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融合的戲劇:蘇州評彈的歷史沿襲

傳統戲劇的誕生一定是經過了許多時間的考驗,蘇州評彈也是蘇州評話與蘇州彈詞的合稱。蘇州評彈至今也有着兩百多年的歷史,你知道蘇州評彈的歷史嗎?

那麼,本期跟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時間融合的戲劇:蘇州評彈的歷史沿襲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採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徒口講説表演的漢族曲藝説書形式。它產生並流行於蘇州及江、浙、滬一帶。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

最着名的藝人有王周士,他曾為乾隆皇帝演唱過。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咸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後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餘年至今不衰。2008年,蘇州評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蘇州評彈是盛行於江南一帶的地方曲藝,系評話和彈詞的總稱。她起源於風景秀麗的蘇州,故演出均操吳語,約有四百年曆史,被譽為江南奇葩。

評話又稱大書,有説五唱,演出大都為單檔(一人)。演員憑一把摺扇,一塊醒木,邊説邊演。內容一般是演義、公案、武俠及英雄史詩。傳統書目有:《三國》、《隋唐》、《嶽傳》、《英烈》、《水滸》、《七俠五義》等。

彈詞又稱小書,既有説表,又有彈唱。演出大都為雙檔(兩人),也有單檔和三個檔(三人)的。內容一般是描述社會生活和愛情故事,傳統書目有:《珍珠塔》、《玉蜻蜓》、《描金鳳》、《三笑》、《啼笑因緣》等。彈詞演員使用的樂器以三絃、琵琶為主。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為適應聽眾的需要,又創造了把一個故事分成三、四回書,在兩個小時內説完的中篇形式和以半小時左右説完一個故事的短篇形式,頗受聽眾歡迎。在演出正書之前,總要加唱一段敍事或抒情的篇子,以起靜場的作用,稱為開篇。

評彈藝術的表演分為説、噱、彈、唱四部分。蘇州評彈,以它輕便靈活的形式、優美動聽的音樂、生動傳神的説表、引人入勝的內容而博得了廣大羣眾的喜愛,聽眾幾乎遍佈全國,在海外僑胞中也有一定影響,被台灣着名國學大師俞大綱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