的“吊毛”、《戰太平》的“虎跳”(一説“撥浪鼓”)、《八大錘》的“斷臂”、《李陵碑》的卸甲丟盔等,都有獨到的功力;全本《瓊林宴》的身段繁重,他演來卻遊刃有餘,顯示了他的腰腿功夫;《當鐗賣馬》中的耍鐗、《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獨到之處。

京劇譚派創始人:譚鑫培個人資料 第2張

藝術革新
  譚鑫培在藝術上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劇,在劇詞和表演藝術上多有加工改革之處。又能揚其所長,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因此不常演王帽戲;演《定軍山》的黃忠,不戴帥盔而戴扎巾,都是為了掩其所短而發揮其所長。

代表劇目
  譚鑫培在藝術上文武昆亂不擋,能戲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劇目為:《空城計》、《當鐗賣馬》、《李陵碑》、《擊鼓罵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園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灣》、《定軍山》、《戰太平》、《連營寨》、《南陽關》、《珠簾寨》、《打漁殺家》、《八大錘》、《瓊林宴》、《胭脂褶》、《南天門》、《坐樓殺惜》、《清風亭》、《戰宛城》、《別母亂箭》等。

主要劇目
  《伏虎》(程長庚)
  《文昭關》(程長庚)
  《八大錘》(徐小香,楊月樓,黃潤甫)
  《梳粧擲戟》(徐小香,朱蓮芬)
  《遊園驚夢》(徐小香,朱蓮芬)
  《四思凡帶下山》(朱蓮芬,沈芷秋,孫彩珠,陳蘭仙,楊明玉)
  《羣英會》(楊月樓,盧勝奎,徐小香,錢寶峯,孫二官)
  《活捉三郎》(楊明玉,朱蓮芬)
  《雙包案》(初連奎,何桂山)
  《伐東吳》(譚金福)
  《一門忠烈》(譚金福)
  《定軍山》(譚金福)
  《巧連環》(德子傑,李順亭)
  《捉放曹》(盧勝奎,何桂山,劉桂慶)
  《玉玲瓏》(蔣長福,小二哥)
  《鎮潭州》(李小珍,殷德瑞)
  《陽平關》(遲定兒,黃潤甫,李順亭,張三元)
  《狀元譜》(小叫天,孫二官,陸杏林)
  《雙泗洲》(李小珍,李小玉,張芷芳,朱小元)
  《祭江》(陸小芬)
  《闖山》(宋福壽,劉趕三)
  《相樑刺樑》(楊明玉,朱蓮芬,葉中定)
  《大小騙》(楊明玉,宋趕升)
  《探母》(楊月樓,陳德霖,陸小芬)
  《北詐》(何桂山)
  《截江》(遲定兒,孔元福)
  《御碑亭》(小叫天,趙寶芬,李小珍,陳德霖)
  《桑園寄子》(盧勝奎,陳德霖)
  《金山寺》(陳德霖,李六兒,李七兒,錢金福,李殿甲)
  《雲台觀》(盧勝奎)
  《戲目蓮》(陳德霖,陸杏林)
  外串四喜班主要劇目
  《千里駒》(陳蘭仙,曹春山,葉中定,姚增祿,王阿巧)
  全本《梅玉配》(梅巧玲,夏福寶,範春桂,鮑福山,吳連奎)
  《探親》(劉趕三,梅巧玲)
  《孝感天》(餘紫雲,李硯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