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間節日:做大歲什麼意思

福建莆田是我國沿海著名的僑鄉,素有“文獻名邦”的美譽,意指當地歷來重視教育,勤奮好學、不甘落後的文化氛圍濃厚,湧現出不少重要文獻和文學人才。但在這樣一個以文出名的地方,也曾有過堅貞不屈,英勇抗倭的血淚歷史,更由此形成了一個全國獨有的節日習俗——“做大歲”,今天的傳統節日就為你介紹。

莆田民間節日:做大歲什麼意思

“做大歲”又稱“過大年”,是莆田當地民間節日風俗之一,即每年春節期間的正月初四(仙遊縣內為初五),要像年三十(除夕)一樣重新圍爐過年,並且往往比除夕時還要隆重。這個看似喜而復喜的節日,實際上卻銘刻着一段當地人心中最痛的歷史。

莆田古稱興化,轄莆田、仙遊兩縣。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佔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點,四處燒殺掠搶,興化府城在農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並被佔據長達兩個月之久,期間城內幾乎焚燬殆盡,死亡人數約3萬餘人。

面對兇殘的侵略者,莆田人民無論男女老少盡皆奮起反抗,但在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卻多遭蹂躪,割舌斷脛、火焚……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慘不忍睹,震驚海內外,直至次年正月廿五,由於城內死屍腥臭不可居,倭寇才暫退平海。

興化城的陷落驚動朝廷,這是自有倭患以來被攻陷的第一個府城。嘉靖皇帝罷免了福建總兵遊震得,從浙東調回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官,配合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會同剿倭。在戚繼光的領導下,福建軍隊多次抗擊倭寇,拯救百姓於水火,期間的莆田黃石林墩大捷,更是連克倭營六十多座,殲敵四千多人,剷除了倭寇的大本營,從此倭患基本平定,興化城得以光復。

興化城光復後,四散逃亡的老百姓才最終得以重返家園,人們一方面掩埋親友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的家園,這時是農曆二月初二,新一年的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四重新過年團圓,後來為了不耽誤農時,遂把此俗提前到正月初四實行,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農曆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也即是補過一次年,以紀念這段慘痛歷史,也緬懷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蹟。

莆仙地區“做大歲”時,往往由村裏具有威望的長者組織莆仙戲演出、十音八樂等文娛活動。如以前在仙遊縣度尾峯,就流行模仿當年抗倭時的藤牌舞,同時許多地方在“做大歲”時,都要組織村民到戚公祠舉行隆重的拜祭儀式,緬懷戚繼光大軍收復失地的功績。

“做大歲”是莆仙地區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在外地學習工作的莆仙人,都會在節前千里迢迢地趕回家鄉,尤其近年來交通便捷,令不少港台地區同胞和莆仙籍海外華僑也紛紛回鄉,一起與家族團圓。不過仙遊縣遊洋鎮吳宅村是個特例,當地人在正月不做“大歲”,這是因為嘉靖42年正月初五是吳宅人吳廷珠(當時任興化府監軍)在抗倭中壯烈犧牲,鄉里人為了紀念他,把正月初五定為悼亡日,年年舉行祭奠英靈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