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有什麼作用跟意藴?

道教文化在中國發展了近千年,道教文化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也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信仰,道教文化及其高雅,它是通俗的民間信仰,也是民間羣眾的生活組成部分。那麼,道教文化有着什麼樣的作用和意藴呢?下面的道教文化為你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道教文化有什麼作用跟意藴?

道教有重人貴生的傳統,富有“文化養生”的品格,這也是“道教文化”的在養生文化中的深刻意藴。關於“本體養生”。“本體”自然是哲學探討萬有存在基礎的基本範疇,在道門哲學中,本體是指道體,即以道為本體。自在、整全、完美的“道”成為道門一切活動的思想導向,合乎“道”原則標準的言行舉止都能得到理想的結果,實現“求以得,有罪以免”的身心安頓和天下大治。因此道門就提出了“道在養生”的觀念,就是修道以養生。具體説來,就是知道、明道、修道、證道、得道的一系列過程及其結果,也可歸結為“生道合一”的理念。“道”的精髓何以在“養生”呢?這是因為“道”體具有“生”的特性。《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不過是萬物中有靈者,自然也為道所生。《雲笈七籤·元氣論》深入剖析了道與人身的關係:“道生陰陽,陰陽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既然“道”是“我”生的決定者,“我”之“生”(生命、生活、生存、生長等)必然守此道。只有保有了“道”,“我”之“生”才有了持續不斷的生命活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坐忘論》説:“夫人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言長久者,得道之質也。

道從本質、本性上説是“周行不殆”地“長久”存在,永不停息。在道門看來,人的存在以及社會的存在只有得到“道”,才能得以像“道”那樣永恆地存在下去。《老子》第七章説:“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從而奠定了“道法自然”的養生根本原則。在道門看來,得道則生,失道則亡,概莫能外。《太上老君內觀經》曰:“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只有“道”在我身,則我不亡,可得長生。恰恰因為世人難以知道、信道、行道、得道、守道,所以多未能長存。

於是《內觀經》還説:“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可見,“道”對於“養生”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世人不能養生者,並非“道”遠人,而是人自遠於“道”。《養性延命錄》引《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歸結一句話,所謂本體(道體)養生,那就是主體對本體的認知與體悟,進而將這種認知與體悟導向對思想、行為的自我調適,最終達到養生的一種文化養生形態。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這正是“道在養生”的深刻意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