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習俗 祈婚嫁求子嗣

古籍《天工開物》中説:“兔望月而孕,蚌望月而胎。”雖然只是古人的一種説法,但也在某種程度上讓人們把月亮和懷孕生子等繁衍生息之事聯繫到了一起,因此我國一些地方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祭月神的時候,就會有想懷孕的婦女祈求婚嫁和子嗣,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一二。

中秋節的習俗 祈婚嫁求子嗣

中秋祈求子嗣
  中秋正值秋成時節,民間在對神靈酬謝的同時,也祈求着生殖的力量。月神讓人們聯想到懷孕生子,所以想懷孕的女子,可用西瓜、葡萄、石榴、棗、栗子、豆角等祭月,這些瓜果都藴涵着多子的寓意。

宋代,中秋夜遊玩已經開始流行,清代後俗稱“走月亮”。中秋月,女子盛裝結伴相遊,其背後隱含着祈求生殖的意義。據同治《江夏縣誌》記載,中秋夜江夏城中橋上的石龍首成為出行少婦爭相撫摸的對象,明確地表達出祈子之意。

過去,南京盼望子嗣者,中秋先遊夫子廟,然後過橋一行,説是可以如願;湘潭一帶,中秋有遊寶塔的習俗,也是為了祈求生殖與健康,就如當地一首民謠所唱:“八月十五遊寶塔,帶起香燭敬菩薩。老人家青頭髮,後生子有財發,堂客們生個胖娃娃,滿妹子對個好人家。”

過去在江西南昌,中秋時節,會有少婦乘夜深人靜時到鄰居家的菜園偷瓜,稱為“摸青”;安徽有些地方的婦女,在中秋晚上“組團”偷南瓜,而且每個菜園子都不放過。

以前老上海的男人,在中秋之夜會將偷來的南瓜藏在被窩裏,讓妻子抱着南瓜睡覺,稱為“留籽(子)”;在廣西,婦女在中秋夜入園偷瓜,用兒童的衣服包上瓜,送到未育少婦的牀上,叫做“送子”。

中秋對月祈婚嫁
  婦女對月祈求婚嫁可能與月下老人的傳説有關。舊時,未婚女子以香花月餅拜月,拜月時要説出自己的姓名、地址,以及想要找哪種類型的夫君,然後把串有兩枚銅錢或玉佩的紅絲線,在香爐上過火,藏在口袋或皮包中。

有些少數民族現在仍保留着中秋跳月、對歌和青年男女聯歡、締結姻緣的習俗。如仫佬族的中秋節名為“後生節”,男女青年身穿節日盛裝,打着布傘,帶着粽耙等食品,在野外舉行派對。他們先是集體對唱,在各自找到意中人後,便雙雙對唱,並約定下次幽會之期。

福建南平、龍溪一帶有中秋“拋帕招親”的習俗。中秋這天,未婚的姑娘裝扮成“嫦娥”,登上事先搭好的彩台。姑娘們在台上先要與台下的觀眾一起唱歌,然後把一些繡有不同花色的手帕拋向圍觀者。

誰搶到的手帕與“嫦娥”手中剩下的手帕花色相同,則可得到“嫦娥”的獎賞;如果搶到手帕的未婚男子愛上了“嫦娥”,他要上台親手將手帕還給“嫦娥”,在得到“嫦娥”的默許後,小夥子就要向“嫦娥”贈送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