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古人是怎麼禦寒的

大家都知道,大雪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屬於冬季的第三個節氣,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了嚴冬。那麼大雪節氣具體是什麼意思的,在古代,人們又是怎麼禦寒的呢?感興趣的朋友,快來跟我們一起看看吧。

大雪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古人是怎麼禦寒的

大雪的含義

每年陽曆的12月6日至8日左右,當太陽黃經到達255度的時候,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雪,而伴隨着大雪而來的,就是寒冷的冬天。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範圍也廣,故名大雪。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大雪節氣是干支歷子月的起始,標誌着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大雪節氣和小雪、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即氣温與降水量。

古人的禦寒方法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進步,很多地區的家庭裏都安裝上了暖氣以供冬季使用,那麼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又是靠什麼方法來禦寒呢?在較遠的古代,我國人民的衣服原料主要是絲、麻和葛。禦寒的衣物被褥也是用這些材料做成,裏面可以充塞一些動物家禽的羽毛。現在的羽絨服就是這個道理。棉花的出現大大增強了古人禦寒的能力,不管是被褥還是衣物都填充棉花,可見棉花保暖的能力還是經得起實踐考驗的。條件不好的家庭,冬天使用灶灰取暖,後來演變成了火坑,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着。富貴人家,取暖常用銅製手爐或者足爐。手爐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精巧多樣,裏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這些都是古人過冬禦寒的智慧,在沒有暖氣空調的時候,他們就是靠這些辦法度過一年又一年的寒冬。