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戲中的經典“台柱戲”分別有哪些

柳琴戲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它的來源是以滕州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那麼,我們來看看柳琴戲中的經典“台柱戲”分別又有哪些?一起來柳琴戲瞭解瞭解吧!

柳琴戲中的經典“台柱戲”分別有哪些

可能感興趣》》柳琴戲和琴書是同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嗎

柳琴戲
  柳琴戲,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民間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結合而形成。在沒有被稱為柳琴戲之前,又稱“拉魂腔”,通常稱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它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佈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柳琴戲的來源是以滕州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

台柱
  據1957年山東省戲曲研究室調查,柳琴戲共有傳統劇目200多種,有小戲也有大戲。大戲中有各行當專工的所謂“台柱戲”,如:小頭的《四平山》、《八盤山》、《鮮花記》、《魚籃記》;

二頭的《點兵》、《觀燈》、《書館》、《四告》,老頭的“四氏”,即老康氏《斷雙釘》、老閻氏《小鰲山》、老鄧氏《英台勸嫁》、老楊氏《孟月紅割股救母》勾腳的《二、五反》、《雁門關》、《攔馬》《跑窯》;小生的《大、小隔簾》、《白羅衫》、《劉貴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徐州建立了江蘇省柳琴劇團,在臨沂建立了山東省臨沂地區柳琴劇團等演出團體。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喝面葉》、《小書房》、《張郎與丁香》等。創作演出的現代戲《大燕和小燕》已攝製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