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歷 有什麼風俗 傳統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又被稱為踏青節,是中國重要祭祀節日代表。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有祭拜祖先的禮數,觀念存在。而在清明時節,慢慢形成了祭拜的優良傳統,多種多樣的形式存在於全國各地,風俗文化也存在着不同變化。

清明節的來歷 有什麼風俗 傳統

清明節的歷史來歷

清明節,被稱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在古人看來,禮敬祖先這一傳統極其重要,因此在清明時節,慢慢形成了祭祀的優良傳統,每到清明時節,不同地方的人們,都會進行同樣的一件事情,即為祭拜祖先,懷念先烈。雖然清明節由來已久,但真正設置掃墓假期,是始於唐宋之後。根據文獻記載,唐代由於官員回鄉掃墓,會出現玩忽職守的情況,唐玄宗便頒佈律法解決假期問題。從而規定寒食節會放假四天。到貞觀六年之時,假期增加到七天,這樣也能夠保證官員們可以自由地掃墓祭拜。直至2009年清明節假期,調休為三天。

清明節的風俗傳統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旨在告訴人們,清明前後陽光雨水充足,這時種植樹苗,會有極其高的成活率,因此在很多地方依舊保持着,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説是始於清明,戴柳插柳。而在此時,放風箏同時為人們在這一節日,最喜愛的活動。風箏在空中來回飄蕩,寓意人們可以消除病痛,為自己帶來更好的運氣。而拔河這一活動,始於春秋後期,盛行於軍中之後流傳於民間,因此成為清明習俗重要組成部分。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盪鞦韆,最早叫千秋。在清明節盪鞦韆,表達了人們對於新年健康方面的一種期望和希冀。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作為中華民族史上最隆重的祭祖節日,清明節是祭祀祖先,懷念前輩的一種特殊文化傳統節日。除此之外,清明節凝聚的不只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同時它也傳承着整個中華文明的一種祭祀禮儀,表達了人們對於祖先的崇敬與敬仰之情。清明節始於上古時代,祖先信仰。而人類最初的信仰分為兩種,一為天地信仰,二為祖先信仰。在清明節之中,所存在的祖先信仰為祭祀。清明節不僅存在祭祀活動,還有踏青,郊遊,與大自然親近相處之意。在清明節中,天人合一這一理念有了生動並且真實的體現。並且清明節與寒食節和上四級融合為一,具有特別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